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执谊与李德裕的比较研究

2015-03-26 07:13
关键词:李德裕比较研究

米 进 忠

(海南师范大学 历史系,海南 海口 571100)



韦执谊与李德裕的比较研究

米 进 忠

(海南师范大学 历史系,海南 海口 571100)

摘要:韦执谊和李德裕都曾经位及唐朝宰相,都出身于世家大族,颇具文采,政治主张上都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但入仕途径却大不相同,韦执谊通过科举入仕,李德裕却是恩荫入仕。在仕途经历方面,韦执谊主要在中央任职,李德裕则在中央和地方交替任职;韦执谊主要从事文职工作,李德裕则文武兼备。然而,两个人的仕途结局都是被贬崖州,骨葬南溟。

关键词:韦执谊;李德裕;比较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0107.1315.010.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 13:15

韦执谊(764-812年),字宗仁,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779年―805年)时以科举入仕,历任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等职;唐顺宗(805年)时出任宰相,参与永贞革新;唐宪宗(805-820年)时被贬为崖州司马(805年11月);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逝世于崖州,葬于崖州郑都迈超之地(在今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雅咏村),后人称其为“韦崖州”。

在宰相韦执谊被贬往崖州40多年后,另一位宰相也被贬到崖州,他就是一代名相李德裕。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宪宗时以恩荫入仕,历经宪宗、穆宗(820-824年)、敬宗(824-826年)、文宗(826-840年)、武宗(840-846年)和宣宗(846-859年)六朝,历任翰林学士、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等职,并在唐文宗和武宗时期两度出任宰相,进封太尉、卫国公。唐宣宗即位后,将李德裕贬为崖州司户(848年)。公元850年1月,李德裕逝世于贬所崖州。

李德裕到达崖州后,曾经专程到韦执谊的坟墓前进行祭奠,并写下了《祭韦相执谊文》。其文曰:

维大中四年月日,赵郡李德裕谨以蔬醴之奠,敬祭于故相韦公仆射之灵。呜呼!皇道咸宁,藉于贤相;德迈皋陶,功宣吕尚。文学世雄,智谋神贶;一遘谗疾,投身荒瘴。地虽厚兮不察,天虽高兮难谅。野掇涧苹,晨荐柜鬯;信成祸深,业崇身丧。某亦窜迹南陬,从公旧邱,永泯轩裳之顾,长为猿鹤之愁。嘻吁绝域,寤寐西周,倘知公者,测公无罪;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心若水,其死若休,临风敬吊,愿与神游。呜呼!尚飨。[4]

祭文中,李德裕高度称赞韦执谊的文学才华和治世谋略,认为他“德迈皋陶,公宣吕尚”、“文学世雄,智谋神贶”,也对他遭受陷害而身葬南荒表示出极大同情,即“一遘谗疾,投身荒瘴。地虽厚兮不察,天虽高兮难谅”,并对自身遭遇同样的命运而哀叹:“倘知公者,测公无罪;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李德裕不能与韦执谊生见,唯有寄托在“愿与神游”的精神沟通之中。

韦执谊和李德裕,这两位同被贬往崖州的宰相,在家世出身、仕途经历、政治观点等各个方面都有可资比较的地方。

一、相同的显赫家世

从两个人的出身来看,韦执谊和李德裕均出身于世家大族。

《新唐书》记载:“韦执谊,京兆旧族也。”[2]5119韦氏家族源远流长,起码在西汉时期已经逐渐显赫起来。汉元帝(前49-前33年)时期的丞相韦玄成,年老时迁到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定居,子孙在那里繁衍,逐渐形成势力显赫的京兆韦氏家族[8]8-11。

唐代,韦氏家族繁衍发展,形成九房。《新唐书》记载,韦氏九房在唐代出现了14位宰相,韦氏家族的显赫略见一斑。韦执谊即出身于韦氏九房中的龙门公房,龙门公房一支中出任各级官员的不在少数。韦执谊的祖父韦仲昌曾任京兆少尹、户部度支郎中,韦执谊的父亲韦浼曾任巴州刺史,韦执谊的少年时代即跟随父亲在巴州度过[8]11-17。由此可见,韦执谊出身于显赫的京兆旧族,可谓官宦世家。

