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真语文

2015-03-24 16:07洪卫民
江西教育B 2015年2期
关键词:趣事园子祖父

洪卫民

崔峦老师曾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倡简,如何让教学回归“语”和“文”?近日,笔者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实录,醍醐灌顶,如沐春风。于老师这堂课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过多依赖电教媒体,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环节设置,而是按照学语言、练表达的目标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写字、说话、朗读、作文,教的全是“语文”,平平常常,简简单单。让人不禁心生感叹:大道至简,乃真语文也!

细处入手写好字——简单中显深度

师:书都读了吧?(生:读了)课后有7个生字,练写了吗?(生:没有)打开书,请你认真观察这7个生字,看怎么写才能写得规范。(生观察)下面,我们来听写其中的几个生字。

(生在黑板上听写:帽、韭、抛)

师:我们先来看“帽”字。最后一个同学写错了,错在哪儿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帽”字右边的上半部分是个“冃”。最初“帽子”的“帽”就是这样写的。“冃”是个象形字(画图),“冃”下面是个“目”。可以看出“帽子”是戴在眼睛上方的,也可以说是戴在头上的。这个字是会意字。为什么加个“巾”旁,因为在古代,男人和女人都喜欢扎头巾。抬起手来,和老师一起写。注意“冒”字上边的最后两横不能沾到两边的竖,下边的“目”要写得窄一些。拿起笔来,再写一遍。

(生写)

师:你看,这个同学写的“韭”字,是不是写得太胖了?估计韭菜施的化肥太多了。(生笑)“韭”字第一竖要略短一些,第二竖略长,注意两竖之间的距离,这样写起来才苗条。最后一笔横要长。现在,拿起你的笔把这个字重写两遍。

(生写)

师:“抛”字更难写。这个字要注意横和竖的起笔。左边的横略高。右上最后一撇,要略高于左边。请大家把这个字对照例字重写两遍。

(师范写,生临写)

导入新课后,于老师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然后通过听写来检测生字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写字。这样的教学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其一,高年级的写字教学教什么?应该教难写的、易错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于老师把听写引入课堂,有针对性地筛选出“帽、韭、抛”三个难写的、易错的生字进行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第二,从细处入手,抓住关键笔画进行点拨,并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把汉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最精彩的便是“帽”字的教学。“帽”字右上角的“冃”中间两横不能连到两边,这是最容易被学生(也包括部分教师)忽略的地方。于老师利用字理教学法,通过画图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直观掌握了“帽”字的正确写法和它的形义来源,而且彰显了汉字的文化魅力,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可以说,于老师既是在教写字,也是在传承中华文化。

层层递进说好话——简练中显高度

师:当我们走进祖父园子的时候,用心看,说说你看到什么。不用心的同学,肯定会站起来把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念一遍。动脑筋的同学能够用几个词语来概括。

生:我看到两个人、蔬菜、昆虫和动作。

师:再仔细地思考。比如,看到的狗尾草是蔬菜吗?

生:是植物。

师:你很聪明,掌声响起。(生鼓掌)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许多动物和一些事情。

师:谁连起来说说?

生:走进祖父的园子,我看到了许多植物、动物,还有两个人和他们做的一些事。

师:这就叫会看、会想和会说。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该怎样说?

生:走进祖父的园子,我看到了许多事物。

师:下面,我找一个同学到台前和老师对话。(一生上台)我要求先总说,再具体地说。清楚了吗?(生点头)走进祖父的园子,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事物。

师:你都看到了哪些事物?

生:有植物、动物和两个人,还有他们做的一些事。

师:此时要有掌声。(生鼓掌)请你再告诉我,你都看到了哪些动物?

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蚂蚱、蜻蜓,还有虫子和鸟。(师插话:只说三四个,后面加上一个字就行了)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蚂蚱等。

师:走进祖父的园子,你都看到了哪些植物?

