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构建

2015-03-26 23:49:22杨弘宇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政治

杨弘宇,于 杰

(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5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也特别强调,青年的素质和品格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2]。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构完善的体制机制,关注大学生个性特征、心理诉求、深层情感,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给予他们深切的人文关怀,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鲜明走向,也是育人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人文关怀是指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以“以人为本”为精神内核,从人自身出发,切实尊重人的需要,肯定人的价值,不断完善人的个性与人格,提升人的生存意义的一种重要实践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需要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关注大学生心理诉求,引导大学生走出思想误区,使其内心的矛盾化做心理健康成长的动力,关心大学生的思想进展、政治觉悟、道德行为、心理和谐和价值实现,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心理疏导最初是指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可以借此定义为,“疏”即为要让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消极情绪得到积极有效的缓解,使不良心理和情绪有效地得到释放和宣泄,为大学生心理向健康、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创造条件;“导”则指对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加以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并使其心理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人文关怀统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又体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人文关怀的手段,人文关怀是心理疏导的体现,二者均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都是从关心人、理解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内在心理需求,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提升其良好效能。

二、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防治结合的效果。虽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广大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且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1.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取得的成果。一是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在第二届中国高校学生处长论坛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40余所国内著名高校共同发表了《长江宣言》,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应大力培养人文精神,倡导人文关怀,营造宽松、宽容、和谐的育人环境,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爱、学会生存。二是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活实际。校园生活不同于家庭,在衣食住行方面,学校应尽可能让学生们感觉舒适、方便、贴心。

2.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存在的缺失。一是在角色定位上,轻学生重教师,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师视为唯一的学校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心理动向和承受能力考虑不足,忽视了对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培养。而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失去了施教的基础。二是在教育目标上,轻个性重共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新时代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因为家庭生活环境、受教育情况和个体性格兴趣的差异,理所当然地表现出思想境界、道德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尽相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仅注重塑造大学生的共性,即课堂教学的一致性、趋同性,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培养过程的片面化,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求的差异性,严重约束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轻疏导重灌输,学生思想困惑严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教学方式倍受广大教师青睐。教师只需向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硬性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喜欢的、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进行讨论,对社会上出现的不和谐现象、社会深层矛盾问题选择避而不谈,增加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想困惑,造成学生情趣低下,在情绪和行为上产生抵触,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和人性的发展,也背离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根本宗旨。四是在日常管理上,轻关怀重管理,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影响,施教者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味地强调管理的重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人转到事,即从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精神感化和心灵沟通转到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监督和思想约束,忽略了大学生管理中的关怀教育,忽略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和疏通。有鉴于此,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应坚持柔性管理、仁爱教育,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引导和疏通,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学生日常的管理中。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构建

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理论构建。一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融合是对马列主义理论中人文精神的再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需求的极大满足、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即人的一切属性的充分发挥,是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人文关怀,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学生、全方位关心学生、全过程关怀学生,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成长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价值、学生的道德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角度看,就是通过沟通、说明、同情、支持、理解,运用语言和行动的方式和手段,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二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融合是对教育性因素和先赋性因素的再认识。人的发展同时受先赋性因素(生理遗传及社会出身)和教育性因素(学习、职业等)的影响。调查研究表明,在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外在的教育性因素比大学生内在的先赋性因素起到的作用更为明显[3]。三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融合是对大学生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群体特征的再认识。同质性群体是人内在文化结构,以及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共性,是人们在生活背景、职业、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性格爱好、社会地位、价值观念、文化层次、种族传统、行为习惯等,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存在着彼此认同或相互吸引的东西。与同质群体是相对而言,异质性群体指由个性各异而又互相依赖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同质性,但个体的异质性又极突出,后者尤其值得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明晰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大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需求,根据大学生的差异性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创新体系的构建。一是确立科学教育理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秉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充分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覆盖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各个环节,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彰显生命意义。二是整合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诸多教育因素整合优化,建构比较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运行保障。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机制,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既注重大学生智力性因素的挖掘,也注重其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既要注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物质帮扶,又要注重对其精神砥砺;既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又要服务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注重大学生心理、人际管理的调整,又要注重大学生对更高层级精神追求的导向。在学校制度建设层面上,要有破有立,建立符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发展取向的制度体系,让管理制度紧贴学生思想实际、符合学生情感取向、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体现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针对学生成长过程和成才目标,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育人机制,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位一体。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机制,确立大学生主体地位,维护学生尊严;畅通大学生利益诉求渠道,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尊重大学生民主权利,激发其民主意识,发挥其在学校民主建设中的有生力量。支持和指导大学生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能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氛围,使大学生自觉地向往高雅的修养、摒弃不良的习气、塑造完美的自我。建立健全大学生舆情掌控机制,体察大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要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大学生思想状况掌控平台,建立网络舆情掌控平台,深入体察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定期对大学生舆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判;形成校园大学生舆情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对大学生的舆情信息的及时掌控和快速反应,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畅通,维护校园的安定、和谐。建立健全全方位预警警示机制,提高教育因素嵌入的前瞻性和实时性;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业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容易引起心理波动的要素,要建立有效的预警警示机制,保障教育因素的前期介入;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重点人群、特殊人群重点关注,如单亲学生、情感受挫、性格孤僻的学生,等等;建立起心理干预动态预警评估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解学生心理压力,缓解心理不平,培养自信向上、平和理性、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建立健全教育队伍建设机制,提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效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强化个人智慧、历史潮流、社会发展规律等方法的运用,丰富提升全校教师的人文情怀,培养教师全面、实时、有效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师生平等融洽的关系,拓展师生互动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育人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植根于学生生活环境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教导,建立平等、互信、友好的情感沟通桥梁,使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带来的情感慰藉和精神支持;建立健全教育环境优化机制,增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长效性。从大学精神弘扬和培育的高度,凝练校园文化精髓,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的育人能力,发挥校园环境唤醒人文意识的功能;建立具有人文关怀氛围的和谐校园,建设品位高雅的文化校园,构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大学生在无形的校园文化中,体会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人文关怀,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进而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 在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3-05-04)[2014-09-10].http://www.xinhuanet.com/.

[3]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系列调研[N].光明日报,2012-06-19.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政治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