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赵郡李氏是北朝隋唐时河北、山东(区域概念)最著名的大族之一,以战国名将、赵国丞相武安君李牧为始祖。赵郡李氏东南西三房始祖李楷,生有5子:李辑、李晃、李棨、李劲、李睿,这5个儿子形成三大房系,从而使赵郡李氏分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东祖房。李棨与弟李劲,共称西祖。李德裕即出身于赵郡李氏的西祖房,为西祖房李劲的十三世孙。

魏晋南北朝时期,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支派繁多,文化鼎盛,官位显赫。有唐一代,赵郡李氏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李德裕祖父李栖筠(719-776年),好读书,知识广博,文章敏捷遒劲,天下士人都很推崇,曾经在安史之乱中率7 000千精兵驰援唐肃宗,历任绛州刺史、工部侍郎、御史大夫等职,封赞皇县子,谥曰文献[2]4733。李德裕父亲李吉甫(758-814年),字弘宪,历任柳州刺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宪宗时两度出任宰相,封赵国公,谥曰忠懿[1]3997。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舆地总志。

可见,李德裕的家世非常显赫,是延续了几百年的名门望族。李德裕与其父李吉甫更是历史上少见的父子宰相,威名显赫一时。

因此,比较韦执谊和李德裕的家世出身,可以发现两个人都出身于世家大族,家世显赫,是名副其实的官宦子弟。

二、不同的仕途经历

尽管两个人都出身名门世族,但是韦执谊和李德裕的仕途经历却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

(一)入仕途径不同

韦执谊是通过科举入仕的。《旧唐书》、《新唐书》都记载其从小就非常有才华,782年,19岁的韦执谊一举考中进士,被授予左拾遗。785年,22岁的韦执谊应唐德宗组织的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等3科制举考试,韦执谊名列策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第一名,受到德宗皇帝的赏识,成为德宗的顾问[8]17-22。

李德裕是通过恩荫入仕的。《旧唐书》记载:“德裕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西汉书》、《左氏春秋》。耻与诸生同乡赋,不喜科试。年才及冠,志业大成。贞元中,以父谴逐蛮方,随侍左右,不求仕进。元和初,以父再秉国钧,避嫌不仕台省,累辟诸府从事。十一年,张弘靖罢相,镇太原,辟为掌书记。由大理评事得殿中侍御史。十四年府罢,从弘靖入朝,真拜监察御史。”[1]4509也就是说李德裕苦心力学、幼有大志,但是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因父亲李吉甫担任宰相,为了避嫌没有在台省中求得一官半职,只是在诸府中从事一些秘书工作。后来,又随卸任宰相张弘靖出镇太原,直到张弘靖再次入朝,才跟随其入朝拜为监察御史。《新唐书》也记载李德裕“少力于学,既冠,卓荦有大节。不喜与诸生试有司,以荫补校书郎”[2]5324。

关于李德裕入仕的具体时间,《旧唐书》只是笼统记载为“元和初”,《新唐书》则没有记载李德裕的入仕时间。据傅璇琮《李德裕年谱》考证,李德裕当在元和八年(813年)以父亲恩荫补校书郎,开始踏入仕途,时年27岁[7]76。

(二)韦执谊主要在中央任职,李德裕则中央地方交替任职

纵观韦执谊一生的任职经历可以看出,韦执谊主要在中央任职。据林巨兴考证,建中三年(782年)韦执谊进士及第,任左拾遗,开始进入仕途。贞元元年(785年)进入翰林院,任翰林学士,迁起居舍人。贞元四年(788年)任吏部郎中。贞元二十年(804年)还兼任南宫郎、朝议郎、骑都尉。贞元二十一年(永贞元年,805年)二月,任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位极人臣,达到一生事业的顶峰,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积极推动永贞革新。永贞元年(805年)十一月,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后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由权力的巅峰跌至谷底,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远赴孤悬海外的崖州赴任。

可见,韦执谊一生的仕途经历主要是在中央各部门任职,在被贬崖州之前,仕途应该说是大致顺利的。年未弱冠即进入仕途,从此步步高升,直到42岁稍逾不惑之年即出任宰相、位极人臣,可谓一帆风顺,风光无限。

与韦执谊一生大致一帆风顺的仕途经历相比较,李德裕的仕途经历可谓沉浮不定、坎坷艰难,令人唏嘘!

