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翠 石应江 李 哲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编辑部,西安市未央路96号 710016
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是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研究成果得到快速传播,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而兴起的,读者可免费获得学术论文的传播方式。读者可免费下载论文,极大提高了论文的显示度和社会应用。论文以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 Alike 3.0 Unported Licence或者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License为依据出版,作者保留版权,可以再使用、再出版;OA出版通过电子通讯形式实现快速、高质量、严格的评审;通过在线投稿和高效的出版加工,论文一旦接受即可即时在线出版。这些是传统纸版期刊无法比拟的。同时,出版过程无纸化,充分体现绿色、环保、经济的优势,是低成本的出版技术,是今后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在开放获取中,论文仍然要投递给传统出版社,经过评审后,在线出版并提供即时、永久、免费的下载。开放获取得到作者、读者、研究机构、基金的大力支持,因为它在降低期刊传播成本的同时,极大提高了论文显示度、研究结果的社会贡献。据2003年创办的开放出版平台DOAJ的统计,自2002年出现世界上第一份OA学报以来,到2011年已经达到6721种,笔者写作本文的2015年1月5日达到10145种,比2011年增长50.95%,积累论文资源1815567篇。这些OA期刊来自136个国家。其中74种是中国出版(含台湾地区23种),论文15929篇[1]。我国科技期刊界对开放获取做了许多研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2-6]。在政府层面[7,8],2014年也发布了相关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但是,作为一项重要出版策略,开放获取对新创刊学术期刊和已创办数年期刊的影响还鲜有报道。因此,本文以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和 Nano Research为例,从出版速度、影响力、下载量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开放获取对新创刊学术期刊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开放获取对已创办数年期刊的积极影响,并举例说明了国内外开放获取发展状况,为今后学术期刊的创办和发展提供借鉴。
开放获取对新创办学术期刊的影响是巨大而积极的。在此以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和Nano Research为例,分析其具体影响。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NRL),2006 年1 月创刊,时为半年刊,2007年即改为月刊,是该学科第一份开放获取期刊[9]。由Springer第二大出版机构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New York)出版,主编为时任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的Zhiming M.Wang博士。创办两年后的2008年即被SCI数据库收录。
Nano Research(NR),创刊于 2008年 7月,由Springer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10-11]。主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戴宏杰教授和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编委会主任是清华大学的薛其坤院士[12]。创办18月后的2010年1月被SCIE收录。
在线数字化、无纸出版奠定了快速出版的基础,使每天发表新论文成为可能,而不必再受印刷、发行时滞的制约。2010年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平均出版速度为40天,投稿到接收要30天,接收到在线出版要10天;2014年从投稿到接收仍然要30天,但是一般接收当天就在线出版。理论上每天都可以发表新论文。仅2015年1月3日就有7篇论文在线出版(2015年1月5日查询)。
目前,Nano Research的审稿时间大概在30天左右,被接收之后可以很快在网站Just Accepted页面查询到。仅2015年1月6日当天就有7篇论文在线录用。
如此快的出版速度是纸质期刊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我国,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发表通常需要等待1年,其中正常的编辑、排版、印刷、发行就需120天左右。
据2015年1月5日统计,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在最近30天和最近1年,被下载最多的是2008年10月发表的某综述论文(2008,3:397-415;doi:10.1007/s11671-008-9174-9),分别为2132次和27836次;创刊以来该文章累计被下载65269次,月均下载882次。累计下载最多的10篇论文中,有5篇是评述论文,下载159218次。
据2012年4月统计表明,Nano Research发表的7篇综述(2009年为6篇,2010年为1篇)下载最多,在总下载量前5名论文的7322次下载中,其中3篇评述论文下载3488次。2010年Nano Research的年下载总量已经超过11万次。目前由于出版方关闭下载统计,无法获得付费后该刊下载量数据进行比较,但是有研究人员对某工程类期刊在开放获取和关闭开放获取的月份下载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开放获取时的下载量约是收费时的4倍[13]。
如果没有开放获取,没有这一便捷免费的获取途径,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下载需求就有可能降低,高效传播也就难以实现。所以说,两份期刊短时间内巨大的下载量离不开开放获取的支持。
