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工艺美术系,安徽 淮北235000)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紧跟产业结构升级,比赛内容直接参照行业和企业最新的技术标准。以“2013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制版与工艺”项目模拟试题为例:
如操作技能测试:操作技能测试包含服装立体裁剪与平面样板转化、样衣裁剪制作两个模块。分别占决赛总成绩的50%和30%。
模块一:服装立体裁剪与平面样板转化(考试时间为4 小时30 分钟)
(1)根据款式图进行衣身立体裁剪。
①根据款式造型与风格,按160/84A 的规格号型设计服装主要控制部位规格尺寸;②根据款式造型进行立体裁剪,前后衣身必须采用立体裁剪方法制作。
(2)将立裁衣片转化成平面样板,在衣身基础上配领、配袖。
(3)制作1:1 面料工业样板一套(含裁剪样板和工艺样板)。
(4)操作时间:4 小时30 分钟。先进行立体裁剪操作,1 小时后发放制图纸。
模块二:样衣裁剪制作(操作时间为5 小时30 分钟)
(1)根据模块一所制的工业样板进行面料裁剪。
(2)根据款式要求进行工艺制作。
从以上大赛试题的要求可以看出:
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具有很好的读图能力。
第二步是结构制图。根据大赛提供的服装款式,仔细分析效果图中提供的信息,而后通过立体裁剪及平面裁剪相结合的结构设计方法,绘制出所需要的工业样板和工艺样板(见图2)。
图1 服装款式图
图2 服装工业样板、工艺样板结构图
第三步是成衣制作。根据绘制完成的工业样板进行面料裁剪、衣片缝合及成衣整烫,之后把成衣放置在人台上进行展示(见图3)。
图3 成衣展示图
技能大赛是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高低的试金石。
通过对大赛模拟测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大赛内容的设置完全按照服装企业的实际操作程序进行。学生要想顺利而又高质量地完成大赛的试题,自身要具备很好的综合能力及较强的动手能力。
我们知道,参赛选手几乎都是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佼佼者,而且在赛前又经过了专业教师的强化培训方才有资格获有机会去参赛。但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要把每一个在校生均培养成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更贴近企业、更实用的教学改革。
所以说,学校专业技能培训及教学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根据当前服装行业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未来服装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多年的参赛经验,总结出:要想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应从学生素质、教师业务水平、引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等几点进行改革。
(1)强化学生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基于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美好的情怀。
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是职业学生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的凭仗。但学生往往手高眼低,对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重视。
那么,如何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
积极性是一支兴奋剂,它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主动攀登专业技能的高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专业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积极探讨,也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裙子的结构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先给学生讲裙子的基本制图,而后带着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即制作出裙子成品,要求让学生为最爱的人设计一条裙子。这样设计学生不仅会带着爱心去设计、制作,还会在看到自己的成品后产生一种成就感。
所有的专业课程在实践操作中先给学生讲授一些简单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后进入实践阶段。再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水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将会大幅度提升。
(2)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参加技能大赛的是学生,但比的是老师。参赛学生在场上的比赛时间是确定的,例如全国大赛中服装制版与工艺赛项比赛的时间是10 个小时,但这10 个小时内要求学生要很好地完成服装立体裁剪与平面样板转化、样衣裁剪制作等内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在下面付出很大的努力,要想在赛场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指导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3)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现在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大都按照常规进行设置。
例如,服装结构课程就是理论、制图,服装缝制工艺课程就是带着学生到机房做一件成衣,每门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这样的课程设置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学生可以做成上衣的工业样板,但做不出成衣;也可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条牛仔裤,但不会打出西裤的制版,这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把多门专业课程进行交叉、融合。例如结构课与缝制工艺的交叉,结构课上让学生做完某款服装的结构图之后,随后可以到机房把这款服装做成成衣,这个过程要结构教师和工艺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指导,同样是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把理论穿插进去,而多门专业课程灵活、适时地交叉,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很明显,课程的交叉、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印象,并把专业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教学成果也更好。
(4)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出校门,进入企业,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学生封闭在校园内单独地进行知识传授,或仅仅依靠学院自身的资源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必须依托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进行产学研合作,这就需要引领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参与职业教育。
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引领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在学校里面学习基础课的时间为1-2 天,而在企业里学习技能课程的时间为3-4 天。另外学生到职业院校学习,首先要和一家企业签署学徒合同,然后才能在职业院校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未来的员工来培养。学生也把自己当做了企业的员工在学习,就是这种理念和方式,造就了德国顶尖的高技能人才。德国的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5)建立前店、中校、后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形象店,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学生及教师的作品可以放到形象店去销售。学生及教师的作品在销售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带到课堂上让师生共同解决,或与工厂的技术能手共同讨论解决。让市场检验和促进学校技能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利于适应市场的潮流。
通过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教师业务水平、调整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引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建立前店、中校、后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切实促进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迅速发展,真正实现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对接,使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高技能实践操作的人才。
[1] 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40-43.
[2] 谢婷,肖玉.“新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11-112.
[3] 杨静,姜明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陕西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12-16.
[4] 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23-24.
[5] 易飚,胡清.“产教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产业转型升级期的苏州为样本[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1(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