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新改版的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有很多,其中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文章探究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史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史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科应与多学科交叉、渗透和整合。最近笔者开了一节中学语文与中学历史教学中文史结合尝试的探究课——《俗事奇人》之泥人张,上过课后颇有些感受,现总结一番,以期与各位同行共享。
一、从课堂氛围来看,文史结合能够激活课堂
语文本身是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地讲解吸引学生,即使有了多媒体这样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中也应该注意文史结合。试想,一堂课中充斥的只是一个个平实的知识点,对课文内容的肢解、干瘪枯燥的语言、空洞的思想教育,令听者索然寡味,其能力培养从何谈起?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也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运用有关的历史知识,将搜集到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典故、名人伟人功绩、历史上的悬疑等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地刻苦钻研,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学习本文时,我提出这样两个问题,“文中涉及的人和事,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吗?天庆馆里的伙计,为什么对泥人张的到来无动于衷,对‘海张五则是巴结权贵,谄媚之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气氛一改往日的沉闷,一下子群情高昂,举手的同学此起彼伏,甚至有些平时不主动发言的学生也站起来发表意见,就在这一个个精彩的发言中,同学们自主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结合历史知识,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文史结合,就会兴趣盎然。
二、从学习效果来看,史料穿插可以促进理解
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可利用相关历史资料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课文主旨、人物个性、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理解。比如课文中我特意介绍了天津卫。“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他们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正是这样特殊的环境,才造就了泥人张这样的奇人。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大量的作品是我们的学生凭自己的知识水平、经历所无法了解的。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是为了通过文章去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继承美的东西,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不知道所学作品写于什么时代,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情况下,而让学生随意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作品,学生势必会带个人主观感情去解读,但这样的解读往往很容易曲解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运用历史资料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易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或悲壮凄凉或欣喜愉悦或哀伤幽怨的气氛之中,这比我们照本宣科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文科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洞察力,善于寻找反映时代背景的资料。可见,历史资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
三、从全面育人来看,历史文化可以塑造人格
从内容上讲,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文学即人学”,讲授作者生平和思想感情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冯骥才就是一位让人敬佩的作家。他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即将散失。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让学生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到人格之美。如泥人张技艺高超,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胜。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通过教师的讲解、启示和学生的朗读、理解,同时,也要让学生从反面角色中认识生活的假、丑、恶。如海张五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完全一个活脱脱的地痞流氓。只有从人物的善、恶、忠、奸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才能让学生从人物的喜悲、成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体会作品中的道德评判力量。另外,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教学、为人处事方面也要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传。
总而言之,跨学科也应该从语文出发最后回到语文,既要跨得出去又要收得回来。语文课程性质不能改变,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背离。毕竟文史结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冲淡主要任务的完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时,在时间、分量上要把握好,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具体选哪些材料,必须根据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实际来决定。
作者简介:乔丽萍,女,1967年生,江苏南京人,汉族,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编辑:陈 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