2006年创刊的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在2008年得到第一个影响因子2.158。在短短2年的时间内获得如此高的影响因子,笔者推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开放获取带来的高效传播。2010年达到2.894,这也是该刊影响因子的最高值,但是后续影响因子没有快速上升,其原因是出版规模扩张太快,最新2014年影响因子为2.481(图1)。所以,创刊初期通过规模扩张提高知名度,培育作者、读者是上策,但当规模适度时,就要将重心转移到培育学术影响力阶段,不再扩大出版规模,从其2013年以来的出版情况看,编辑部已经在贯彻这种思路。
图1 NRL 2006年创刊以来影响因子变化图
Nano Research创办之初,论文全部开放获取,目的是便于读者免费下载论文,以便得到高下载量,广泛传播效果,从而提高刊物显示度和影响力。开放获取出版费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全额支持。2010年,Nano Research得到其第一个影响因子4.37,2013年影响因子达到7.392(图2),位居国内同期SCI收录151种期刊第2位。其理想的影响因子得益于创办时选择发表论文数量较少,被引频次相对较高的高质量综述和快报及其他原因。但是,这其中开放获取办刊模式也功不可没。
图2 NR 2008年创刊以来影响因子统计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2006年创刊时出版176页,19篇论文(8篇综述,11篇研究快报)。2007年以来一直按照月刊频率出版。2007年出版论文99篇,是创刊年的5倍。2011年出版量是2007年的6.4倍,为638篇。这期间的快速增长,是用大出版规模来增加可阅读论文数量、可下载资源总量,通过总量来提升作者、读者的选择余地和期望值。初步达到此目标后开始控制出版规模,目的是整固前期成果,提升影响因子,树立品牌和口碑。2006年创刊以来,已经出版9卷54期3325篇论文(见图3)。
图3 NRL2006年创刊以来出版论文数量
Nano Research为月刊,2008年7月出版第1期,2009~2013年每年出版论文100篇左右,论文总数少是保证高影响因子的重要策略(图4)。但是2014年平均每期发表论文15篇,153页/期,全年1,872页,比2013年增长82%。2008年创刊以来,已经出版7卷76期795篇论文。
图4 NR 2008年创刊以来出版论文数量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从2006创刊到2010年上半年,由于处于初创和推广阶段,均是由出版商提供出版经费,免费向读者提供。但是从2010年8月开始向作者收取论文加工费(APC),2011年为£ 685/$1070/800;2014年为£ 835/$1390/1000,提高了25% ~30%;2015年再次提高为 £865/$1350/1100,同比2011提高了127% ~138%,年均增长率高达32%~35%。2015年在该刊发表1篇论文需要9000元人民币。
Nano Research通过开放获取初创品牌后,从2011年第1期起部分开放获取,第4期起,没有开放获取论文,所有论文对读者全部收费。目前,作者如果选择用开放获取模式发表论文,1篇需要支付论文加工费$3000/2200。从这几年情况看,已经很少有开放获取论文了,平均每期不到1篇。基本是收费下载,目前下载1篇论文的费用在£29.95/$39.95/34.95。
Optics Express创刊于1997年,美国光学学会在2000年将其改造成开放获取期刊。当年仅发表94篇论文,而到2012年达3172篇,被引频次也由初始的1346次上升到62765次,影响因子由初始的2.33上升到3.525。其论文出版规模大幅度扩大,影响因子保持基本稳定,应归功于数字化、开放获取的出版方式。数字化出版平台提供了无限的出版空间,即时发表的富媒体;开放获取又提供了免费获取通道,所以,其影响力和被引频次得到同比例提升。目前,作者发表论文的论文加工费为1080~2000/篇(6页 ~15页)。
Cell Research创刊于1990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2001年被SCI收录,开放获取前,2003年得到的第一个影响因子为1.729,2004年为1.936,2005年为2.161,平均增长率为11.80%。2006年该刊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改为开放获取出版模式。近两年年均发表论文80篇左右。自2006年改为开放获取后,其影响因子已由2006年的3.426快速上升到2014年的11.981,平均年增长率16.94%。因为开放获取,读者可以免费自由地分享其它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是大有益处的。目前该刊开放获取论文需要支付论文加工费£2500/$3600/2700,约合人民币21000元。
纸质期刊的成本是指刊物在出版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主要包括审稿费用、印制费用、发行费用、办公费用、作者稿费以及人员工资。而进行数字化开放获取后,在编辑费用和人员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节省的费用只有印刷和发行,但是会增加前期的购买成本及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14]。短期来看,后者花费反而更高。但从长远和效率来看,开放获取的初步投资是值得的,因为在这之后会给期刊带来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巨大的发展前景。一次投资,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大部分印刷费用和发行费用便可节省下来,时间越长,开放获取对期刊整体成本的降低就越明显。英国的UK Wellcome Trust(全球医学研究领域两个最大私人基金之一)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开放获取出版能减少30%的出版费用”[15]。
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开放获取英文期刊[16]。网络版于2012年3月29日创刊,印刷版于2013年创刊。之所以选择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是因为作为一种新刊,首先需要让尽可能多的读者知道、认识、了解、阅读并引用,从而培养读者、作者群,迅速扩大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数字化出版、开放获取、免费下载就是最好的出版传播策略。2013年10月该刊先后被SCI和Scopus数据库收录,2014年7月被国际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收录。2014年7月获得了第一个影响因子8.476,在JCR收录的82种光学类期刊中列第4位,其总被引频次640次,h指数为15。
截至2014年7月29日,该刊网络版已发表来自19个国家80余个科研机构的97篇论文。2015年每篇论文收取论文加工费£2900/$4400/3300。
