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青少年犯罪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03-26 23:12王辰霈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作案犯罪行为犯罪

王辰霈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青少年犯罪主要指从14岁至25岁的青少年个体、群体实施对整个社会造成危害、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该问题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为它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数量逐步提升,甚至占据我国刑事犯罪中的五成,而其在犯罪的形式、动机与手段上均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这对打击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开展也形成一定挑战。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特点

青少年刑事犯罪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我国,当代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低文化程度、团伙化特点,犯罪行为冲动而盲目、充满暴力,具有偶发性以及模仿性,与网络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呈现网络犯罪与智能化发展走向,从单一性的犯罪转向成人化和多样性犯罪,情节较为恶劣,对社会的影响性较大。而这一切的形成都是社会顽固性矛盾所投射出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中人们需要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社会信息扩展下的低龄化犯罪

青少年犯罪年龄不断呈现低龄化趋势,其中14至16岁年龄段为高发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此年龄段青少年叛逆性格以及心智不成熟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接触的社会环境复杂有关。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不良信息的机会增多,但是其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对犯罪行为伤害性与严重性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二)价值观扭曲下的极端犯罪手段

青少年犯罪覆盖的犯罪领域较多,强奸、盗窃、抢劫、绑架均有发生,其中影响力大、破坏效果广的大型案件也在逐年增多。缺乏健全人格的青少年,在性格上逞强好胜,因此在犯罪过程中会采用较为疯狂的行为,在犯罪过程中往往会对犯罪实施对象进行凶残的身体伤害,甚至有的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为了让证据有效毁灭,会采取杀人灭口、毁尸灭迹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不可逆转和无法挽救的。这一切都源于犯罪者自身扭曲的价值观念。

(三)缺乏稳定心理状态下的冲动型犯罪

青少年犯罪往往具有偶发性,其动机较为简单,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通常是偶然受到刺激而诱发犯罪动机,情感上较为冲动,由此导致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特点。这些青少年多属于冲动性人格,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性心理导致其在犯罪中又存在不计后果、任由自身想法行事的行为方式。从犯罪动机和犯罪过程分析,青少年犯罪多是缺乏稳定心理状态下的冲动型犯罪。

(四)现实诱惑下的连续性作案

贫富差距导致犯罪者对物质诱惑无法抵抗,在犯罪活动中追求满足难以遏制的欲望。在犯罪行为中,初次犯罪成功会导致青少年犯继续其犯罪行为,进而采用同一手法反复作案。也有的青少年犯罪会不断地升级,因为其贪欲会越演越烈,对物质或者其他欲望的需求不断提升,其只有通过连续性的犯罪来获得内心的满足。

(五)犯罪力量不足而形成的团伙性作案

青少年团伙性作案具有临时性特点,组合较为偶然,日常属于分散状态,但是在犯罪预谋时可以达到“一拍即合”的效果。团队作案,多是由于青少年缺乏相关经验,同时个人势单力薄无法完成作案,因此会集结团伙来协助犯罪过程的完成。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众人所长来进行有效的策划部署,同时也可以给予团伙成员之间以心理的支持。团伙关系可能是社会成员组织,也可能是同学关系,主要以居住地形成集结,主要以成年犯为主要犯罪参与者来引领其他成员实施犯罪。

(六)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高科技作案手法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青少年犯罪手段逐步运用更多的科技方式,同时作案起因、犯罪方式、谋划也与科技产品有紧密关系。犯罪原因可能由网络不良信息诱发。青少年犯罪团伙的组合可能来源于网络交友,在“志趣相投”的情况下组成临时性的犯罪团伙。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青少年对新科技的吸收能力不断提升,犯罪行为的策划与实施都可以充分地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提升犯罪效率。

