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见,刘力臻
(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长春130117)
政府旨在干预经济的宏观政策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自经济学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争论不休。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是内在平稳的,不需要干预,政府只需要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认为,需求不足是宏观经济的普遍特征,因此经济是需要被干预的,政府应该及时采取最优的宏观政策来抚平经济波动的幅度,减少波动危害,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20世纪70 年代,在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CM)。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相信市场是有效的,认为只要市场机制得到充分的发挥,经济的短期波动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都可以自发地得到解决,积极干预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使原本健康的经济体系受到伤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同时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两个角度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们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必须要有微观基础,政府不应该对经济进行无谓的干预。面对挑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KE)适时兴起。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把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价格黏性等主要假定,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于微观经济主体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为政策干预经济找到了微观基础。
尽管理论上对于政策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一直存在分歧,但事实上,从20 世纪30 年代的大危机开始,世界各国政府就从没停止过对经济的政策干预。实践表明,适当的政策干预不仅可以化解经济危机,而且能够确保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当下,制定和执行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以确保经济的健康均衡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政策干预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
适当的政策干预已经成为化解经济危机、确保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我们也发现,政策干预并不是总能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有时甚至会与人们所预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政策组合的失误。在20 世纪末的日本泡沫经济中,为了缓解日元升值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日本政府实行以降息和增加货币供应为主要特征的货币政策,搭配以减少国债和减少税收为主要特征的财政政策,结果不仅没有起到刺激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泡沫经济的膨胀,最终给日本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20 世纪90 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亚洲一些国家不恰当的金融政策搭配形式,为了吸引外资,这些国家在实行固定汇率政策的同时,又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使国际游资有了可乘之机。当前,对于世界各国政府而言,要不要干预经济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组合以更好地实现政策干预的预期效果。
回顾理论经济学界关于政策干预经济的争论可以发现,提倡政策干预经济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两个: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延伸,虽然两者都提倡积极的政策干预,但是因为研究方法和部分假定的不同,导致他们关于政策组合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对已有的关于政策组合的研究文献的梳理也将遵循从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在该书中,凯恩斯主张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1]。作为对凯恩斯政策理论的应用,詹姆斯·米德最早提出了政策搭配思想,他在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双均衡问题作系统研究时发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单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内部平衡目标和外部平衡目标的冲突,即无法通过单一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这种现象被称为“米德冲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通过政策搭配来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思想[2]。
简·丁伯根从对策角度提出了N 个宏观经济目标要有N 种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的“丁伯根法则”。关于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他认为,如果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独立的目标要同时达到的话,政策当局一般至少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政策工具,只有特定的政策工具针对特定的经济目标,才能相对避免或减少单一工具下两个目标的冲突[3]。
斯旺用直角坐标图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开放经济内外矛盾与和谐的各种组合模式及政策组合,被称为“斯旺图型”。
马库斯·弗莱明(1962)和罗伯特·蒙代尔(1963)为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内外双均衡的政策搭配研究建立了分析平台,探讨了不同汇率制度及资本流动约束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以及相互搭配运用对经济增长和内外均衡的具体效应,创立了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詹姆斯·米德的政策搭配思想与凯恩斯理论的综合。
多恩布什(1976)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汇率决定的黏性价格货币模型,提出了汇率超调理论。汇率超调模型继承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固定价格的分析,假定在短期内价格黏性,并采取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商品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分析,同时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了修正。克鲁格曼(1998)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三元悖论。三元悖论揭示了资本完全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三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即一个国家只能同时实现资本完全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这三个目标中的两个,而不可能同时实现三个目标。
20 世纪70 年代的经济滞胀现象,对传统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政策分析框架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传统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这一缺陷也受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者的广泛批评。
基于理性预期的思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卢卡斯(1976)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理性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从而引起宏观经济政策不能获得预期效果。因此,他认为缺乏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会产生偏差。卢卡斯的这一著名论断被称为“卢卡斯批判”。
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的挑战,坚持工资和价格黏性的一批中青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开始为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建立微观基础,并逐步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并立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两大主流学派。
