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玉 峰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西夏瓦川会考
李 玉 峰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西夏瓦川会是宋夏边界上一个军事性质较为突出的堡寨,在宋夏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史籍对其记载甚少,但系统考究现有文献资料,仍可对西夏瓦川会的设立、地望及基本功能等问题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
西夏;瓦川会;堡寨
网络出版时间:2015-10-09 10:06
西夏自建立起,就与宋朝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北宋在战争中主要采取修筑堡寨来抵御西夏的侵扰,而西夏在与北宋长期作战的过程中,也以修筑堡寨作为抵御军事进攻的主要方式,瓦川会就是其中之一。
北宋堡寨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关于西夏堡寨的研究却因文献资料不足而成果较少。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有学者提及瓦川会,但终究着墨不多,鲜有系统论述。有关瓦川会的一些问题,如设立过程、地望、功能、与周边堡寨的互动关系及其在西夏行政区划中的地位等,都有待进一步考察与探讨。在前人研究成果上,从瓦川会的设立与地望以及基本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希冀对这些问题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西夏统治者在与北宋的长期战争中,出于战事需要,在宋夏边界修筑了大量堡寨。元昊时期西夏建筑堡寨最多,史载,元昊“始于汉界缘边山险之地三百余处修筑堡寨”[1]3 129。这些堡寨既可作为巩固边防前沿阵地的军事堡垒,又可作为沿边山界蕃汉民众屯种与聚集之地,同时还担负着蕃汉互市的功能。瓦川会便是这些堡寨中作用较为突出的一个。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元昊自制蕃书十二卷,字画繁冗,屈曲类符篆,教国人纪事悉用蕃书。私改广庆三年曰大庆元年。再举兵攻回纥,陷瓜、沙、肃三州,尽有河西旧地。将谋入寇,恐唃厮啰制其后,复举兵攻兰州诸羌,南侵至马衔山,筑城瓦川、凡川会,留兵镇守,绝吐蕃与中国相通路。”[2]2 813《宋史·夏国上》云:“元昊既还,欲南侵,恐唃厮啰制其后,复举兵攻兰州诸羌,侵至马衔山、筑城凡川。”[3]13 981《九朝编年备要》记载:“(宝元元年)是冬……遂筑瓦川会城。”《西夏书事》云:“(景祐三年十月)元昊既取河西地遂有窥陇蜀之志,恐吐蕃为中国用,举兵循阿干河……筑城瓦川会。”[4]142《东轩笔录》记载:“及元昊将判,虑唃氏制其后,举兵攻破兰州诸羌,南侵至于马衔山,筑瓦川会,断兰州旧路,留兵镇守。”[5]2 057《奏议·仁宗兵策》记载:“自昊贼破牦牛城,筑瓦川会。”[6]4 513《宋纪》卷40与《甘肃新通志·舆地志》等皆从此说。
赵一匡在《宋夏战争中兰州城关堡砦的设置》一文中认为:对于瓦川会只是名称略有出入,有的叫凡川,有的叫凡川会,有的叫瓦镊凡川会。“瓦”川也许就是“凡”川之误,名称略有出入,实际也许是一个地方[7]78。从史料看,这种推测在某些方面是可信的。首先,从字形上看,“瓦”与“凡”字形相近,在传抄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产生笔误;其次,从音韵学角度看,“瓦”属“鱼a”韵部,“凡”属“寒an”韵部,这两个字可以对转,属音近字。所以,凡川会即瓦川会。但是个人认为:“凡川”乃“瓦川”之误也。因为除《宋史》外,其余史料记载皆为“瓦川会”。《长编》记载:“筑瓦川、凡川会”,有人据此推测此为两个堡寨,但仅此一条,别无旁证。
由上述史料可知,广庆三年(应为广运三年)、宝元元年是冬和景祐三年均为1036年前后,那么瓦川会即是西夏元昊于1036年所筑,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阻断宋与吐蕃的相互交往与联盟,以防在攻宋的时候腹背受敌。
西夏瓦川会到底在何处?目前所搜集到的材料中,涉及瓦川会具体地望的资料少之又少,但是仔细梳理,仍有所发现。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昊)将谋入寇,恐唃厮啰制其后,复举兵攻兰州诸羌,南侵至马衔山,筑城瓦川、凡川会,留兵镇守,绝吐蕃与中国相通路。”[1]3 129由此可知瓦川会在兰州以南,马衔山附近,同时位于吐蕃与北宋交通的要道上。
《武经总要》记载:“(德顺军)德胜砦。旧属渭州,天圣中筑,与隆德静边砦抵秦州界。东南至军八十里,东至李武堡十里,西至边壕一十里,南至笼竿城七十里,北至怀远城二十里,又至界瓦川会百五十里,即西藩龛谷也。北至延川戎马来路有摘星、关(《宋史·地理志记》作“开”)边二堡。”[8]902这证明瓦川会在德胜砦(德顺军)以西150里的地方,至于是不是西藩的龛谷有待进一步探讨。
又《武经总要·西藩地理》记载:“瓦川会。东至镇戎军一藏山界,西入兰州界,皆山路。南至明堂川,北至会州界,皆川谷路。”[8]939这便大大缩小了瓦川会地理位置的范围,对其四至有了大致了解。瓦川会东至镇戎军,往西就进入了兰州的管辖区域,又加之从《长编》中得知瓦川会在兰州以南,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瓦川会在兰州的东南方向。瓦川会向北进入会州管辖区域,向南则是名堂川,那么瓦川会东西两侧皆为山,南北皆为川谷,其应建筑在谷地平坦地带。《甘肃新通志卷·舆地志·古迹·兰州府·皋兰县》也有对瓦川会的记载:“瓦川会城,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马衔山下,西夏筑。”[9]7255说明瓦川会在皋兰县的东南,两地相距130里。
