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传统工艺技术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对策

2015-03-26 23:49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佳木斯鱼皮赫哲族

程 丽 云

(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长春130012;2.佳木斯大学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最新人口普查统计为5 354人(2012年),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三江流域一带。历史上赫哲人主要以渔猎为生计来源,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创造出与衣、食、住、行、用相关的各项工艺技术。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曾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赴同江、抚远、饶河及佳木斯郊区等赫哲族聚居区调研,通过与各地政府机构及文化组织等单位进行座谈、参观博物馆、走访赫哲族家庭、采访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等方式,了解到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赫哲族传统工艺技术已悄然发生变化。

一、赫哲族传统工艺技术的现状

第一,成为历史的传统工艺技术。尽管有些传统工艺技术在赫哲族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其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先进技术的传入,这些传统工艺技术已趋于消亡。比如:早先赫哲人将采摘的红色、蓝色或紫色的野花捣成浆汁,为鱼皮染色,现今鱼皮染色主要使用化学制剂,而且用野生植物染色的技术也已失传;以前用于捕鱼的快钩(滚钩)由于对鱼的伤害大,不利于鱼类的繁殖,政府已明令禁止使用;楼房等已成为赫哲族百姓的主要居所,地窨子、马架子完全退出了其日常生活;等等。

第二,发生转向的传统工艺技术。比如:在棉布传入前,“赫哲人的衣服,夏用鱼皮,冬用兽皮制成”[1],现今日常生活中的赫哲人早已不再穿鱼皮衣,鱼皮衣主要用在展览或舞台表演上,而鱼皮制作技术也更多地用于工艺品的研发,如鱼皮挂件、鱼皮贴画、鱼皮剪纸等;早年赫哲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多用桦树皮制成,如碗、桶、漏斗、衣箱等,如今桦树皮工艺也发生了由制作实用器具向制作工艺品的转变;等等。

第三,生活中的传统工艺技术。目前在日常生活中,赫哲人传统工艺技术还在使用的主要体现在食品加工上。比如:杀生鱼、刨鱼花,仍是赫哲人招待客人的首选;人们将捕获的、暂时吃不完的鲜鱼进行晾晒,留待日后食用;将采来的山野菜用开水焯后晒干,留待冬天食用;等等。

第四,博物馆对传统工艺技术的展示。比如:同江建有中国赫哲族博物馆,其外形是在赫哲人传统民居撮罗子、地窨子的基础上抽象设计出来的圆柱形尖顶式样,馆藏文物1 500余件,该馆一楼主要展示赫哲族渔猎生存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也是赫哲族传统工艺技术的展示平台;饶河县博物馆设有少数民族展厅,陈列有赫哲族生活场景、生产生活用具、桦树皮制品、鱼皮画、神像等;饶河四排乡赫哲族风情园、佳木斯郊区敖其镇赫哲族博物馆等,亦有类似的陈列,能使参观者近距离感受赫哲族传统工艺技术。

第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工艺技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14项,与传统工艺技术有关的包括:“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尤文凤、尤伟玲、刘升(汉族)、李妍、任媛(汉族);“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付占祥、尤俊涛;“赫哲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蒋丽萍、吕一丁;“鱼骨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孙玉林、徐荣璘;“赫哲族叉草球”,代表性传承人何玉林、孟祥文(汉族);“鱼皮镂刻粘贴画”,代表性传承人尤延文;“赫哲族传统渔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崔长城(以上见黑龙江省文化厅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二、对赫哲族传统工艺技术保护与传承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先看取得的成绩。

第一,成立专门部门,开展调查和保护工作。在各赫哲族聚居区所属的市县都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工作条例、保护措施,每年都有相应的工作任务,并定期了解传承人的生活情况、传承情况。

第二,拓展保护实践途径,加大经费投入力度。2013年5月,全国第一家鱼皮制作技艺传习所在同江市街津口乡挂牌成立,通过举办普及性的免费培训班,传承人有针对性地进行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授工作;在佳木斯郊区敖其镇、抚远、饶河等地也成立了类似的传习所,并对各级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使其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从事传承工作。此外在2012年,同江刘升鱼皮工作室、佳木斯华夏鱼皮有限公司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鱼皮艺术文化社团实训基地,通过此种途径,鼓励学生到这里进行实践,帮助传统工艺寻找市场,同时也将鱼皮画等工艺品带入校园。

第三,利用新平台,开展宣传工作。同江建有“中国赫哲族”网站,饶河四排乡网站也有关于赫哲族历史文化的全方位展示。此外2013年10月14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由国家民委主办的“佳木斯赫哲文化周”活动,集中展出了200多件实物和近千幅图片,并对鱼皮制品工艺和饮食文化等进行了现场的动态演示;2014年5月1日至3日,在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市场举行了“佳木斯市赫哲族鱼皮文化精品展”,展出了鱼皮画、鱼皮服饰、鱼皮用品及鱼皮摆件等工艺品。

