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楠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 150080)
今天,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的变革。在这种大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高校教师是学生的最后教育者,在大学生步入社会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学校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高校教师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极高的专业素养,还在于他们传授给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机会的把握能力等方面[1]。所有的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呢?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并且走向社会的关键场所,大学时光也是每一个有志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影响很重要。从这个层次上讲,高校教师应该有自己的非常明确的政治思想和立场。教师应该为祖国和人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积极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高校课堂是教育的一块阵地,高校教师应该守土有责。高校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向大学生灌输真思想,传播正能量。高校教师应该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思想领域中的种种碰撞,腐朽思想文化有着清醒的认识。教师应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以更高的标准规范自己,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身体力行,引导学生自觉的热爱祖国并为之奋斗,使学生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和有识之士。
教师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这种工作是长期的而非一蹴而就的。一个优秀教师的观点、看法或者成果不能立刻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但是这种思想往往会在学生将来的几年、几十年甚至一代人起到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办的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大学,应该让教育的主旨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的发展。在大学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的、向往进步、追求光明和美好价值的导向;要树立符合历史发展、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方向[2]。这些思想会在学生将来的发展中指明正确的方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给学生们守住基本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做“会游泳”的人才。
其次,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教育持有正确的观点。在学生总体发展的同时,要善于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其潜在的能力。如果学生较早的拥有了独立性,随着将来工作和生活,这种独立的个性会更加成熟,学生们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并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潜能。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能动性[3]。我们不仅仅传授给他们知识,还要注重他们内心的感受,要激起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学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让他们的理想早日实现。
最后,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人才素质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才出现。教师应该树立多元的人才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高素质的学生,他们对新知识接受、领悟的快,对于知识的需求量大,他们希望走在知识的前沿。作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面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特别快,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其发展的特点,迅速的调整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教师不仅仅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去粗取精,还要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知识,并且不断地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知识是专业的根基,也是衡量一名教师在本专业是否合格的标准。高校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仅用来满足教育教学,还要进行科学研发,最终达到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高校教师应该具备三方面的专业知识:一是学生的知识。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规律和特点,设立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发展的方向,也要在个体上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的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才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发挥其能动性,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二是课程知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的课程要精益求精。教师应该有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来调整课程的能力。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把握教材的难易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4]。三是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知识。高校教师往往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实践者,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创造力、竞争力。所以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所设立的专业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之间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随着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各个专业学科间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同时,各专业学科也呈现出综合化、立体化的趋势。因此,教师应该有整合教材的能力,以所教专业的学科为主,根据需要,引入其他学科和其他专业,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一个知识面广博的教师,他对知识的深层次的探究和领悟,对于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能力和把握能力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满足他们对获得知识的渴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是获得学生们尊重和信赖的,也是学生们争相学习和模仿的楷模。
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师应该本着对待科学的态度,求真务实,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无论从知识的获取、整理还是对知识的传授,都应该秉承这一态度。教师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
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内心活动的一门科学。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充分了解在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才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更好地调整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使教学更具有方向性和成效性,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教育学知识。教师应该掌握教育学知识,这样就可以从理论上解决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对一定时期教育的方向和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也有利于了解学科的本质内容[5]。教师如果了解教育的功能和本质,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发展。
再次,教师应该精深了解教材和教法。高校的教材是从专业教学要求出发,针对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所编写,在实际使用中具备很强的学术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教师充分的发掘教材,再辅助以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能更好地诠释教材,利用教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许多高校课堂中出现了实验演示、电化教学、观摩实践等等先进的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够有机的把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结合起来,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习毅力的养成和意志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应该情绪健康,意志坚强,性格开朗,胸怀广阔,思维敏捷,幽默从容,具有创造性人格[6]。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先天固有和后天努力形成的一种综合的素养。我国高校的教育环境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还要以自己的才能、性格、态度影响学生。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一方面平和、亲切、热情、愉快、轻松;另一方面沉着、稳重、从容、机智、果断。这样才能有亲和力,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1]苗军芙.教师素质构成的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白芸.教师素质:素质教育的关键[J].当代教育论坛,2003,(5).
[3]施华,赵玉志.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构成研究之我见[J].科技信息,2007,(36).
[4]宗永杰.教师素质构成:基于文献综述的探究设想[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7).
[5]束仁龙.论21世纪高校教师素质构成[J].池州师专学报,2000,(5).
[6]王孟洋.大学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