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宁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100872)
2014 年11 月22 日至23 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14”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家视域中的正义与和合”。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0 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总裁朴仁国、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水上交通大学教授尼古拉·米谷诺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长俞学明、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玉顺、台湾欧洲文教基金会会长朱高正等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陈雨露校长在开幕辞中指出,本届论坛以“儒家视域中的正义与和合”为主题,集中体现了关注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和谐的人文情怀。当今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正义与和合,只有进一步开拓其思想内涵,才能让儒学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只有进一步发挥其当代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只有进一步重视沟通与交流,才能让儒学与传统文化超越国别,面向世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总裁朴仁国认为,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及东亚各国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和合”,是一个社会的理想之境;而正义,是一个社会的灵魂。离开了正义,人类社会就会迷失方向,更谈不上天人和合、社会和合的理想之境了。
张立文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他指出:正义与和合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时代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崇尚正义与和合,正义与和合是人的基本品质和道德选择,也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正义社会是和合社会,和合社会也是正义的社会、美善的社会、包容的社会,是太和、中和、保和的社会,其对于当今社会多元冲突等问题有化解性作用。
在提交大会的论文中,有的学者从儒家经典入手,对儒家视域中的正义进行了阐发。韩星教授从儒家思想意义体系形成的复杂结构出发,提出人道为大,仁道为本是儒家古典正义论的价值基础。人道政为大,政者正也,是儒家古典正义论的核心内涵;中正无偏、由中致和是儒家古典正义论的实践途径。陈壁生教授以郑玄《孝经注》为研究重点,以其中的“至德”“要道”为例,揭示出《孝经》的两个基本维度,即道德的维度与政治的维度,从而探讨传统儒家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内在根源。陈卫平教授以《颜氏家训》为研究对象,认为《颜氏家训》所贯穿着的礼仪家教,不仅是儒学价值观制度化的产物,其化习惯为德性,对于构建礼仪之邦也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这也是使传统在当代中国复兴的源头活水。林存光教授认为,人作为一种道德性动物,在追求善的目的指引下,通过德性的践行与人际交往的良性互动,构建并形成一种优良的人类关系模式与和谐的共同体生活秩序,乃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要义,并以此为根据,审视和论述了儒家视域中的人际正义问题。林存光教授还指出,在儒家视域中,人际正义就是指一种在人际交往中,正当合宜地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人际正义具有伦理性、交互性、推扩性和合宜性等特征。儒家人际正义的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则在于构建并维护一种向善的共同体生活。在这种共同体生活中,只有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去爱他人、成事业、制秩序、辨是非、处友道,才会成就正义之人与德性之人。
有的学者则从传统君臣关系的角度探讨传统政治正义的问题。梁涛教授从郭象《庄子序》“内圣外王”的疏解入手,重点讨论其玄学化阐释的影响,由于“内圣”取道家之旨,“外王”取儒家之旨,所以,郭象不仅将无为政治推向了极致,也使内圣外王的主题实际偏向了社会个体,如此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关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道融合在一起,对于传统的政治正义观有着极大的影响。余治平研究员从君臣关系出发,认为唯有仁义,才是君臣关系的真实基础,也是君臣所共同追寻的终极目标。张瑞涛教授集中探讨了刘宗周门下弟子吴麟征的政治正义思想,从“忠”“廉”“直”的维度彰显了其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刘增光博士从三教并行、孝悌与礼法、心学与道统三个方面揭示“明太祖情结”的思想意涵,并由此反观晚明阳明学与政治之关联,认为以权力为后盾、抽空了道德权威的政治权威是有违儒家基本精神的。王心竹教授集中分析了孙复《春秋尊王发微》中的尊王之说,突出了其以儒家应然之王道理想规制君权,以及在现实君权与王道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的诉求,并展现了宋代儒者以王道理想关注、批判现实的追求。吴锐研究员对薛蕙在“大礼议”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进而对儒学的起源、对阳明学的作用进行了反思。
还有学者从中华民族的群体性、从当今时代的大背景出发,对儒家视域中的正义与和合做出了反思性思考。宋志明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主要的理论支撑来自于儒家的性善论,其采用内在超越的路径而非宗教的形式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诉求,使人们有了普遍的价值认同,如此也才会有正义的共同价值指向。向世陵教授认为,“天下为公”与“民胞物与”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和政治范型,实际发挥着对于不同王朝的道德引领和政治制约作用,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讲求公平的政治原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博爱观念。龚群教授以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为大背景,认为笛卡尔的二分性主体中心主义是世界冲突的最深刻根源,要实现21 世纪的世界和平,就要将二分性的哲学理念转变为中国传统的和合理念,即中国的和平思想可以为21 世纪的人类和平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黄玉顺教授认为,现在社会日渐进入了“失范”的乱象之中,进而提出了儒家事实上的两条正义原则,即正当性原则和适宜性原则,并认为儒家社会正义论的前提是其制度本身是正义的,如此人类的价值观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建。姚新中教授认为,传统与现代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有机体,进而,传统的儒家学说理论在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儒家传统理论学说不仅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且对于维护良好的国际秩序也有重要价值。朱高正先生认为,儒家强调相互尊重、共存共荣,以此来审视和处理国际问题与国际秩序,是非常有意义的。与此同时,朱高正先生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义与和合的思维,对于重新建立一个更加公平与合理的国际秩序,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只有依循这一思路,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已开发国家的平等对话,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双方之间的真正平等交流。彭永捷教授认为,以往通行的儒学研究多是通过对儒学史的回顾总结出几条干巴巴的儒家原则,现在更需要的是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基本生活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并且提供实现这些价值的具体规则和操作指南。他认为,当代儒学理论建设,需要完成众多的理论论证任务。其中,不但要通过对仁爱本身的论证以形成新儒学,而且还要通过对人性与人权的研究以形成新儒学,同时还要由仁义出发,引申出种种社会价值,渗透于社会科学,形成新实学。只有在此基础上,实现当代儒学的理论建设,才能更好地以儒家的仁义之道来阐释当今社会价值,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和谐、公平与正义。姜昱子博士集中讨论了戊戌维新自由观的自然科学底蕴以及对其当时中国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于使人们意识到自然科学在政治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让国人正确认识到救亡图存的根本还在于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金周昌教授以时代精神的变化为切入点,进而讨论张申府与张岱年二者价值哲学体系由“中和”而“兼和”的变迁。麻尧宾教授从根底于儒家为己精神的“己学”出发,对理本论、心本论、物本论诸家进行了诠释与阐发,强调了宇宙面本体与人生面本体的天然一贯。
国际儒学论坛创办于2004 年,每年举办一届,已经连续举办11 届,成为国内、国际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儒学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