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虎
“朗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读的时间安排、形式选取、功能发挥诸多方面比过去均有较强较合理性的显现。但是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众多教师误以为阅读课就是“朗读”指导课,只要学生读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动笔”被取消了,“默读”被封杀了,“讲解”也被称为无视学生主动性了,等等现象,不一而足。在不同层次的公开课教学中,执教者或在朗读技巧——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指导上下功夫,或在“感受言语形象——读出形”“感受言语情感——读出情”“感受言语意蕴——读出神”上倾注精力,满足于营造书声琅琅、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听课者或愉悦轻松或激昂振奋的好感。诚然,“朗读”的确是感悟课文、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值得重视。
但是,新的问题与困惑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一遍又一遍地读书,真的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吗?个人读、集体读、分组读,真的就能构建文本的“个人意义”吗?不过,静静想来,我们对新《课程标准》表述的“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而我们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从而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把“阅”字几乎扔掉了。“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只表现为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沉思静想的默读。因此,我们应该思考一个我们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课堂要注重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个体,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营造一个“人性化的阅读空间”。
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的《比金钱更重要》的教学片段。
案例描述:
一、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读书贵有疑。再次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教室内静悄悄的,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教师仿佛一位意念引领大师,时不时与学生用眼神,用手势交流。)
师:读得很投入,有问题的请自由发问。
生:红色小汽车的主人为什么两次向我表示感谢?
师:问得好,你善于发现问题。
生:课文中的我为什么在挂了电话后感到后悔?
师:是呀,只是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怎么会让我非常想去结识呢?
生:课文中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师:你已经把书读到心里去了。
…………
师:这些问题该问谁呢?
生:问老师。
生:问同学。
生:问课文。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静心读书,也许你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教室内再次静悄悄的,学生又一次埋头于书中专心阅读,时不时传来书写的声音,同桌间的窃窃私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二、探究读,赏析文本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我们的教室里已是书声琅琅。读书就是“煮书”。接下去,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读读课文,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你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圈点批注,写上你最想说的话。
(教室内又一次静悄悄的,学生又一次埋头于书中,有的边读边圈点批注,有的与前后桌轻声交谈,有的与老师交换意见。)
生:课文中的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没有自私地逃避责任。我真想与这样的人交朋友。
生:红色小汽车的主人可能在生活中很少碰到“我”这样的人,所以才会一而再地表示感谢。
生:我认为红色小汽车的主人很让我敬佩。他没有趁火打劫,而是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说明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生:……
三、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的读书是一种对话交流,无声的读书更是一种凝神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与书中的人物静静地对话吧!
(教室内再一次静悄悄的,学生仿佛在和书本进行精神上的对话,他们时而对着书本微笑,时而对着书本蹙眉,时而读出了声音却不自觉……)
生:诚实会给我们带来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比如友谊、信任。
生:诚实和信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大家都应该做到,不然,老实人还是会吃亏的。
生:我更加珍惜我和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了,我们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原来这些比金钱还要重要呀!
生:……
案例评析:
在整堂课中,执教老师不怕“课堂气氛沉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居然安排学生四次默读课文达18分钟之多,着实让人敬佩。老师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让所有的人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学生的阅读中可以发现,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这是一种无声的超越,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1.“静思默想”有利于理解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比金钱更重要》全文字面浅显,似乎没有太大的理解障碍,加入确定为诵读课型,让学生读得书声琅琅也未尝不可。但就是这简单的一篇文章,要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在人生哲理的层面上展开精神对话,还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与课文相去甚远。同时,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和感悟,一味读读背背,除了那慷慨激昂的固定腔调之外,能读出什么真情,悟出什么意义来呢?没有潜心默读,就不会有边读边想,就不会发现疑问,就不会有归纳总结,也就不会有自得自悟。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推敲、去体会、去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要做到一节课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先静——默默读思,再动——书声琅琅,以至议论纷纷。
2.“静思默想”体现多元化、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让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让学生“静心默读”,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参与,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这样才会“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如果我们过多地用一个声音去框定文本的价值,那只能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联想变得日趋封闭和狭小。而这样的阅读教学,也只能培养出一些奴性思想的人。
3.“静思默想”营造着有精神底气的“读书人”。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把读书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自己自觉的行为,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营造一个爱读书的班级氛围、校园氛围。而读书需要心静,心静方能细细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入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鉴于此,这位执教老师才让学生学会坐“冷板凳”,才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静思默想”。
4.“静思默想”为学生一生读书奠基。首先,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更多的是“默读品味”,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时会放声朗读。现在的学生朗读技巧掌握了,似乎读得很动听,但也许他的心灵依旧空无。其次,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默读的作用已越来越显著。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扩大,因此对人的默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现代人,必须善于阅读,善于广泛吸收知识,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善于在默读中思考、比较、鉴别,善于精读、略读、泛读、浏览、速读、跳读、扫读。缺乏默读能力的人,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而“静思默想”要求阅读主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培养速读、扫读等能力的中介和过渡。
其实,我们完全不应该从学生外在行为方式(如诵读、默读之类)的角度,评价哪种读法优劣,关键是看教学环节的展开是否构成了“习得”的过程,是否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否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状态中。因此,无论从培养学习的品质还是发挥默读的作用,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阅读,努力还原给学生一个人性化的阅读空间。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