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峰,高悦凯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继续聚焦现代农业问题。现代农业是一种农业系统与工业系统、农村与城市之间实现物质循环的开放系统,是面向整条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1]。在地区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构建农业产业链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途径。
农业产业链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以及各环节衍生出的诸多涉农增值环节,沟通城乡两个地域,连接三大产业,以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缔结,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部门、组织机构及相关公司[2]。农业物流贯穿整条产业链,不仅是农业产业链正常运行的前提,农产品的顺利流通也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关键。目前,中国的农业物流整体上还处于低水平运行的自然状态: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常温流通中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高达20% ~30%,农产品的冷藏运输率仅为15% ~20%,搬运、装卸、包装等作业大多还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3],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建有冷库的仅占38%。农业物流存在的信息闭塞、食品安全难以保障、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成为中国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桎梏[4]。基于此,本文试从中国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问题出发,提出了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为服务平台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发展框架、步骤和具体运营建议。
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专业化农业产业链自由延伸发展;第二阶段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以农业产业链整合为主;第三阶段是农业产业链的创新扩展阶段,农业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跨越式发展,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设施现代化、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中国农业产业链发展迅速,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增多,农业与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合作与融合,与农业相关的服务型业务逐渐兴起,农业产业链的组织数目逐渐增加[5]。但中国农业产业链仍处于第一发展阶段,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生产部门延伸模式、加工部门推进模式和服务部门引领模式。
第一,生产部门延伸模式。该模式以农业生产基地与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集群为核心,通过向农业产业链的下游产业延伸,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该模式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农产品物流处于传统的物流模式。
第二,加工部门推进模式。该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为基础,通过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引进农业研发部门,发展农业物流、销售等配套部门,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该模式容易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第三,服务部门引领模式。该模式一般由各行业协会、服务中介等机构的技术、品牌、销售、规划咨询等高端服务引领,并由种植(养殖)环节、加工环节和旅游观光环节等联结而形成产业链。该模式产业链组合方式灵活多样,最具竞争力,但存在链条松散的问题,该模式在中国现阶段发展不足。
整体来看,中国的农业产业链只具有产业链中一个或几个环节,其他环节相对处于弱势发展阶段,农业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延伸、整合。一是还未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中国现阶段仍然还是“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的传统经营方式,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存在很强的同质性和外部性,缺乏分工协作,难以实现有效组织,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难以开展技术推广、市场化经营、食品安全、抵御风险等活动,不仅加大了产业链整合的难度,也成为制约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难点;二是农业产业链的结构简单,市场集中度不够,产业链中组织连接松散、合作不强,未结成稳定共同体;三是农业产业链中存在生产和消费的“双柠檬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偏差、信息流滞缓造成农业信息传递效率低下[6];四是农产品质量低尤其是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初级产品多,而深加工产品、特色产品、名牌农产品少,质量低、没有深加工、没有品牌使得产业链上的农产品附加值低、增值收益少,农业产业链升级困难;五是农业产业链缺乏先进物流作支撑,产业链比例失衡,利润两头大中间小,农业物流发展严重不足[7]。农业物流的落后不仅难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也使得农业产业链发展需要的相应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难以协同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互动难以协调,不仅削弱了整条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也直接损害了农业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的利益[8]。
针对中国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重点是解决农业物流问题,即打通农产品流通链条,通过建设农业物流园区来整合农业产业链条。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为服务平台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建设”和“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为服务平台”的发展模式,具体的,一是通过园区主导的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二是通过构建农业综合物流园区服务平台,引进相关加工、物流和其他配套企业,在物流园区的平台上实现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三是通过将金融、交易、休闲农业旅游等第三产业纳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拓展现代物流、农业推广、信息交流、食品安全检验追踪等功能,使第一、二、三产业在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服务平台上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价值;四是通过园区的服务平台整合农业产业链,紧密联系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如图1 所示)。
图1 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为服务平台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