元和八年(813年)他以父亲恩荫补校书郎,开始踏入仕途。不久,为避父嫌,辞去校书郎,不在台省任职,出外为诸府幕僚。元和十二年(817年),河东节度使张弘靖辟李德裕为掌书记[7]90。元和十四年(819年),李德裕又随张弘靖入朝,任监察御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李德裕被唐穆宗任命为翰林学士,不久加屯田员外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任中书舍人,不久改任御史中丞,同年九月被李逢吉排挤出京,任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太和三年(829)八月,李德裕被召至京城,任兵部侍郎,九月被宰相李宗闵排挤,外调任义成节度使。太和四年(830年)十月,李德裕改迁剑南西川节度使。太和六年(832)十二月,李德裕应诏入京为兵部尚书。太和七年(833年)二月,李德裕仍以兵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七月兼任中书侍郎。太和八年(834年)十月,李德裕被李宗闵排挤,罢去相位,十一月外调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九年(835年)四月,李德裕被贬为袁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三月,李德裕改任滁州刺史,七月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十一月改授浙西观察使。开成二年(837年),李德裕改任淮南节度使。开成五年(840)初,唐武宗即位,九月任命李德裕为宰相。会昌四年(844)八月,李德裕加太尉、卫国公。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病故,唐宣宗即位,贬李德裕为荆南节度使,九月改任东都留守。大中元年(847)十二月,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九月,李德裕再被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849)正月,李德裕抵达崖州,十二月逝世于贬所,时年63岁。

从李德裕的任职经历来看,李德裕一生几乎不断地在中央和各个地方交替任职,时升时降、沉浮不定,真可谓宦海浮沉!

(三)韦执谊主要从事文职工作,李德裕则文武兼得

韦执谊一生从事的主要是文职工作。韦执谊以左拾遗开始仕途。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2]1207可见左拾遗主要的职能是供奉讽谏。

贞元元年(785年)开始,韦执谊被唐德宗召入翰林院,任翰林学士。翰林院和翰林学士始于唐玄宗(712-756年)时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2]1181。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内制与外制。翰林学士所撰,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白麻纸写;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内制主要是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立皇后,定太子等重要诏书,而外制则只是一般诏书。所以,翰林学士号称“内相”,能够出入宫禁,在玄宗以后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贞元四年(788年),韦执谊任吏部郎中。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人掌选补流外官。”[2]01183可见,吏部郎中主要掌管文官的阶品、封赐等事务。

永贞元年(805年)二月,韦执谊任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位极人臣,达到一生事业的巅峰。作为宰相,韦执谊全面参与了永贞革新,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

由上可见,韦执谊一生为官主要是从事文职工作。与韦执谊不同的是,李德裕一生仕途经历则文武兼备,为大唐王朝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既可治国又能安邦。

从文职工作来说,李德裕曾担任校书郎、河东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屯田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中书侍郎、崖州司户参军等职。从武职工作来看,李德裕曾经担任过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李德裕曾经担任过一方军政长官,如浙西观察使、剑南西川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义成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润州刺史、袁州刺史、滁州刺史等职,全面处理一方的军政事务;同时在文宗和武宗时期两次出任宰相,全面处理全国的军政事务。

李德裕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对国家的各项政策提出建议,为国家治理作出了极大贡献。穆宗时期,李德裕上书穆宗,建议禁止驸马与朝官私交过甚,获得穆宗的认可。敬宗时“荒僻日甚,游幸无恒;疏远贤能,昵比群小……海内忧危,虑移宗社”[1]4514,李德裕上《丹扆六箴》以谏之,《宵衣》讽视朝希晚,《正服》讽服御非法,《罢献》讽敛求怪珍,《纳诲》讽侮弃忠言,《辨邪》讽任群小,《防微》讽伪游轻出[2]5330。言辞皆明直婉切。

李德裕在文职工作方面的重大贡献,突出表现在任浙西观察使的所作所为。当时,南方有落后的风俗,《旧唐书》记载:“岭之间信巫祝,惑鬼怪,有父母兄弟厉疾者,举室弃之而去。”[1]4511李德裕为了革除这种落后的习俗,“择长老可语者,谕以孝慈大伦,患难相收不可弃之义,使归相晓敕,违约者显置以法”[2]5325,经数年“恶俗大变”[2]5325。另外,“除淫祠一千一十所。又罢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以清寇盗”[1]4511,从而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皇帝的嘉奖。

