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丽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0)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知识有用而去学不如爱好学习而去学,爱好学习而去学不如以学习为快乐之事而去学[1]。“乐”就是兴趣,以学习为乐事效果最佳。的确,对学习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这门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部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简单等问题。因此,要想改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的尴尬境地,教师应该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乐学、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激趣策略有助于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把兴趣看成是活动的原动力。他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否则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枯燥,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仅仅照本宣科或者教条式的说教,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情绪,丧失学习这门课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成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激趣策略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效果。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当学生对某门所学课程感兴趣时,就会激发他强烈的学习热情,使他对学习有良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则不然[3]。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将成为他学习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会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克服困难、乐学好学,最终取得好的成效。因此,要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关键就是运用多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趣策略有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要适应不同时期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改革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主渠道和多途径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增强该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想实现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教学中的“趣”从何而来又如何进行“激趣”?
(一)导入新课的激趣策略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课,往往都有一个好的开头,即精彩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如果在导入新课中使用激趣策略,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起到搭石铺路的作用,往往会收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1.问题导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解于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通过提问及解答自然过渡到新课,最终导出新课。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4]。例如在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这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逐层深入提问:“大学是什么?为什么读大学?作为大学新生该如何度过大学时光?”通过提问让学生自然过渡到新课。
2.热点导入。热点导入就是将时事热点问题与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例如,在讲“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这一章节时,采用最新的时事政治材料“钓鱼岛的前世今生”作为导课热点,这则材料能够充分的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度,使学生通过讨论、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评,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3.故事导入。通过故事导入新课,就是将故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为教学内容服务,同时运用故事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将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中的人物故事,作为导课的内容,这些故事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出来,也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又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
4.猜谜导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谜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例如,在讲到“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导课中引用“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它每天坐在奥林匹亚山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杀死。一天他遇到了希腊人俄狄浦斯王子,问:“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最后年轻的希腊人俄狄浦斯王子猜中了谜底,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运用这样一个有趣的谜语,自然把课导出,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音乐导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如果能在导课中运用一段音乐或者一首歌曲,既让学生理解了理论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导课中可以用《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曲,进而引申每个同学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隐形的翅膀就是我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理想。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将歌曲悠扬的旋律、健康的歌词和优美的意境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讲授新课的激趣策略
在导课中运用激趣策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还要运用多种激趣策略,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的保持集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语言激趣。在授课中,教师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讲究语言技巧,锤炼语言艺术,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用词精妙有趣,恰到好处。二是要表达灵活,运用清新活泼的口语,把话说得易懂、灵活和艺术。三是要感情充沛,吐字清晰。教师讲课时应当情绪饱满、神采飞扬,给学生一种感染力,激发学生渴望听下去的兴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说话时的词句、语调、神态和音量。
2.案例激趣。运用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非常好的策略,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时,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来选择不同职业生活中道德失范的典型事例,以此来警示学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
3.直观激趣。鲜明生动的图像和实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实物、图片、模型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可感知、有声有色的音频和视频,促使学生活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活动激趣。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拓展训练、专题研究,举办演讲赛、辩论赛、小品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些活动更适合大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好学。
(三)课堂结尾的激趣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开头和结尾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仅有好的开头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好的结尾与之相呼应。因此,教师要重视在课堂教学的结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悬念激趣。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不断思维,课堂结尾可以紧扣主题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埋下伏笔。教师可以在结尾时候,有意不把问题讲透,而是设置若干悬念,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从中悟出道理。
2.点睛激趣。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总结语言要短小精悍,高度浓缩,画龙点睛。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用尽量精练的语言概括出讲课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重点,掌握重点,对所听课程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激励激趣。在课堂结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主题、特点用鼓动性、号召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学生的情绪振奋起来,使他们产生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和愉快的情绪,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激励中使学生进入后续内容的学习。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用心设计、精心安排,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教学中有所收获。
[1]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4.
[2]万红.引发学生生物学习动力与求知欲的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4,(32).
[3]顾晓斌.“激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05,(24).
[4]谢新忠.数学课堂导入艺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