第四,依托鱼皮工艺技术的独特价值,进行文化产业开发。鱼皮制作是赫哲族独有的一项工艺,这与赫哲族生活的地域有关,因为只有冷水鱼的鱼皮才适合作为衣服的原料,其韧性强、耐磨。目前佳木斯从事鱼皮文化生产经营的企业主要有黑龙江刘升赫哲传统鱼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佳木斯茂密赫哲鱼皮文化有限公司、佳木斯马华赫哲鱼皮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佳木斯华夏赫哲鱼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同江莫日根民间艺术品有限公司等,其中佳木斯华夏赫哲鱼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研制出了传统复古鱼皮服饰、手工缝制图腾脸谱系列、手工缝制系列、鱼皮镂空刀刻系列、鱼皮刀刻工艺粘贴画、鱼皮缝合工艺旅游纪念品等六大类百余种产品,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还有饶河雪松鱼皮画作坊、佳木斯敖其哲艺堂鱼皮画廊等家庭作坊式企业。

第五,编撰、出版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导保护工作。如《渔家绝技——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张敏杰、王益章,2008)、《酱瓣桦韵——黑水白桦树皮文化研究》(张敏杰,2012)、《魂与山系——诗画饶河 赫哲风情》(冷菊贞,2014)等。

第六,提出“三皮文化”理念,传承民族血脉。“三皮”,是指鱼皮、兽皮和桦树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三皮”对赫哲人生存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历史记忆。但不可否认的是,“三皮”是赫哲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与标志,蕴含着赫哲先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丰富信息,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出“三皮文化”这一理念,无疑对保护、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再看存在的问题。

第一,开发与利用的观念存在误区,学术支撑不足。人们对赫哲族传统工艺技术的深刻内涵和长远价值还认识不够,停留在仅仅追求经济效益上,有些民族文化遗产未必引人注目,但却是民族发展历程的见证和标志,同样应予以妥善保护和利用[2]。

第二,注重开发有形价值,内在文化意蕴挖掘不够。对赫哲族传统工艺技术开发、利用方面,鱼皮制作工艺技术可谓走在前列,开发生产的鱼皮服饰、鱼皮贴画、鱼皮剪纸、鱼皮镂刻画等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对传统鱼皮衣领口、袖口、衣襟处所饰的不同艺术图案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挖掘还显不够,赫哲族许多与鱼有关的神话传说还没能很好地体现到鱼皮加工制作上来。

第三,工艺产品缺乏精品打造意识,从业人员缺乏合作精神。一是工艺水平有待提高,以鱼皮画为例,一幅优质的鱼皮画,应该是剪裁圆滑流畅,粘贴平整、无错位,造型准确、构图和谐,富有艺术美感的,而目下很多产品显然没有达到上述水平;二是目前从业人员往往各自为战,也缺少现代化的市场经营理念。

第四,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群众参与程度不高。目前,从事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的传承人多已上了年纪,如前文提到的尤文凤、付占祥、刘升等人年龄都已在60岁以上。政府建立传习所,鼓励赫哲民众学习、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来学习的多是传承人的亲属,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为学这个没什么实际用处。而且,尽管政府对赫哲族聚居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了新村,设施可谓齐全,但农闲时节尤其是冬季,多数赫哲人则搬到镇上、县上或市里居住,召集学习也比较困难。

第五,政府支持的力度还有待提高。如在饶河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桦树皮制作技艺没有固定的传习场所及工艺作坊;而鱼皮制作技艺传习所购买所用鱼皮的开支不小,显然不能完全由传承人自己负担。

三、赫哲族传统工艺技术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分析

第一,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市场。政府在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应找准定位,发挥其助推、协调作用即可,不要干预太多;应充分调动民间力量、民营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逐步实现集团化提升工艺产品的艺术水平,避免无序、恶性竞争。

第二,拓宽保护途径,提升文化传承主体的民族自救意识。要进一步开展传统工艺技术进校园活动。像同江第三中学曾组织过鱼皮制作技术进校园活动,后由于资金、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等原因停办;饶河四排乡中心校曾不定期邀请桦树皮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付占祥授课,应予恢复和保持,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者,可与高校联合培养民族专门人才,提升理论水平及文化修养。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开设的“少数民族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扭转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音乐后继无人的状况,培养赫哲族传统工艺技术人才显然可以仿效这一模式。

第三,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扩大受众面,提升影响力。地方政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中,应科学解读政策文件,合理使用专项资金;要做好传承人保护与培养的工作、传承人向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传授传统工艺技术的工作,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进入大众视野。

第四,突出文化产业特色,延长文化产业链,形成文化品牌。现在,鱼皮制作工艺在全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应进一步积极开发相关的衍生文化产品,并倾力打造触摸历史、艺术学习、参与体验、观光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性旅游模式[3],形成促进区域发展的文化品牌。

第五,将民族文化特色与地方建设相结合。在赫哲族聚居的乡村,政府部门应科学、合理地利用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工艺技术与新农村建设有效对接,从而达到既保护传承传统工艺技术,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繁荣的目标。

[1]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80.

[2] 王岗.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22-23.

[3] 王振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3.

猜你喜欢
佳木斯鱼皮赫哲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佳木斯防爆电机研究所
佳木斯大學张莉莉水彩作品选登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鱼皮画的传承与发展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烧伤后“植入鱼皮治疗法”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利德华福与佳木斯电机签约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