武职方面,李德裕剑南西川节度使任上即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才能。西川节度使驻成都(今属四川)。西川与吐蕃、南诏交界,经常受到吐蕃和南诏的侵袭。李德裕到任后,立即整顿军备,加强边防。他从调查研究入手,只用月余时间,便对当地的山川、城邑、关隘、道路了如指掌,并且绘制了与南诏、吐蕃有关的军事地图。其次,淘汰老弱病残,选用善战而适应当地环境的士卒,同时建立农战结合的“雄边子弟”,并且改善武器装备,用安定人造的盔甲、河中人造的弓、浙西人造的弩,建立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边防部队。李德裕又在与南诏、吐蕃交界的险要之处分别修筑了杖义城和御侮城等城防,以西拒吐蕃,南拒南诏。另外,为了改善供应,李德裕改运粮时间为十月出发,这样盛夏之前粮食即可运到,保证了车夫的安全和粮食的供应[2]5329。

经过李德裕的惨淡经营,西川的边防得到了增强,吐蕃、南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新唐书》记载:“于是二边浸惧,南诏请还所俘掠四千人,吐蕃维州将悉怛谋以城降。”[2]5329

唐武宗时期,李德裕第二次出任宰相,更加充分展示了其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李德裕反击回鹘和平定刘稹叛乱上。会昌二年(842年)五月,回鹘乌介可汗公然向唐皇朝提出了索取粮食、牛羊的要求,并一再到边境剽掠。李德裕主张坚决回击,得到武宗的赞同,于是“帝即以方略授刘沔,令雄邀击可汗于杀胡山,败之,迎公主还,回鹘遂败”[2]5334。这次对回鹘的反击战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维护了唐朝北方边境的安全,基本上解除了回鹘的威胁。

会昌三年(843)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群臣多主张同意刘稹的要求,但李德裕认为“泽潞内地,非河朔比”[2]5334,坚决主张讨伐,得到武宗的赞同。于是,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合力讨伐。李德裕鉴于贞元、太和年间平叛的经验教训,命王元逵径取邢州,何弘敬直取洺州,王茂元取泽州,李彦佐、刘沔取潞州,不攻取县邑,并且规定宦官监军不得干预军事,只取少数兵自卫,赏罚与将帅一视同仁。在李德裕的居中运筹下,各路官军进兵神速,捷报频传。在平叛过程中,李德裕还善于听取部下的积极建议,根据战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战术。会昌四年(844年)八月,朝廷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李德裕第二次担任宰相期间,在军事方面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旧唐书》记载:“自开成五年冬回纥至天德,至会昌四年八月平泽潞,首尾五年,其筹度机宜,选用将帅,军中书诏,奏请云合,起草指踪,皆独决于德裕,诸相无预焉。”[1]4527唐武宗加封李德裕太尉、卫国公。

三、相同的结局

令人遗憾的是,曾经位极人臣的韦执谊宰相和李德裕宰相,最终的结局竟然都是贬为崖州司户,身葬南溟。

永贞元年(805年)12月,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到达崖州后,韦执谊得到刺史李甲的赏识,委命其“摄州事衙推”,辅佐李甲处理州事。在崖州任上,韦执谊兴修水利、改造农田,在郑都兴修了岩陂塘水利工程,造福一方,从而将打铁坡荒地改造为水田,后人将之称为“韦公田洋”。韦执谊还教当地的老百姓养羊,从而使当地的羊群越来越多,遂有“羊山”之名,被当地人尊称为“羊山祖师”。另外,韦执谊还在当地兴办私学,教授学生,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为崖州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鉴于韦执谊在崖州任上的突出成就,《大唐传载》和《唐语林》均将其尊称为“韦崖州”。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韦执谊逝世于崖州,一代相星陨落,崖州百姓齐悲叹!

