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
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楼房鳞次栉比,小车川流不息。
在潼南县桂林街道双坝村,提起十多年来村子的巨大变化,村民的底气都很足:“十万不叫富,百万才起步。”
这种底气无疑跟一个人有关:双坝村党委书记朱席武。
20年来,朱席武可以说是“跟蔬菜干上了”。他带领村民种植蔬菜,在全村6000亩土地上,实现了产量的飞跃和收入的倍增。
1995年以前,双坝村的种植结构与重庆其他地区并没有什么区别,水稻、红薯、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是农户们的首选,“大家都是守着好土地过着穷日子,和致富奔小康不沾边。”
1995年,潼南被列为全市重点蔬菜基地后,朱席武开始在全村推行蔬菜种植。“最开始几乎没人相信会赚钱,我就带头种,只有看到我赚钱了老百姓才放得下心。”
示范效应立竿见影。第一年,双坝村有30%的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改种蔬菜;第二年,该比例达到70%;第三年,所有村民都加入了种植蔬菜的队伍。
1999年,双坝村成了重庆市首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核心区,朱席武又挨家挨户游说乡亲们抓住机会搞大棚。
双坝村村民再次尝到了甜头。“当时单个大棚一季蔬菜就卖到了七八千元,我们的萝卜运出去和外地萝卜同一个市场卖,一斤要比别的贵几毛钱,卖得还快。”
都是普普通通的萝卜、白菜、苦瓜和玉米,为什么双坝蔬菜更受欢迎?只因朱席武把普通的萝卜白菜做得“高大上”。
在双坝,村里给“潼南白萝卜”“潼南白菜”“潼南苦瓜”都注册了商标,由县农委在村里设立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室,对农药、化肥、重金属残留等进行检测,合格率不达标不准进入市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守住‘无公害蔬菜’这块招牌,这是我们的信誉,也是我们的饭碗。”朱席武说。
2008年,潼南召开全国蔬菜采购会,朱席武也在双坝村建起首个“蔬菜专业合作社”。
双坝村成了真正的蔬菜批发集散地。每到蔬菜收获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常驻村上,源源不断向外运货。“我们这里的蔬菜,种得越多,卖得越好,口口相传下,牌子响亮得很。”
还不仅仅是种植。对于有效经营,朱席武也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绝技”。
以前只要有外地客商来采购,村民都会争先恐后把蔬菜运来卖。买这家不买那家,菜农之间、菜农与客商之间都容易起矛盾。而且,蔬菜太多,不及时运走就会坏掉。
难不倒朱席武。他在村里组织起29个“蔬菜经纪人”,买主什么时间需要,需要多少,提前给经纪人说,经纪人再预先通知种植户准备。相较于普通菜农,经纪人掌握周边市场的行情变化更准确,又能缩短每批次的采购时间,使货品更加新鲜。
去年,火爆的蔬菜行情让村民们的腰包又鼓了:全村2502户,60%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其中300多户甚至超过100万元。村里新修房屋,都规划了专门车库。一家银行设在村里的营业部,年营业额超过9000万元,接收村民存款比上年净增1000多万元。
如今,双坝村不仅承担重庆主城四分之一的鲜销蔬菜供应,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10多个省市,并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
而朱席武已把目光瞄向更远的非洲市场。“2013年我就去加纳考察过,看中了1000多亩地。”今年,出国种菜是他最重要的计划之一。
4月9日,作为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朱席武获评重庆“富民兴渝贡献奖”。发表感言时,他留下朴素的“表白”:“为村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我高兴,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