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琴
(许昌市鄢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河南 许昌 461200)
麻疹是一种对人类危害严重、传染性强、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自2010 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以后,我县2011 -2012 年麻疹发病呈下降趋势,2013 年鄢陵县麻疹发病率较往年有所上升,且大部分病例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流动人口相对较多的乡镇,为了解一年来的麻疹监测及控制状况、强化防控措施,为下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现将鄢陵县2013 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如下。
麻疹监测数据来源于鄢陵县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和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包括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主动搜索资料和许昌市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的血清学监测结果。人口数据来源于鄢陵县统计局资料。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13 版,所有个案病例均根据《个案调查表》有专业人员进行面对面调查[2]。
采用Excel2003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麻疹血清学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lgM 抗体。
2013 年鄢陵县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9 例,其中采集发病早期血清标本并经实验室确诊6 例,排除3 例,无死亡病例。其中4 例有流行病学关联。全县麻疹发病率为5.5 /10 万,较2011 年(1.09/10 万)和2012 年(1.82 /10 万)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疫情中66.7%的病例集中在鄢陵县中医院就诊过。
全县12 个乡镇中,6 个乡镇有病例报告,均为1 例。
1 月发病4 例,2 月和4 月分别1 例(与2012 年同期发病0 例相比,增加6 例)。
发病年龄最小的3 个月,最大的2 岁。6 例病人中小于8 月龄4 例,占总病例数的66.7%,
男3 例,女3 例,男女性别比为1:1.
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
6 例病人均无免疫史,其中4 例为小于8 月龄,未到免疫月龄,其中2例达到免疫月龄,但1 例为心脏病患儿,1 例为脑瘫患儿。
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不规范,传染病预检分诊及隔离治疗不到位是造成院内麻疹病毒传播的主要原因。
以麻疹发病前1 -3 周因其他疾病到医疗机构就诊为有医院暴露史,在医院暴露史的病例中,83.3%的到过鄢陵县中医院。反映了集中就医趋势,提示院内感染是疫情高发的重要因素。
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低,麻疹疑似病例不能及时被发现报告,造成麻疹病毒传播隐患。
2013 年,鄢陵县麻疹病例分布范围较广,50%的乡镇有发病。发病率较往年大幅度增高。今后应进一步加大麻疹疫情的主动搜索和主动监测力度,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流行。
从年龄组发病情况来看,以小年龄组发病为高,小于8 月龄4 例,占总病例数的66.7%,6 例病人均没有免疫史,提示存在麻疹疫苗初免和复种免疫脱漏,应加强查漏补种工作,做好适龄儿童的发现、报告、登记,加强适龄儿童和重点人群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应>95%,及时率应>90%,即特别要注重麻风疫苗8 月龄及时接种。
8 月龄以下儿童麻疹发病比例较大,占6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一是现在儿童的母亲绝大多数是实施麻疹计划免疫后出生人口,当时鄢陵县麻疹的发病已降至相当低的水平,自然感染获得抗体的机会较少,主要通过预防接种而不是自然免疫获得麻疹抗体的,自身抗体滴度相对较低,绝大多数靠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得抗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体麻疹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滴度降低,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的抗体滴度也较低,达不到保护效果,从而导致8 月龄以内婴儿麻疹发病增多。二是防止医院内感染,提高医务人员的麻疹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强化医务人员的报告意识,对传染源要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理,防止院内感染②。
[1] 尧怀志。2004 -2010 年许昌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2,11(2):130 -131
[2] 方学军,徐超,邹浩,等。息县2009 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41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