大中二年(848年)九月,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849)正月,李德裕抵达崖州。初贬海南,李德裕的心情郁郁难解,其《登崖州城作》诗曰:“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5]206但是,李德裕并没有长期沉浸在郁郁之中,而是入乡随俗,担负起了一个士大夫的文化责任。崖州谪居期间,他著书立说,积极兴办学校,培养文化人材,“教民读书著文”或“讲学明道”。据史料载,李德裕“在崖著四十九,论以明志”[3]146。由于李德裕在海南文化教育事业上的重大贡献,他受到了海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在海南“五公祠”中,李德裕被列为首位奉祀。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李德裕逝世于崖州贬所,时年63岁。《旧唐书》对李德裕身死南荒沉重哀叹:“公之智决,利若青萍。破虏诛叛,摧枯建瓴。功成北阙,骨葬南溟。呜呼烟阁,谁上丹青?”[1]4530

四、结语

韦执谊与李德裕还有一些方面可资比较。比如,在政治观点上,两个人都反对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永贞革新的重要措施就是反对宦官干政与藩镇割据。在反对宦官干政方面,采取了废除宫市制度、罢“五坊小儿”等措施;在反对藩镇割据方面,针对藩镇跋启、纲纪典败之弊,根据各类藩镇的不同表现,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9]。

李德裕当政期间,也采取了削弱宦官权力的措施。会昌二年(842年),首先对枢密使开刀,当时没有通过大宦官便下达了中书省起草的诏令,减少了神策军的粮饷。其次,限制宦官兵权,在会昌三、四年(843-844年)的平叛战争中,不许宦官干预军政,加强了将帅权力,同时并减少了监军使的牙兵人数[8]。在反对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上文所论的平定泽潞刘稹叛乱的问题上。

所以,乌廷玉认为:李德裕一生所作所为,实质上是“永贞革新”的继续和发展”[8]。

除了政治观点相似以外,韦执谊与李德裕都非常有文采,都是一时俊彦。

《旧唐书》记载:“执谊幼聪俊有才,进士擢第,应制策高等,拜右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年才二十余。德宗尤宠异,相与唱和歌诗。”[1]3732可惜的是,韦执谊的诗文存世不多,仅有《市骏骨赋》、《翰林院故事记》、《与善见禅师帖》被收入《全唐文》,另有一篇《上修国史》的奏章被收入《唐会要》。

李德裕的诗文许多得以流传后世。《旧唐书》记载,李德裕“好著书为文,奖善嫉恶,虽位极台辅,而读书不辍”[1]4528,称其“有文集二十卷”、“记述旧事,则有《次柳氏旧书》、《御臣要略》、《代叛志》、《献替录》行于世”[1]4528,在被贬潮州的颠沛流离之中,“犹留心著述,杂序数十篇,号曰《穷愁志》”[1]4528。

后来,郑亚将李德裕在会昌年间起草的册命、典诰、奏议、碑赞、军机羽檄加以整理,综合在一起,计20卷,题名《会昌一品制集》,之后又汇总他的诗、赋、表、状、论,编为别集10卷,外集4卷,合称《李文饶文集》(或《李卫公文集》),流传至今。今人傅璇琮、周建国所作的《李德裕文集校笺》[6]将李德裕的诗文做了全面的校订和考证,成为研究李德裕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琼州府[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4](清)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郭彦全.全唐诗名句赏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6](唐)李德裕.李德裕文集校笺[M].傅璇琮,周建国,校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傅璇琮.李德裕年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8]乌廷玉.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A].唐史研究会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250-267.

[9]张铁夫.永贞改革新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2005,(2):23-33.

(责任编辑薛志清)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Wei Zhi-yi and Li De-yu

MI Jin-zhong

(History Department,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1100,China)

Abstract:Wei Zhi-yi and Li De-yu were both born in the influential and privileged families and held the prime ministers in the Tang Dynasty.In political views, they were both against separatist military governorship and eunuchs’ dictatorship.In the approach to holding an official post,the former was chosen through imperial examinations while the latter through feudal hereditary.In the official career,the former held civilian posts mainly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ile the latter held both civilian and military posts alternately i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The ending of their official career was also the same:they were both banished from the court to Yazhou, and finally died in Hainan Island.

Key words:Wei Zhi-yi;Li De-yu;compar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K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5)01-0045-05

作者简介:米进忠(1983-),男,河北石家庄人,海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文化及中国古代史。

收稿日期:20141003

猜你喜欢
李德裕比较研究
大咖衰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谈我演《名相李德裕》
长安秋夜
神童就是这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