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为服务平台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可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构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实践经验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农业合作社有助于协调农业产业链中的政府、农户和企业的关系,也可以有效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本文认为,“园区主导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可以在小农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专业合作社和园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是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化、组织化的农业合作社可以有效联合农户,改变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劣势地位;其次,园区主导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体,在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农户支持,或者合作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规模化种养(养殖)业,可以增强农户抗击风险的能力,整合建设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再次,园区主导企业可以借助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实现农产品的加工、物流、销售一体化,可以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流通难的问题,进而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和提高农户收入;最后,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具有信息汇总的功能,增强农业信息的流通性与透明性,可以避免把农户推向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边缘,也可以避免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
2.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目前,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尚未形成,还需要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变革与创新,重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发展现代物流。而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用现代化的物流方式解决农产品物流问题,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解决农产品物流产业资源分散问题,实现集约化经营,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相关食品企业、加工企业、仓储企业、运输企业,以及配套功能企业进驻园区,通过发挥园区的协作功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统一采购、仓储、配送和管理,使现代物流贯穿和覆盖全部农业物流过程,即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供、销全过程;通过园区的协作发展,也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共享物流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提高产业链附加值,最终形成稳定的、协调的农业流通产业链。
3.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可以搭建农业产业链发展平台。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经验表明,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引擎和农业产业链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形成农业组织结构创新、新型主体发育,以及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甚至产权市场创新联动发展机制,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将成为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借助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服务平台可以有效连接三大产业,实现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园区主导企业联合、整合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投入资金、科技、人才和品牌,可以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在园区平台上实现专业化的仓储、配送和统一加工,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延长农产品的新鲜期,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调节供求状况;园区还会吸引银行、房地产、零售业、餐饮业、农业设施服务商、农业科技服务商等其他第三产业在园区的服务平台上进行金融、零售批发、信息、电子商务等交易。可见,农业综合物流园区服务平台可以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价值链与服务链,由此延伸农业产业链,并通过有效整合产业链上的企业,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企业联盟和利益共同体,进而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
4.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可以实现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在城市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有高端密集的服务业(物流业)、完善的商业贸易体系、先进的技术研发实力和雄厚的资本体系;农村则主要发展低端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城乡之间产业链条分离,表现为相对“断链”或“短链”的形态。而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不仅可以延伸和整合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链,而且可以在城乡之间形成双向流动、协同发展的农业产业链,更好地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惠、城乡一体。一是农业综合物流园区通过引进城市的加工工业和第三方物流业,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保证农产品安全、高效、高质地流入城市,由此不仅可以连通城市商贸业,也可以打通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二是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导向,并围绕订单农业和城市需求发展经济作物,可以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部分食品原料和轻工业原材料;三是通过园区的交易平台和推广平台,可以使农具、农机和大型农业设施等城市工业品顺利进入农村,服务于农业并促进农业发展;四是农业综合物流园区是一个农业科技推广研发和信息交汇发布的平台,通过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信息发布,可以增强农产品交易以及价格等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性,缓解“柠檬市场”现象,同时借助园区的科研团队,可以支撑农业引进高级专业性生产要素,促进三次产业在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5.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可以有效解决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在农产品的食品安全保障中,农产品物流一直是被忽略的环节,也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全程监控系统。而借助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平台则可以把控整条产业链的食品安全,避免产业链某个不可控环节的问题引发产品安全危机。一是在农产品的种植阶段,通过建设绿色生产基地,科学限量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全程把控从种子选取到采摘后的处理等生产环节;进入园区之后,通过采用商品化处理、先进的贮运保鲜技术,以及完善的冷链流通系统,可以确保农产品处理、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总之,通过农业综合物流园区自身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和引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既可以规范农残监测监控制度,加强农产品安全性的检疫检验与监控,也可以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采用全程质量控制与监控,确保整条产业链上的农产品食品安全。
1.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服务功能。农业综合物流园区是一个高标准、现代化的集农产品贸易、农资农机贸易、农产品(初)深加工、农业物流和农业展示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物流园区,它是为整条农业产业链服务的,不仅具有一般物流园区所具备的仓储、运输、加工、交易的功能,也衍生了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与追踪、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旅游观光等功能,其服务功能覆盖了整条农业产业链(见下页表1)。
