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

2015-03-24 16:06白金声
江西教育B 2015年2期
关键词:丽丽祖国老师

白金声

笔者这里所说的“资深小语名家”指的是那些知名度高,教学经验早已在教学改革中产生广泛影响,且根底深厚,熔铸中外,富有时代精神的语文教育专家。文中所列的七位小语名家,有新中国第一代特级教师,号称教坛“三姐妹”的斯霞、霍懋征、袁瑢;有小语界名震遐迩的“四条汉子”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这些人之所以称得上小语名家,是因为他们课上得好,教学艺术精湛,教学效果显著,对语文教育事业一往情深。下面撷取他们精彩的教学片段,稍加剖析,以飨读者。

斯霞教“祖国”

师: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

(好多学生都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师:你说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顿一下,让生接下去)

生(齐):祖国!

六七岁的儿童,知识有限,生活经验匮乏,他们的思维特点总是比较具体、直觉的。“祖国”这个概念,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实在不好理解。斯老师一方面通过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来指导学生认识“南京不是祖国,而是祖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针对另外一个学生的回答“祖国就是国家”,因势利导,通过比较、对照,使他们自己认识到理解不够确切。儿童的经验是有限的,当已有的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问题时,也正是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斯老师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内容去理解祖国这个概念,使平时熟悉的生活和“祖国”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了,也使他们把“祖国”和“国家”这两个词义相近、容易混淆的概念清楚地区分开了。就这样,斯老师通过短短的几句谈话,不仅帮助学生迅速而又确切地掌握了“祖国”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且培养了他们从具体到抽象的初步概括能力。而引导学生对这个词由具体到概括的理解,从模糊不清的认识到明确清晰的掌握,只花了几分钟,真是太妙了。

霍懋征教“聪明”

师:你们愿意做聪明的孩子吗?愿意的请举手!

(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

师:每个人都有四件宝,如果学会了运用这四件宝,人就会聪明起来。这四件宝是什么呢?我暂时不讲,先让你们猜几则谜语。请小朋友们认真听。第一则谜语是: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

生:这是耳朵。

师:你们知道人的耳朵有什么作用吗?(生回答略)再猜第二个: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生:我知道是眼睛。

师:能说说眼睛有什么作用吗?(生回答略)

(师接着让学生猜两则谜语:红门楼,白门槛,里面有个嘻嘻孩——嘴;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脑。每当学生猜中一则谜语以后就让他们讲讲这个人体器官的作用)

师:小朋友们,在上课时,要仔细看,不要东张西望;要认真说,不要随意说话。总之,要多听、多看,多想、多说。

…………

师:“聪”字左边是耳朵的“耳”,右上方是两点,代表两只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字,就是嘴,右下方是个心,代表“脑”。这四件宝合在一起,正好是个“聪”字。“聪”字后边所以加个“明”字,是因为对这四件宝,要天天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们就会聪明起来。

(翌日,霍老师上课时问学生:“四件宝都带来了吗?”学生昂首大声回答:“带来了!”)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自始至终都有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活动。霍老师用儿童化的言语教“聪明”,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智慧,产生了情知交融的课堂气氛。通过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具体而微地了解霍老师教学的创造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在教学中如果只强调学习知识,而忽视情感的培养,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学、冷淡、缺乏信心等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干扰学习知识,影响品德和健康。霍老师深知个中三昧,恰当地处理了知识与情感的关系,真正达到了教学无痕的境界。

袁瑢教《刻舟求剑》

师: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尽管学生争相热烈发言,但很少能够说到点子上。显然,这个问题对八九岁的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师:小朋友请静下来,听老师讲个故事。一个孩子经常做饭,一家三口用两碗米,天天这样。有一次,家里忽然来了客人,而孩子做饭时仍旧还量两碗米。吃着吃着,饭不够了。这时孩子才发现自己不对了。那么,不对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不对呢?

生:他少量了一碗米。

生:他按老办法办事。

生:他不懂得多一个人吃饭,做饭的米也应该增多的道理,四个人也做两碗米,是他看不到情况的发展变化。

师:那么,以做饭这件事联系到“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是不是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呢?

(学生顿时恍然大悟,都笑着点头称是)

袁老师在引导学生领悟寓言故事的道理时,针对八九岁的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弱的实际,巧妙运用一个浅显有趣的生活小故事,设计了一个深入浅出的问题,作为理解的桥梁,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的要求衔接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越过了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认识到了寓言的道理。这种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角度新、形式活,带有科学性。

贾志敏教“保姆”

师:这个“姆”字是什么“姆”?