生:走进祖父的园子,我看到了小白菜、谷子、狗尾草等。

师:看来,学会说话真的很重要。

于老师以问题“当我们走进祖父园子的时候,用心看,说说你看到什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对话交流。一段很简练的说话训练,表面看是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于老师要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为他们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首先是锻炼概括能力,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学生从文中提取出来的词语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在于老师的步步引导和点拨下,他们按照类别概括出了“植物、动物、人物”。于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提高了难度:“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该怎样说?”引导学生又把“植物、动物、人物”高度凝练成“事物”。第二,也是最高明之处,于老师通过对话,把“事物”又具体到“人物、动物、植物”,然后又具体到植物有哪些,动物有哪些,进行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训练,让学生学会了表达。上述教学片段的训练从提取信息到概括词语,再到“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表达,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充分体现了于老师在语用训练方面的匠心独运。

寓庄于谐读好书——简朴中显温度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在这些趣事里,作者把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

生:我认为作者把“铲地”这件事写得最具体、最有趣。

师:从这件事也能看出祖父对作者的包容、宽容和宠爱。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件事的。(生自读)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和我比赛朗读。(一生站起来)你先来,还是我先来?

生:老师,您先来。

师:我相信你有些地方读得比我好。

(生读描写“铲地”的段落)

师:你读得很好,没有一点错误。这一点,我肯定比不过你,但从人物说话的语气上我能比过你。下面,你看我是怎么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来表现祖父的包容、宽容和宠爱的,又是怎样通过语气来展现“我”的天真、淘气和固执的。(师范读)在读书时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祖父的包容、宽容和宠爱才能表现出来。请同学们再好好地练习读这几段文字。

(生练读)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和我一起表演“铲地”。(一女生上台)你选哪个角色?(生:祖父)你一上来就想当长辈?(生大笑)这样吧,你先当文中的“我”,演好了,我再让你当长辈。好不好?

(师生表演)

“铲地”是本文写得最具体的一件事,最能表现祖父的包容、宽容和对“我”的宠爱。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主要事件,体会祖父的情感,于老师没有就课文内容提任何问题,而是采用最简单、最朴素,也是他最擅长的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在指导朗读时,他没有从技巧层面上去要求学生怎样读,读出怎样的感情,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采用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师生表演读的方式,抓住祖孙对话,通过表情朗读来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悟。于老师寓庄于谐,寓教于嬉,就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始终蹲着身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他的课有情有趣,时时洋溢着温馨和欢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语文能力,而且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读写结合作好文——简约中显厚度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从童年记事的那天起,你有哪些趣事,选择一件写下来。在写之前,我们迅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铲地”这件事的。

(生默读)

生:是通过我与祖父的对话来写的。

师:看来,趣在语言里,趣在对话中。因此,第一要关注语言,关注对话。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对话的呢?

生:是分段来写的。

师:你说的话为一个自然段,我说的话也为一个自然段。这样写,看起来是多么清晰、清爽。第二要关注细节。你看,课文第四自然段,有一个字把祖父对“我”的宠爱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哪个字?

生:“拔”字。

师:是呀,把锄杆“拔”下来让自己的孙女铲,哪有这样的祖父?多么宽容的祖父!接着作者又写了一个细节,她把谷穗铲掉了,祖父不但不生气,反而怎样?(生:笑)你看,这是多么宠爱她的祖父!当她把狗尾草抛给祖父的时候,祖父是怎样把她叫到自己的跟前的?(生:是慢慢地)这就是作者描写的一个重要细节。你看,多么慈爱的祖父呀!下面,拿起你的笔,像作者那样写一件你童年的趣事。老师也写了自己的童年趣事,等会儿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我们来比赛一下。

(生写)

师:你来读一读你的习作。

(生读自己的习作“送书”)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的。请一个同学替我来读。

(屏幕显示“礼物”,一生读)

师: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屏幕显示“欢欢”)

(生边读边笑)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是怎样写这件趣事的。一是关注对话,对话要分段写;二是关注细节,尤其是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课后,请大家读《呼兰河传》,里面还有一些童年的趣事。把这些童年趣事找出来,画下来,在班里开个朗诵会。书读多了,你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就会写了。

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于老师引导学生由读趣事到写趣事,说明他始终关注学生的言语表达,注重读写结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他先要求学生再次默读文中“铲地”这一趣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课文表达方面的特点,即关注对话,关注细节。然后布置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在仿写实践中巩固学到的写作方法。可见,于老师的随文练笔并不是机械套改,也不是简单移植,而是真正把读与写融为一体了。更令人赞叹的是于老师事先写了两篇有关趣事的“下水文”,在学生读完习作后投影出来,和学生分享,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写好趣事的方法,积累书面表达的经验。如此一来,这段简约的随文练笔也就变得厚重起来了。(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江湾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猜你喜欢
趣事园子祖父
祖父瓷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我和祖母的园子
春天的趣事之狼狈逃窜
祖父的一封信
园子匠
街头趣事还真多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