2014年11月,英国自然出版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宣布,双方将于2015年春在nature.com官网推出合作创办的Cell Discovery,该刊是中国第一本广谱的生命科学类开放获取期刊。该刊已于2015年4月28日正式出版,通过开放获取在线出版模式,向每一位读者提供免费获取论文服务服务。
英国自然出版集团还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合作创办了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该刊也采取开放获取在线出版模式,于2015年5月在nature.com正式上线。
英国的自然出版集团于2010年4月推出其第一份OA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其创办之初还是探索阶段,不是完全的开放获取,作者可以选择。但是2014年10月20日起,只接受开放获取出版方式的来稿,即意味着其盈利模式为作者付费出版,2015年对来自中国的投稿收取论文加工费每篇33100元。紧接着的2011年7月该集团又推出第2份OA期刊Scientific Reports,2015年对来自中国的投稿收取论文加工费每篇人民币9900元。同时,Nature的出版商麦克米伦于2014年12月2日宣布,Nature将开放其自1869年以来所有的研究论文。通过专有的阅读软件——ReadCube,读者可以阅读论文全文,并能够分享和评论,但不能复制、打印或下载。这一开放政策同样适用于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其他48种期刊。
Cell出版社于2012年1月推出其第一份OA期刊Cell Reports,2015年对来自中国的投稿收取论文加工费每篇5000美元。事实上,Cell出版社从2005年起,就免费开放了1995年以来旗下系列期刊的全文。
美国科学促进会计划于2015年推出开放获取在线期刊 Science Advances。Science主编 Marcia M cNutt表示[17],Science Advances将参照 Nature Communication s或PNAS的编辑标准,致力于出版高质量学术论文。杂志将依靠作者支付出版费运行,收费的标准参考同级别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年收取论文加工费每篇3000至4000美元。
牛津大学出版社已从2013年4月起,其新创办的期刊为开放获取,超过120种选择性开放获取。
通过以上案例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开放获取具有低成本、高显示度的优点,不论是对新创办学术期刊还是已创办数年的期刊,都是一种提高自身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采取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正在成为学术出版的一大主流趋势。现在,我国开放获取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涌现出一批影响力较高的学术期刊。但是开放获取对学术期刊长远的影响如何仍需学者的继续关注和研究,对开放获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需要进一步扩展和加深。随着对开放获取研究的深入,学术期刊也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传播模式来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同时提升传播效率。
[1]http://doaj.org/.[EB/OL].[2014-11-10]
[2]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2007~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10-714.
[3]方红玲.OA网站与商业网站论文高下载量对比分析及其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研究——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866-869.
[4]姜联合,马克平,崔金钟.创办OA期刊,实现《植物生态学报》的跨越发展——纪念《植物生态学报》创刊50周年[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1):90-94.
[5]吴卓晶,刘君,王应宽.开放存取期刊的国际化出版策略:PLoSONE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28-433.
[6]王应宽,时秀焕,吴卓晶,等.开放存取英文刊IJABE国际化网络化办刊策略与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 3,24(6):1161-1166.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44471.htm.[EB/OL].[2014-11-10]
[8]Richard Van Noorden.Chinese agencies announce open-access policies.http://www.nature.com/news/chinese-agenciesannounce-open-access-policies-1.15255.[EB/OL].[2014-11-10]
[9]http://link.springer.com/journal/11671.[EB/OL].[2015-05-21]
[10]http://www.thenanoresearch.com/index.asp.[EB/OL].[2014-11-10]
[11]http://www.nanoscalereslett.com/.[EB/OL].[2014-11-10]
[12]韩燕丽.主编在学术期刊建设中的作[J].科技与出版,2012(9):32-34.
[13]韩燕丽.创办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J].科技与出版,2011(4):25-26.
[14]陈颖.浅析开放获取期刊的资金来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49-52.
[15]Andrew Albanese.Open Access Cheaper[J].Library Journal,2004,129(10):24.
[16]常唯,马健,白雨虹.开放获取期刊国际影响力培育[J].科技与出版,2013(12):9-12
[17]Marcia M cNutt,A lan I Leshner.Science Advances[J].Science,2014,343(617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