瓦川会具体位置在何处?现今的城址又在何处?据《榆中县志》记载:“北宋建国(960年),榆中仍为吐蕃居地。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元昊占领河西,并举兵攻兰州,南侵至马啣山,据龛古寨,筑城瓦川、瓦川会,榆中全境遂为西夏所占据。西夏占领期间,榆中境内城镇有龛古寨(康古)即今小康营;西市新城,即三角城。元昊在瓦川、瓦川会所筑城不知其名。瓦川即苑川的音转,瓦川当为其支流,可能就是发源于马衔山中的叶家川水。苑川主要发源于马衔山的黄石崖,流至新营镇叶家川水汇入,新营镇原有城,已拆除,现仍残存城墙两处。笔者调查时捡到宋代陶瓷片,该地又当榆中通过马衔山到临洮的交通要冲,故断定此地是瓦川、瓦川会城即西夏元昊所筑。”[10]36-44由此断定瓦川会与龛谷寨并非同一堡寨,只是离得较近而已。新营镇原有已被拆除的城,有大量宋代陶瓷被发现,又是通往吐蕃的交通要道,认为其为瓦川会城的遗址是符合元昊断北宋与吐蕃联系的战略要求的。考察今日兰州附近的山川地理形式,可知马衔山在榆中县西南,而瓦川会又在马衔山下。所以,瓦川会应在榆中县西南,即今新营镇。
“西夏的寨堡制度与北宋的寨堡没有大的区别,这与西夏官制、农耕稼穑略与宋同是一致的。”[11]232对北宋来讲,堡寨既是抵御西夏的军事据点,又是蕃汉互市的场所,同时还是蕃民屯种与聚集之地。对西夏而言,修筑堡寨也是出于巩固边塞和战略攻防的需要,并凭借堡寨拉拢、安置和组织沿边蕃汉民众,令其屯田耕种和聚集,为其所用。西夏瓦川会是宋夏战争时期的产物,其基本功能自然也在上述范围内,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军事意义
西夏瓦川会是宋夏战争的产物,根据前述史料记载,元昊修筑它的主要目的是在军事上阻断宋与唃厮啰的联盟,以防攻宋时腹背受敌。这是其它堡寨所无法企及的战略功能。
西夏在元昊统治时期日益强大,并与辽在战略上形成合击北宋之势,西夏自此成为北宋西部安全的主要威胁。夏主元昊为攻北宋,精心准备寻找突破口。从景祐元年(1034年)始到宝元二年(1039年)间,连续派兵在宋夏边境进行多次骚扰性进攻,对此不少北宋大臣曾深为担忧。环顾周边政权,只有河湟吐蕃政权能够牵制西夏。河湟吐蕃所居的河陇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清人顾祖禹曾说:“(西宁)镇,河湟环带,山峡迂回……扼束羌番屹为襟要……宋关中戍守,不越秦凤,熙宁以后,始务远略,图复河湟,以制西夏。”[12]3 005-3 006正是因为河湟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自汉唐之后,历代中央王朝都以经略河湟作为基本国策。
北宋时期河湟唃厮啰政权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曾多次击退西夏的进攻,更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影响,成为宋夏双方积极争取的力量。而河陇以东地区的吐蕃和党项因族源相近,有较大的联合可能。当时,若河湟政权支持西夏,西夏就无后顾之忧,与辽形成犄角之势夹击北宋。如此,关中和川蜀将战火不断,北宋将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反之,若河湟政权与北宋结盟,则可与北宋从西、南两面夹击西夏,且分其备御,牵制、削弱其南侵之力,还可使“缘边兵势自雄,则鄜、延、环、庆之浅蕃,原、渭、镇戎之熟户,自然齐心讨贼,竭力圣朝”[13]1 263,并会影响到其他民族的归属。北宋与河湟联手,一旦恢复河西走廊,将斩断西夏右臂,直接威胁西夏政权的核心——河套地区。所以,河湟吐蕃的支持对宋夏双方来说,都是能否在战略上占有优势的重要因素。
河湟边地因高寒不宜蚕桑和种茶,这两种大宗的生活物品只能依赖于农业经济发达的北宋。而吐蕃单一的、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决定其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易必须依赖北宋,因为河湟的畜牧产品相对过剩,而经济结构相似的西夏或辽无法吸纳这些剩余产品,这就必然需要与北宋交易来换取需要的农产品,北宋也欢迎河湟吐蕃与其交易,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决定了北宋与河湟必然会合流。而在军事上,河湟吐蕃为与西夏争水草牧场,抵御西夏的进攻,维护自己的安全,亦希望得到北宋的帮助,附宋抗夏。
元昊也早已分析了其中利弊。因此,决不能让河湟政权与北宋联手。在攻宋之前“恐唃厮啰扰其后,复举兵攻兰州诸羌,南侵至马衔山,筑城瓦川会,留兵镇守,绝吐蕃与宋通路”。马衔山又叫马寒山,为祁连山余脉,横亘于熙州和兰州与榆中之间。西夏占据此地后,利用谷口险隘筑堡扼守,梗塞了宋朝通往河西走廊的道路。正如前面地望材料中所述:“瓦川会。东至镇戎军一藏山界,西入兰州界,皆山路。南至明堂川,北至会州界,皆川谷路。”这段记载很清楚地叙述了瓦川会所处的地理环境,即地处宁夏平原与河西走廊的交汇地带的险狭山谷地带,地当要冲,扼守要道。瓦川会便成了阻断河湟与北宋联盟的关键军事据点。
(二)商业贸易意义