奥博斯菲尔德与罗格夫(1995)以开放经济为前提,开创性地将垄断竞争和名义价格黏性纳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为深入解析开放经济内外均衡提供了非常精致的理论平台,开创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奥博斯菲尔德与罗格夫(1998)还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加入随机因素,形成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的分析框架。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是新凯恩斯主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和发展,是进行开放经济分析的一个全新框架。相对于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开放经济分析框架而言,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方法不仅具有微观基础,还可以进行福利分析,可以考察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对经济主体福利的影响。不过,由于分析过程的复杂性,相对于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开放经济分析框架而言,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策组合框架,由此也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Corsetti 和Pesenti(2001)尝试利用“奥罗分析框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系统分析,并详细研究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作用效果和福利效应。
虽然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奥罗分析框架”作为一个全新的开放经济分析框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是该框架目前主要被用于汇率动态行为研究,还没有基于“奥罗分析框架”的系统的政策组合研究。
1.基于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的应用研究。以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搭配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研究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偏爱,因为建立在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搭配理论上的模型更加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根据侧重点不同,已有的应用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侧重于分析政策搭配的效果。Holmes应用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理论,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存在失业的两国一般均衡框架下的效果。研究发现,一个或两个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会提高两个国家的价格、收入和就业水平,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并不确定;一个国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提高该国的价格、收入和就业水平,并且会降低资本从该国流出。
二是侧重于分析政策之间的关系。Mussa(1976)研究发现,相对于固定汇率制,在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问题要小得多,但是不能完全消除。Graham(1997)认为,在面临国际收支赤字的时候,外部融资和内部政策调整是两种互补而不是替代的处理手段,其中,内部政策调整的方向不仅要进行总量调整,更要重视结构性调整。Ardagna(2004)研究了财政紧缩影响政府债务产出比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渠道,发现成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不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汇率贬值搭配的结果。
三是侧重于计量经济分析。Fatih(1997)通过对土耳其政策搭配实践的分析,认为仅仅使用货币政策来确保价格平稳是不恰当的,他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搭配在实现物价稳定目标中的重要性。Hutchison 等(2010)通过考察66 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83 次国际收支骤停危机,分析了财政货币政策在国际收支骤停危机期间对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确保国际收支骤停期间产出损失最小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应该是:相机决策的财政扩张政策搭配中性的货币政策。
2.基于新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的应用研究。虽然基于新凯恩斯主义政策搭配理论的应用研究比基于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搭配理论的应用研究的起步要晚很多,但是基于新凯恩斯主义政策搭配理论的应用研究成果却非常丰硕,尤其是1995 年奥博斯菲尔德与罗格夫的经典论文Exchange Rate Dynamics Redux 发表以来,以新凯恩斯主义政策搭配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研究占据了这类研究的主体。
一些应用研究试图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寻找一个一般性的最优化规则。例如,Schmitt 和Uribe(2007)在黏性价格和税收扭曲的条件下分析了福利最大化目标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规则,并与Ramsey 最优政策规则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对产出沉默回应的货币政策,以及对产出积极回应的利率政策会导致显著的福利损失;最优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可以获得与Ramsey最优政策规则几乎相同的福利水平。Leith 和Thadden(2008)研究了没有李嘉图等价的确定性动态均衡情况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规则,分析发现,在不明确政府赤字水平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推断出应该使用什么力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来确保确定性动态均衡的成立。他们还找到了导致本地确定需求数量发生变化的稳态的政府赤字的门限水平。Arseneau 和Chugh(2008)研究了在工资谈判成本很高的情况下最优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问题。Aruoba 和Chugh(2010)研究了最优财政货币政策配合,发现货币问题与财政政策存在深层次的相关性。
一些应用研究尝试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检验新凯恩斯主义政策搭配理论的相关结论。例如,Muscatelli,et al(2004)运用VAR 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美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主要取决于外生冲击的类型和结构模型背后的假定;如果财政货币政策没有很好地协调,则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可能会降低福利。Nasir 等(2010)利用 VAR 模型和1975—2006 年的年度数据,分析了巴基斯坦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情况,结果显示,巴基斯坦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程度很低。Davig 和Leeper(2010)估计了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在积极与消极之间转换的Markov 机制,研究认为,政府支出具有期内和跨期的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但对经济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当前和预期的财政货币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消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政府消费挤出私人消费,较高的财产税会产生较强的负财富效应等。
除此之外,基于新凯恩斯主义政策搭配理论的其他应用研究也值得我们关注。例如,Thadden(2004)研究发现,如果考虑名义的政策债务,在以下两种政策搭配下宏观经济的动态性质有显著区别:以增长为目标的积极的货币政策搭配消极的财政政策,以反通胀为目标的积极的货币政策搭配消极的财政政策。Barnett(2005)利用一个简单的AK 增长模型,分析了三种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模式对长期增长的影响,发现财政政策通常会限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两种政策必须加强协调。总体而言,由于模型较为复杂,基于新凯恩斯主义政策搭配理论的应用研究更加偏重于学术性,而基于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搭配理论的应用研究对于宏观调控的决策者而言更受欢迎。
国内学术界关于宏观政策搭配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学术界相应地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这些研究中,只有极少数研究是以新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为基础的。例如,张瀛(2006)在OR 模型分析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Calvo 价格交错调整黏性和垄断竞争的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对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其结论与M -F 模型的结论不同,他认为开放条件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及二者的相互作用[4]。陈智君(2008)在Corsetti 和Pesenti 的研究基础上,从微观经济分析出发,建立了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搭配理论框架,在该框架之内,展示了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图形分析,涵盖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管制政策相互搭配的各种可能性[5]。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基于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的应用研究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是侧重于评价和改进传统政策组合模型的研究。苏剑(1998)以IS 曲线和LM 曲线在两个坐标的截距为参照点,分析了决定IS 曲线和LM曲线斜率的各个具体因素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效果的不同影响,从而明确了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效果。郭庆旺、赵志耘(2000)利用简明的图形形象地阐述了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框架下,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黄余送、梅鹏军(2007)通过放松M -F模型的前提条件,分析了浮动汇率制度下大国经济的最佳政策组合,得出了低估本币汇率水平时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明显,高估本币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明显的结论。黄德权(2008)通过在IS -LM 模型中加入基尼系数,研究发现基尼系数的增大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效应,而增强财政政策的效应。高坚、杨念(2007)构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他认为,为了使经济能够得到稳定,并减少波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仅应该遵守一定的调控规则,而且应该有一定程度的配合[6]。
