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能力发展与英语专业口语交际课程改革——一项“内容依托”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2015-03-26 05:44李雪梅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口语交际

黄 萍,李雪梅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哈尔滨150080)

目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语课通常设置在低年级阶段,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技能课程。但是,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依然令人担忧,学生的语用能力在传统的口语实践课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与此同时,传统的语用学理论课程通常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在高年级,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初步具备运用语用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任课教师更加关注理论知识的大量输入,从而导致课堂实践中缺少互动环节,任课教师往往曲高和寡,唱独角戏,很多学生游离于教师的授课内容。

内容依托教学,即Content - 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这一理念旨在依托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技能,抓住了语用学知识体系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将口语技能课程和语用学理论知识课程进行融合,构建了依托语用学理论知识培养学习者英语口语语用能力的“语言与语用”课程,为我们摆脱口语交际课程效果差的困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内容依托教学(CBI):口语交际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内容依托教学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它改变了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不再孤立地关注听、说、读、写等技能,而是将外语教学根植于某个学科的知识或者某种主题展开。这种将语言和内容结合起来的教学被称作内容依托教学,被认为是外语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内容教学法是试图在外语教学和知识教学中间寻求一个合适的结合点的新的教学流派”[1]。

外语学习不是简单地提高词汇量和大量的完成语法练习,“除了考虑句子的平均依存距离、词语的就近附着情况和信息增量原则等因素之外,我们还需考虑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和频率”[2]。根据Krashen 的观点,学习者只有获得了可理解性输入以后,语言习得才真正开始。针对可理解题材的教学才是语言教学[3]。只有基于可理解性输入,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可理解性输出,形成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的语言习得流程,最终促成语言能力的培养,完成外语教学任务,实现外语教学目标。内容依托教学正是以可理解性的专业知识为输入材料,抓住了“内容”的本质,以“重内容,轻形式”为原则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将语言“作为了解信息的途径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的观念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过程,更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促使语言习得取得成功[4]。内容依托教学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学习理论,促使学习者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语言技能。

20 世纪末,中国语言教学的专家学者就开始关注内容依托教学。冯清高和李少军于1995 年对该教学理论做出引介,并阐述了在中国实行内容依托教学法的必要性。随后,21 世纪初,周笃宝讨论了中国双语教学中适用内容依托教学法的可行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5]。戴庆宁和吕晔概述了内容依托教学理念的理论依托和四种模式[6]。袁平华亦论述了依托式教学的理据和形式以及大学英语教学采用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的效果、优势和可行性。在这一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是常俊跃及其团队。自2007 年以来,常俊跃开展了针对英语专业进行内容依托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他们证明了在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7];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分析了开设内容依托课程对初始阶段的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发展的影响[8];进行了一系列的教材研发和课程建设。在长达近8 年的实验和改革之后,他们考察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施内容依托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以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教学实验前、后的测试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施内容依托教学具有可行性。与传统的技能培养课程相比,内容依托式教学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测试成绩和英语语言技能测试成绩都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而且在语言教学方面展示了巨大的潜力。

前人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对于我们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英语专业一贯坚持的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技能为核心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改革,`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大纲规定的既培养语言技能,又培养综合素质的总体目标。Stryker & Leaver 指出,依托式外语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外语教育观念,可以体现为一种哲学理念,一个教学方法体系,某一课程的大纲设计,或是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安排[9]。本文尝试将内容依托教学理念应用于英语专业的口语交际课程改革,改变既往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知识体系构建的做法,将口语技能的培养与语言学理论课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真正的内容依托课程——“语言与语用”。

二、语用能力发展:口语交际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宗旨

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于2000 年3 月公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解读该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其落脚点是“运用”,重点是“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概括而言,即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得以发展。该大纲所确定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提高英语语用能力为最终目的。

语用能力是一种语言交际能力。在1972 年,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 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将其定义为语言使用的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合适性[10]。此后,交际能力进入了语言学家的研究视野。Canale 提出了一个交际能力的模式,该模式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交际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四个方面[11]。Bachman 又提出了动态的交际能力模式,指出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三部分组成。其中语言能力又由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语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施为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构成[12]。而语用能力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应该理解为怎样使用目标语做事,怎样在不同的语境、活动和社会关系中使用目标语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13]。总之,英语语用能力正是将“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熟练地运用”到社会交际各个领域的能力。它既涉及语言的生成,又涉及语言的理解。

英语教学应该以促使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发展为最终目标。其中口语语用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整个人类进化而言,口语交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步;对于个人成长而言,一个婴儿自降生,甚至还未出生,接触到的就是口语的语言形式,开始了他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口语形式的输入和输出也是外语习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此开始了再社会化的过程。但就是在这一再社会化过程中,很多外语学习者由于语用能力发展的局限会出现很多语用失误,导致言语交际的低效甚至失败。语用学家Thomas 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可以分为两种:语言语用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前者主要表现为将语言形式和意义完全对等或生搬硬套母语表达结构。后者是指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差异及风俗习惯而造成语言表达方式不妥、不符合习惯或有失得体[14]。因此,英语专业口语交际课程的改革目标就是促使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尽量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三、语用知识加交际技能:“语言与语用”课程设计构想

在阐明口语交际课程的改革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该改革目标便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关于语用能力的可教性问题,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专家已经得出肯定的结论[21]。而且Kasper& Schmidt 亦强调,语用知识成为教材和课堂教学一部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2]。基于这两个已有研究结论,本文对英语专业口语课程的改革提出语用知识加交际技能的设计构想:我们尝试将英语专业低年级开设的口语课程和高年级开设的语用学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以语用学专业知识为依托的口语技能培养的“语言与语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语用能力,也为全面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材设计