宋夏沿边多数堡寨在战事吃紧时军事功能是最主要的,战事缓和时有些堡寨还体现出了商业功能,成为边界民众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会”为定期集市,今内地多称之为“集”。《西夏地形图》中所绘的“会”有:钿会、勒鸡会、叶子川会和白沙会等,皆西夏民间贸易集会之所[14]184。由此推断,“瓦川会”从名称上来看以“瓦川”为名,以“会”定性,瓦川会也应有民间贸易的功能。瓦川会位于庄浪河流域的东部,庄浪河是西夏卓啰和南监军司管辖区域,此地区是从兰州进入当时处于西夏控制下的河西地区的必经之地。由于此地为西夏、青唐族与宋朝3大势力交接地区,故人马交通极为繁忙,集中了众多的蕃商,贸易兴盛并具有独特色彩[15]529-542。在西部游牧民族畜牧业经济和中原汉族农耕经济有极大互补性的前提下,瓦川会阻断了吐蕃与北宋的联系,同时也阻断了西域其他少数民族部落及政权与北宋的贸易联系。两种经济形态下的百姓为维持生产生活,将货物运至瓦川会进行交易,政府为安抚双方商人及百姓,设立定期的集会进行商业贸易。由此看来,瓦川会作为民间贸易集会场所再合适不过。
西夏瓦川会(今甘肃榆中新营镇)是一个位于马衔山山界之中,军事性质较为突出的堡寨。地处马衔山脚下,扼守要冲,是控制河湟与北宋联系的军事要道,易守难攻。对沿边地区的防御,无论对西夏还是北宋来讲,都是其实现国防战略的重要基础。瓦川会是宋夏沿边一个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塞和堡垒,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使其起到军事攻防的作用,并附有相应的商业贸易功能。西夏控制与经营瓦川会多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有了像瓦川会这样众多的山界堡寨,才确保了西夏长期对延边地区的稳固控制,确保了西夏政权的长期稳定。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9)[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吴广成.西夏书事[M].龚世俊,校.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5] 魏泰.东轩笔录[M].李裕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6] 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 赵一匡.宋夏战争中兰州城关堡砦的设置[J].兰州学刊,1986,(6):76-79.
[8] 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M].北京,沈阳: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
[9] 韩荫晟.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0] 兰州市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11] 李华瑞.宋夏关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 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 黄盛璋,汪前进.最早一幅西夏地图——《西夏地形图》[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2):177-187.
[15] 〔日〕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M].陈俊谋,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薛志清)
Investigation ofWachuanhuiof the Western Xia
LI Yu-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angutology,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 750021,China)
Wachuanhuiof the Western Xia is a village fortified by wall with prominent military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border betwee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Western Xia.It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war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There are a very few historical records related to it, but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existing document literature can still reveal a clear picture of its establishment,position,reputation and basic functions, etc.
Western Xia;Wachuanhui;village fortified by wall
2015-05-07
李玉峰(1991-),女,新疆哈密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夏历史与文献。
K 23
A
2095-462X(2015)05-0047-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009.100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