二是侧重于分析政策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研究政策之间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适当的政策搭配模式。孙华妤(1998)研究认为,财政政策的变动会对货币供给造成影响,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仍然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需要给予充分的分析和重视。李春琦(2001)通过分析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搭配的机制。赵丽芬、李玉山(2006)通过构建一个由真实GDP 增长率、财政赤字占GDP 比重、货币供给M2 增长率和零售物价指数变化率四个变量组成的VAR 模型,对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动态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中国不存在简单的财政货币政策的互补或替代关系,而是一种非对称性的关系,即扩张的货币政策伴随着收缩或稳健的财政政策,而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被动扩张的货币政策[7]。
三是侧重于提出政策组合建议的研究。陈志龙、黄余送(2007)利用M -F 模型,从大国经济角度出发,分析了在不同汇率政策下政府的最佳政策选择,他们认为,正在向大国经济转型的中国经济,在资本流动受到管制、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低估的汇率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搭配模式更加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党印、汪洋(2009)以中美两国的经济政策为分析起点,构建了一个中美内外部经济失衡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关系图,并基于“斯旺图型”和修正后的蒙代尔政策搭配图形,提出了中美两国应对内外失衡的“三位一体”的政策搭配组合。
四是侧重于评价政策搭配效果的研究。毛定祥(2006)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短期调控效果较显著,且财政政策的调控能力更强,货币供应量具有明显内生性。柳欣、王晨(2008)通过构建名义GDP、财政支出、M2 和CPI 四个变量的增长率的VAR 模型,分析了中国内生经济增长下财政与货币政策产生的动态效应,结论认为,在经济衰退时,如果政府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模式,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如果政府基于收入-支出模型或IS -LM 模型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其结果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滞胀[8]。陈秀花(2013)对中国面对三元困境时的政策组合选择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汇率稳定在中国的政策组合中占主导地位,汇率的稳定和资本账户开放度的提高是以通胀为代价的,提高汇率的灵活性,允许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的通货膨胀。
五是侧重于分析政策组合影响因素的研究。司春林等(2002)借助经济计量方法建立了中国的IS -LM 模型,其结论是:频繁地改变制度会增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现阶段中国存在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目前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刺激产出,但是依然要注意两类政策的搭配。段宗志(2003)认为,中国市场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体制基础是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而中国经济则属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体制转型期的诸多不确定性导致了中国宏观政策搭配的效果受到限制。崔建军(2008)回顾了新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空间变迁的三个阶段,总结发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真正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必须改善其赖以发挥作用的经济运行环境并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龚六堂、邹恒甫(2001)讨论了对私人的经济援助和直接对政府的经济援助对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回顾理论经济学界关于政策干预经济的争论,我们发现,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虽然都提倡积极的政策干预,但是因为研究方法和部分假定的不同,导致他们关于政策搭配也有不同的见解。
第一,理论研究方面的不同。一是新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是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的发展。新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坚持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关于货币非中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工资(价格)黏性的主要观点,同时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和基于微观经济主体的研究方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运用是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新开放宏观模型是以REDUX模型为代表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一系列模型。二是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备的政策组合体系,应用性较强;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政策组合体系,更加偏重于学术研究,应用性较弱。三是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以静态或比较静态为主要分析手段;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广泛地使用了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四是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无法进行福利分析;而新凯恩斯主义政策分析框架则可以更好地进行政策组合的福利分析。
第二,应用研究方面的不同。一是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的应用研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深受政策决策者的欢迎;而新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的应用研究更加偏重学术性,其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较弱。二是国内关于政策组合的应用研究绝大部分是以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组合理论为基础的,缺少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研究。
通过回顾和评述已有的关于政策组合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文献,开放经济中政策组合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以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为基础,建立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政策组合框架。
[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詹姆斯·米德.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1 卷·国际收支[M].李翀,译.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 简·丁伯根.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M]. 张幼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 张瀛.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一体化与货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OR 分析框架的一个模型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6,(9):13 -25.
[5] 陈智君.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框架下重新解读“三元悖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 -12.
[6] 高坚,杨念.中国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框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3 -11.
[7] 赵丽芬,李玉山.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VAR 模型的检验分析[J]. 财经研究,2006,(2):42 -53.
[8] 柳欣,王晨.内生经济增长与财政、货币政策——基于VAR 模型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8,(6):75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