生:“养母”的“母”。

(生哗然,贾老师却微笑着示意他们安静下来)

师:你说得对,是“养母”的“母”——

生: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

……

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大多数教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正确回答。而贾老师则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遭遇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他们的心灵。有这样一个教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学生还会害怕什么?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支玉恒教《丰碑》

生:我想问,课文第七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为什么要用“贴”,而不用“穿”?

师:为什么不说“穿”而说“贴”?谁知道?

生: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衣服了,所以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叫一个男生上前)他外面穿着一件运动服,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我说他的运动服紧紧地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不行。

师:把他里面的衣服脱掉,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服。我说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行。

师:好好想想。只穿外衣,是贴在身上吗?

生(齐):不是。

师: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

生:单薄。

师:也许非常短小,已被雪打湿了,就贴在身上,对不对?

生(齐):对。

支老师是个有心人,一个简单的“贴”字,如果不注意,一下子就过去了。支老师紧扣“贴”,通过和“穿”比较,说明“贴”的独特之处,再充分利用现成资源:叫一个男生上前,根据他的穿着,指导学生在看、思、说中领悟及揣摩文句中蕴含的意思。结合当时的情景,步步深入,由文悟情,让学生茅塞顿开,从侧面懂得军需处长穿得单薄是因为把棉衣让给别人,体现了军需处长心中只有他人,从而感受忠于革命事业的真情实感。支老师没有将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从中领悟,体验情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进入军需处长的内心世界,触摸军需处长的高尚心灵,感受到他心中装有他人和对革命的忠贞之情。实现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拉近了学生与军需处长的距离,跨越了时空的界限。

于永正教《庐山的云雾》

师:我在备课时觉得最难读的是第三段,我连续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同学们,你们认为第三段难不难?

生(齐):不难!

师:唉,怪了,我怎么觉得难读。既然这样的话,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敢吗?

生(齐):敢!

师: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赛。

(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

师:准备好了吗?

生(齐):准备好了!

师:谁愿意和我比一比?

(生都举了手)

师:手举得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个女生)我想不会比过我的,请大家当裁判。

(女生读得很流利,也有感情)

师:坏了,找错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

生:朱丽丽。

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两个“丽”当然厉害。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你一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是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

(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有把握,请大家再练练,朱丽丽可非同一般。

(生练得非常起劲。练后,请一个女生读)

师:你可要好好读,替我争光啊!

(女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怎么样?比过她没有?

生(齐):比过了!

师:朱丽丽,你说比过你没有?

朱:和我差不多。

师:差不多,就是差一点,差得不太多。是吗?(对读书的学生)不过也得谢谢你替我参加比赛。

生:谢谢老师给我一次比赛的机会。

师:真好,握握手。我非要找个超过她的。

(找一个男生)沉住气,一定要超过她。

(男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怎么样?超过没有?

生(齐):超过了!

师:朱丽丽,你说超过了没有?

生:他读得比我好。

朱:多谦虚,谦虚是美德。不过我觉得,他读分号时没有你停顿得好。谁再来替我比?找我的一家子于瑾瑾来替我比。大家听好。

(于瑾瑾同学读,读得很好)

师:于瑾瑾读得怎么样?朱丽丽,你说怎样?

生:好。

师:大家说呢?

生(齐):好!

用于老师自己的话说,他上课“鬼点子”很多,大到整节课的结构,小到具体的读文习词,用他特有的“于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变着法子让学生“进圈套”。你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老师跟学生比读书,学生争先恐后替老师比读书,读书的积极性都被于老师“哄”了起来,个个情绪高涨,练习十分投入。教师睿智幽默,学生天真可爱,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教学之趣、人文气息。课的最高境界是无痕,引导不着痕迹,于老师做到了。

靳家彦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师:请大家先根据课文的描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早先山坡上很像样的小村庄,并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来,再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几个学生按书中顺序上前分别画出了山坡、人家、树林、小河。在画“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这一句时卡住了)

师:“空气清新”该怎样画呢?空气是无色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表现它,这可要有些创意了。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好吗?

(生讨论后发言很踊跃)

生:画上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就能说明空气很清新。

生:可以画绿草和鲜花,只有空气清新它们才会更加鲜艳。

生:可以画蝴蝶、蜜蜂。空气好,小昆虫才会高兴地飞来飞去。

…………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一会儿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这些创意都不错,我们画上去吧!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靳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空气清新”这个关键词句进行探究,通过咀嚼词句含义,运用简笔画这个生动形象的方式,使他们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敏锐地从生活中寻找答案。独到的思想、创新的见解在探究中不断涌现。靳老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发创新灵感和独到见解,把语文教学演绎得出神入化,使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语委办教研室)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猜你喜欢
丽丽祖国老师
快点 快点
画一画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I love my family
赖丽丽
六·一放假么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