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坚定信念——读《共产党宣言》

2015-03-26 10:11任达远,栾淳钰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发展

品读经典坚定信念——读《共产党宣言》

任达远1栾淳钰2

(1.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2.南开大学, 天津300071)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也是共产党人必读之经典。学习领会并实践《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1.任达远(1932—),男,重庆师范大学退休教师;2.栾淳钰(1986—),男,山东青岛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的经典文献,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是共产党人必读之经典。《宣言》问世一百多年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以及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条革命性、科学性、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交织的道路。学习《宣言》,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崇高理想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毕生有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理解《宣言》基本思想的关键。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P397),是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而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史,在阶级社会,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历史”[2](P250)。

资本主义社会替代了封建主义社会,历史掀起了新的一页。然而,这种所谓的“替代”仍是一种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宣言》虽然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P256),可是,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并非资本主义特有之处。当然,在资本主义起始阶段,也产生过先进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种种缺陷而并未实现。也正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而且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要实现这一变化,《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P264),“代替那些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73)。这种共产主义理想是最崇高理想,也是社会历史之必然。

共产党人明确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正如《宣言》中提出的“同传统观念决裂”,即同私有制观念决裂,这就是共产主义者所应有的思想觉悟。在国际社会主义实践中,无数的共产党人为此积极追求和献身,一个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和谐幸福的新的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

二、社会主义实践

《宣言》问世,提出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最高纲领就是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当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历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马克思曾设想,社会主义改革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德、法等)国家,同时发动才能取得成功,因为资本主义经济联成一体,它们有共同的利益,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就是说,马克思早已预见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而且,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有强大的生产力基础,更不用说还要有成熟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带领,需要各种正确的方针政策作指导,这些都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获得。《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P286),也足以证明共产主义事业是何等艰巨而伟大。后来,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其最根本点是提出资本主义在进入垄断阶段,且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完毕后,在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斗争中,发生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而资本主义链条中必然会出现最薄弱环节并成为诸种矛盾的焦点。当时俄国正处于此种状态,在列宁的领导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可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震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极大地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活力。

俄国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夺权后,仍处在强大的资本主义包围中,列宁从当时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尽可能最大化发展生产力,提出新经济政策、实行集体化生产等政策,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经受了历史性的巨大考验,苏联人民为世界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战结束,东欧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相当脆弱,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才相对壮大,从此世界上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其影响也涉及诸多方面。

事情的变化,或者说转折点,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共产党的权力斗争不断,而国际共产主义阵营走上了大震动、大论战、大分裂之路,以致发生了对抗。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人民以巨大冲击和深刻反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简言之是外部与内部多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外原因相比,内部原因是主要的,像肃反扩大化、农业滞后、工业发展受阻、忽视民生、实行大国沙文主义以及腐败问题不断等。因此,一个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组织建设的成熟性、理论的创新性,防止腐败的彻底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作风过硬性,这些都是社会主义能否建设好的关键性因素。

《宣言》对社会主义作了设想,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又是艰难、曲折的,所以,研究现实、发展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我们要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鉴,结合现实情况、时代国情,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将社会主义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三、高举旗帜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老大哥——中国共产党更重要读《宣言》,深刻领会其精神,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党魂”不变。

(一)回顾过去,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成立了新中国,后又经过艰苦探索和不断推进,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战略转移,确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30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面建成小康指日可待。因此,在逐步走上致富道路的过程中,致富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在致富的建设上,要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社会生产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国富民强、民富国强、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的期待。关于如何致富,至少要遵循以下几点,即劳动致富是基础,合法致富是必要条件,科技致富是时代要求,一部分先富是途径,共同致富是目的。同时,要尽量避免因不公平或非法致富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造成“仇富”心理在社会蔓延。

(二)立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机遇与风险并存

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应当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背景相符合。我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实现现代化的轨道上迅猛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转型过程,面临的外部、内部矛盾和斗争之复杂前所未有。总的说来,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应物,而资本主义又是社会主义的统一物。从国内进程看,我们经历了封建社会发展历史,小生产者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解决人们的小生产观念,是一个复杂问题,而小生产者和社会大生产在性质上是对立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矛盾体系,要取得社会整体物质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站得高,即从时代的高度出发;其次,看得远,即解决好远大目标和现实目标的辩证关系;再次,想得深,即把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放在关键地位;最后,干的实,不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正是由于有科学正确的决策引导,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战略机遇,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功。

(三)展望未来,既要在宏观上融入世界,又要在微观上注重细节性问题

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政治、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中,世界各国要生存、发展,只有实行开放,而且必须全方位的开放,才能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大发展中,各国之间的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然而,不同社会有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社会制度,其文化传统、民族历史的形成也不同。总的来说,这种情况,会促使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如同科学技术一样,一切优秀的社会文明成就,都是应该借鉴学习的,同时要明确,不可简单地生搬硬套。

毋庸讳言,在我国当今以及未来这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热潮中,必将出现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和斗争,一些不良社会倾向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第一,以自我为中心。其根本点是唯心史观。事实上,并不存在孤立的自我,人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自我奋斗、自我选择、完善自我、善待自我都是正确的。但是,过度自我会造成自我膨胀,忽视团队奋斗、背离协作精神。第二,金钱至上。主张在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把市场交易、经济竞争、优胜劣汰、资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看成是最高标准,但却忽略了法制和道德的限制和要求。社会生活中,由于利益驱使出现资本本性和求富心态的无序扩张,特别是一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顾大局和整体利益的小生产者意识。第三,享乐第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巨大,人民生活获得极大改善,享受生活成为理所当然。在勤劳、诚信的前提下,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不断提高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和享受生活是可以的。但是,享受生活不应该是“第一”,这涉及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要警惕的是,剥削阶级腐朽生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而这三种问题也是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社会的显著问题。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恩格斯把《共产党宣言》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基本思想的题词,这绝非偶然。因为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在这里“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命题,即“人究竟发展什么”和“人如何发展”。这两个命题反映了人的发展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而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现实达到的途径逐步向前推进,可以说每一时期基本目标的实现都是向最高目标的迈进。因此,中国共产党一再指出,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也是艰巨任务。实现现代化,人才是关键。人才培养,遗传天赋、环境、教育辩证统一的作用过程,而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合力的综合体。三种教育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是统一体,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三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三者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作用的互补,从而加强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有世界意义;中国社会革命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就有更大的世界意义。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任何困难险阻也不能阻挡我国前进的脚步,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一定能达到。”[3](P350)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李卓垚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杭州宣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