“语言与语用”课程教材设计的关键环节是搭建符合教学改革目标的语用学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构成了“语言与语用”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决定了与其相匹配的语言技能培养的诸多内容和教学安排。我们基于以往语用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经验,结合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师生互动情况以及学生对语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认知,初步筛选难易程度适中,能够激发学生探索言语交际的兴趣和热情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语用学理论,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

1.言语行为理论和言语功能

语用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言语行为的使用。言语行为理论由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Austin 于1962 年提出。其核心主张概括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论说话人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直接的或间接的;与此同时,听话人需要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理解,才能真正把握说话人的意图,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该理论为语言使用者使用和理解语言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视角。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了解该理论后,就会形成把言语行为作为分析单位,关注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言语功能的意识,这对促使语用能力发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比如:当学生面对“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coffee with me?”时,不仅要关注其词汇特征、句法结构、语气语调,还会明白这句话的言语行为是邀请,其功能是发出要求。事实上,在真正的言语交际中,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更为重要。否则非常容易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

2.会话含义理论和合作原则

语用能力还表现在语言使用者不仅能够理解话语的字面含义,还能够理解话语的语用信息。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的语境下,人们不总是直接表达话语含义,换句话说,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不总是与其语用意义保持一致。如何推理才能真正掌握话语含义,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H.P.Grice(1975)提出了会话含义(implicature)和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用以解释交际双方是如何根据合作原则的四个次准则(maxim)进行推理以理解会话含义的。例如,针对“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coffee with me?”这个邀请,交际一方回答“That’s a good idea,but I’ll have an exam this afternoon. ”其字面意思是对对方的提议做出积极的评价,然后讲述一个下午有考试的事实。但考试的事实与喝咖啡没有直接关联,根据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推理过程,得出说话人其实是在拒绝对方邀请的结论。英语学习者在了解了该理论以后,能够有效地识别交际中的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解会话含义,提高语用能力,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3.礼貌原则和交际策略

语用能力的提高不能仅限于几个理论的学习,因为无论是言语行为理论,还是会话含义理论都不能充分地解释言语交际过程中,意义的传递和理解。还应该让学习者明白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的、文化的、认知的。其中Leech(1983)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被认为是制约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为人们为什么会违反合作原则做出了补充说明。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这些都构成了人类语言生活的交际策略。

对上述的理论知识可知,形成较强的语言功能意识将是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我们依托语用学专业建设口语交际课程的动因。

(二)课堂教学安排

“语言与语用”课程依托语用学理论知识构建口语交际技能培养的平台。在汉语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打造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语用能力的课堂语境是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考虑到语言学习过程中英语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必要性,调动学习者多感官的教学模式将会是高效课堂的必然发展趋势。基于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将会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当今发达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尽可能鲜活充盈的语境,以弥补外语学习缺少自然语境的局限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前提,围绕着与语用学理论相对应的交际情景设计、交际任务设计、评价手段设计展开。我们将课堂上传统的“听说”训练改为“视听说”训练,加大“视”的比例,尽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情景中完成相应的交际任务;针对交际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最后结合语用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言语交际过程。当然必要的导入和每个环节的衔接也是任课教师需要关注和设计的。

(三)语用能力测试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改革目标是否实现。“语言与语用”课程的宗旨是促使学习者英语口语语用能力的发展。检验其目标是否实现的有效手段就是进行英语口语语用能力的测试。我们初步设计进行三次测试,包括前测、中测、后测。前测主要是课程开始前的摸底测试,方式为问卷笔试。中测主要是在课程开始后,接近期中的阶段性测试,方式为问卷笔试结合“问题—回答”形式的口试。后测主要是课程结束时的语用能力测试,方式为问卷笔试、“问题-回答”口试、“情景任务完成”形式的口试。然后根据学习者的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测评和验证此次课程改革的效果。当然测试的具体内容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周密的安排,才能确保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关于此问题我们将另文撰述。总之,语用能力测试是改革成功与否,能否进一步应用和推广的关键环节。

外语人才培养的宗旨是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文尝试在“内容依托教学”(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理念指导下,对英语专业传统的口语技能课进行改革。综观目前相关高校英语专业基于CBI 的创新改革,他们更为关注依托英美文学知识搭建语言技能培养课程的改革,没有给语言学课程以足够的重视。语用学是语言学系列专业课程中,最适合用来培养学生交际技能的理论指导课程。本文抓住了语用学知识体系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将口语技能课程和语用学理论知识课程进行融合,构建了依托语用学理论知识培养学习者英语口语语用能力的“语言与语用”课程,在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同时将CBI 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化。

[1] 冯清高,李少军.内容教学法简介[J].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5,(增刊).

[2] 高松.基于概率配价模式理论的花园幽径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3,(3).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Pergamon,1982:21.

[4] Richards J,Rogers T.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15.

[5] 周笃宝.双语教学与语言——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法[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6] 戴庆宁,吕晔. CBI 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 国外外语教学,2004,(4).

[7] 常俊跃,赵秀艳,李莉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

[8] 常俊跃,高璐璐.英语专业初始阶段系统开设“主题式”内容依托课程对学生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1).

[9] Stryker,S & Leaver,B.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odels and methods[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10]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Sociolinguistics. Harmoundsworth,UK:penguin,1972.

[11] Canale M. guage and Communication[M]. London:Longman,1983.

[12] Bachman L. Fo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3] Kasper G,Roever. Handbook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London:Laurence Erlbaume Associated Publisher,2005:317.

[14] Thomas J. Cross -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

[15] 段玲琍.中国外语教学语境下语用能力可教性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16] Kasper G,Schmidt R. Developmental issues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6,(18).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口语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