由于农业综合物流园区服务于全产业链,所以园区的盈利模式已不拘泥于传统的收取管理费、物业费,而是面向全产业链的盈利模式:为企业提供一整套的物流解决方案的相关费用;开展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多种增值服务收取的增值服务费;结合农业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延伸,开展面向上游的生产基地指导建设服务与面下下游的分销渠道建设服务费;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文化传播等扩宽产业链的服务获得的相应经济收益。该模式具有实施的可行性。
2.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为服务平台的产业链发展运营模式。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为服务平台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是在园区的服务平台上实现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全过程交易结算一卡通服务、全程金融保险支持服务、全程可视化信息服务、基于基地的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进而实现农业产业链向上游与下游的延伸与整合(具体发展框架如下页图2 所示,具体整合对象如下页表2所示)。
针对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为服务平台的产业链发展模式,特提出以下运营建议:
第一,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主导企业要树立农业产业链整合意识。物流园区的主导企业要注重自身核心业务的开发,要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园区其他相关企业,以此增加共生模式效益;要挖掘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批发零售、信息和管理,以降低单一环节经营带来的风险。
表1 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服务功能
图2 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为服务平台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框架
表2 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整合对象
第二,在农业产业链的最初环节——种养殖阶段,一方面,园区的主导企业要建设标准化、先进的绿色生产基地,通过向政府申请政策和资金支持,努力改善道路、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引进高产优质种子,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种植,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止农产品污染;通过在基地布置简单的农产品加工设施,完成农产品清洗、分装等简单流通加工程序,减低运输损失。另一方面,园区主导企业要充分利用物流园区的资源优势,引进实力雄厚的农产品经营大户,包括鼓励农民自愿加入专业化合作社;整合本地农业合作,联合周边及外地合作社,建立农业联盟;按照精致农业的要求,对合作社的生产进行监控、财务进行统一、物资(种子、农机、肥料、农药等)供应进行统一安排,不断提高整合范围与深度。
第三,在农业产业链中间环节,农业综合物流园区要依靠园区的集聚作用吸引加工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园区,同时吸引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农业综合物流园区要提供包括农产品的采购、生产加工、运输仓储等的一站式、多元化产业链的增值服务。(1)加工环节。要引进专业的加工企业、食品企业,为相关品牌农产品进行清洗、包装、保鲜处理、食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同时,农业综合物流园区要注重订单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鼓励入驻企业采用园区一体化配送运输服务,强化企业间的合作,保证农产品生产的连续性与协同性。(2)仓储运输环节。要鼓励第三方物流进驻园区承接物流业务,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支持。同时,在建设农业综合物流园区时,要重点构建冷链物流服务设施,如冷库、冷藏车等,还要构建园区物流信息平台,承接物流配送订单,统筹安排配送业务,保障物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具体包括:提供所有园区农业产业链的参与者关于物流作业的最优化的安排与设计,更多专业性的整合、评估、比较与选择;撮合各项物流服务之最佳组合,促成不同货物运输配送之合并,增进运输工具之整体性计划与运用的功能;提供物流信息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的互动,促进相关合作等。(3)食品安全监测环节。农业综合物流园区要建立自身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与追踪网络,并引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和推进实验室认证,把控进入园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进入物流园区之后,要通过冷链贮藏和运输,以及采后商品化加工处理,全面提升安全性;流出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全部产品均需经过园区的食品安全监测监控,不合格产品不准流入市场,保证运输环节的安全性。(4)农业推广环节。要通过搭建农业推广与展示平台,为需求者提供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以及推广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化农业,要重点构建农具、农机的交易与展示平台。同时,要通过农业综合物流园区的整合与分工功能,使物流园区成为产业链上资讯与信息的汇聚与中转中心,并提供交易展示、商务洽谈、财务结算等功能。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在物流园区密切结合,可解决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产业链阻断问题。
第四,完成相关配送运输服务。一方面,农业综合物流园区可以创办农产品零售店,打造自有品牌;另一方面,物流园区可以与超市、食堂、饭店等终端销售机构订立长期合作合同,保证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这一阶段,食品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要始终保证在终端运输环节的食品安全。
3.以农业综合物流园区为服务平台的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构建步骤。第一,建设农业综合物流园区,搭建物流服务平台,创新农业物流发展方式,纵向延伸、完善中国现有产地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流通(终端消费者)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和运营机制;初步实现“质量安全体系”“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三农新平台”(见表3)。
第二,加大资金与技术创新投入,使产业链向横向拓展(扩大种养殖品种与规模,整合农产品经营大户)和纵向延伸(农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三农新平台”。
第三,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农业推广平台、金融交易市场,扩展科技开发、信息发布、农民培训、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开拓乡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总之,中国农业产业链需要不断延伸与整合,而农业物流是产业链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意味着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首先要打造畅通的农产品流通链条,建设综合物流园区服务平台,如此,才能促进和整合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表3 相关内涵说明
[1]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5 -8.
[2] 崔春晓,邹松岐,张志新.农业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13,(1):105 -108.
[3] 王莉莉,孙宏岭,阮承健.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08,(11):133 -135.
[4] 陈秉恒.物联网技术下农业供应链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3,(4):214 -217.
[5] 查明珠.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链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6] 王静. 浅析农业产业链构建[J]. 北京经济,2009,(4):94 -95.
[7] 柏芸.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基本思路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67-69.
[8] 陈超,李斌.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328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