二、当下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不和谐氛围与精神层面教育的缺失

青少年的个人性格、素养与家庭环境、教育有紧密关系。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青少年通过父母的言行去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如果家庭中父母素养不足,或者对青少年的关注不够,其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导致青少年无法在叛逆期和思想成长期受到规范的教育和指导,从而导致自身“三观”不正、行为不当。而家庭影响因素也有多重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家庭不幸福环境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内心创伤。例如离异家庭,青少年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缺乏父母足够的关注和照顾。同时,父母之间的纠纷矛盾或者肢体、言语冲突都会导致青少年性格扭曲,对社会与家庭报有更多的仇视与不满。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纠纷,特别是暴力行为会在青少年心理有投射作用,让青少年产生暴力和冲动型人格。长期处于纠纷矛盾的不幸福家庭中,青少年内心有较大的压力和消极情绪,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不合理也会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完善人格。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较多,青少年自小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溺爱的教育方式让子女没有足够面对困难和逆境的能力,一旦遇到成长中的不顺利,易产生极端行为,甚至犯罪。其犯罪行为中不会考虑犯罪行为对他人与社会造成的恶劣后果,多采用极端思想和行为处事方式。在放任式家庭教育中,父母长期工作繁忙,较少与青少年相处,无法了解青少年心声,不能通过有效的交流去了解青少年和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问题与社会,导致在教育上的缺失。长久之后,青少年由于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而变得性格孤僻和冷漠、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而家庭教育中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也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当下独生子女众多,某些家长寄希望于子女,希望子女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和计划来“规矩”地成长,甚至部分家长坚持老旧的“棒下出孝子”的理念,易导致孩子形成暴力型人格,同时也会促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在心理上有阴影,进而影响到未来的成长,甚至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应该打造和谐亲属关系,保持和睦的家庭氛围,营造温馨的亲友关系。家属与青少年形成朋友关系,让青少年遇到问题能够及时与父母沟通,父母能够做积极正面的引导,避免青少年内心存在心理阴影或者过分的心理压力,让青少年能够在愉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要给予积极的支持,让青少年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对自身的言行有承担意识,懂得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父母之间的矛盾不要过度地暴露到孩子面前,避免父母之间通过激烈言语冲突或者肢体冲突来解决问题或者宣泄情绪,应采取平和的态度来解决家庭中的矛盾,避免激烈情绪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缺乏责任感与有效方法的学校教学管理

当下由于校园管理任务繁重,有些教师无法对学生情况做有效深入的了解,甚至更多依靠学生自觉管理。很多学校更加注重知识教育,以升学率为评判指标,学生在高压的学习氛围下其人格无法得到完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加大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好及时引导,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信息的误导。当学生面对问题时,教师与学校应施以援手帮助学生,而不是放弃学生,同时应避免学生与社会不良青年来往,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三)社会错误价值观与信息传播的诱导

从社会角度来看,当下的社会状况复杂多变,不良信息和行为对青少年造成较大的刺激。社会上诱惑多,负面信息与情绪到处流传,而学生对于相关信息缺乏甄别能力,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例如,网络信息中具有较多的色情与暴力元素,当前网络环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环境整顿效果不理想,相关不良信息无孔不入,让青少年无法与黄、赌、毒相隔离,而面对其诱惑,青少年难以抵御。

在网络上,反社会信息较多,炫富、暴力、色情信息较多,学生受其刺激内心易产生不良欲望,例如对金钱的过度追求,对情欲的沉迷,对暴力的推崇等。网络游戏中暴力成分让学生对暴力行为习以为常,甚至对其渲染的暴力行为有操作的冲动,在犯罪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思维惯性。色情信息在实际情况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易导致强奸或者其他行为的发生。在面对财富悬殊情况时,一些青少年为了满足自身对高端生活、奢饰品等追求,会通过犯罪行为来满足其物质的欲求,从而弥补其内心的失衡状态。

对于社会环境,政府应该加大管控力度,减少社会不良群体与氛围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消除恶势力和网络暴力、色情等环境,对网络环境进行有效清理,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形成误导。对犯罪或者不法之徒的诱惑进行有效的制止,减少网络犯罪的便捷性。减少社会谣言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网络传播积极健康发展,避免对财富不均等问题过分的渲染,提倡节约型生活习惯,减少对奢侈生活的渲染和提倡,减少青少年对物质的过分追求。积极倡导个人在思想上的提升,避免青少年沉迷于物欲之中,避免青少年产生过多的攀比虚荣心理。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崇尚通过正面积极的途径去获取自身所需,崇尚通过自我奋斗和努力来改变人生和社会。

三、结语

当前青少年犯罪具有低龄化、犯罪手段极端、冲动型犯罪多、连续性作案多、高科技作案手法多等特点,应从和谐家庭环境营造、加强学校管理、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等方面加强社会管理,以创建和谐文明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以减少青少年犯罪。

[1]许天德.浅谈新时期青少年刑事犯罪特点[J].法制与社会,2015(8):286-287.

[2]彭志红.新形势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预防[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2):124-128.

[3]郭虹.新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105-106.

[4]袁宏伟.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预防[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1):155-158.

[5]姚昕.浅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对策[J].科技视界,2012(12):253-266.

猜你喜欢
作案犯罪行为犯罪
窃贼是如何作案的
利用“短信嗅探”技术实施网络侵财犯罪行为的定性研究
广州越秀区入室盗窃案件发展趋势及打防策略研究
完美“作案”
Televisions
论故意伤害罪入罪标准
隐匿的作案痕迹
环境犯罪的崛起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诱惑侦查合法性之认定及此措施下毒品犯罪行为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