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
)
柞蚕是凤城市的传统特色产业,已有近300年历史,目前仍是凤城市农村一项支柱产业,是1.7万农户收入的主要收入来源。自2011年以来,凤城市农民养蚕年收入超3亿元,养蚕户年均收入2万多元,农民养蚕热情高涨。凤城柞蚕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诸多的资源优势。
1 宝贵的柞树特性为长期养蚕奠定基础
柞树具有耐旱、耐瘠薄的特点,造就了柞树顽强的生命力。柞树能在贫瘠荒山上生长,在菌根的作用下能大量吸收水分和无机养料,其分解和吸收养分的能力比其他树种高8~10倍。同时,柞树还具有强大的再生功能,特别耐砍伐更新,为柞蚕生长提供富足的营养。每年春季4月下旬到5月上旬,柞树呈暴发性生长,完成全年90%的生长量,其余10%的生长量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上旬完成。凤城市秋柞蚕在1~4龄期食叶量仅占总食叶量的13%~18%,5龄期约在9月5日以后,食叶量占总食叶量的80%~86%,此时的柞叶,通过长期的光合作用,基本满足了柞树生长和营养物资贮存的需要,经柞蚕取食的柞叶又以蚕粪的形式返回地面,供给柞树生长发育,形成了自我补偿机制。
2 适宜的气候助力蚕树正向生长
凤城市具有适宜养蚕的充沛雨量和气温,无霜期在140~200天之间,在无霜期间内可饲养2季柞蚕。降雨量多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这时的降雨可促使柞树的第二次萌发,此次萌发的嫩枝嫩叶正好供7月末及8月初秋季小蚕食用,有利于保苗保丰收,这种降雨和柞树生长的特点与养蚕的巧妙结合。
3 先进的科技确保蚕业生产健康发展
3.1 生态型蚕场建设技术促进蚕场资源优化利用
凤城市通过利用中刈树型养蚕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提高蚕场效益,收到显著效果。使蚕场实现了三层覆盖,第一层为中刈拐枝伞型树冠,第二层为密植的草本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蚕场郁闭度在70%以上。近几年,凤城市在宝山、东汤、石城等镇80%,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以上,腐殖质在25%左右。近几年来,蚕民对蚕场的建设和保护意识有所增强,蚕场树势和蚕场质量得到明显恢复,提高了蚕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优良柞蚕品种增加了蚕农的选择性
近年来,蚕业科研部门培育出大量适合不同条件和地区使用的柞蚕新品种,可供各蚕区农民选择投产。其中高饲料率柞蚕品种产卵多,饲料效率高,可节省饲料20%,适于二化性蚕区饲养;一化性四元杂交种取食活泼,耐粗饲料,适应不同树种饲养,收蚁结茧率高达40%以上,适于二化一放或一化性蚕区饲养。
3.3 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了生产和生态安全系数
柞蚕饲养在野外,受到多种天敌的危害,有针对性地采用防治手段,可使柞蚕减轻危害,获得丰产丰收,同时还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例如,防治蚕寄蝇病选用机磷类药剂,此药遇碱易分解,对柞蚕饰腹寄蝇不但防治效果好,还不污染环境;线虫病选用了杀菌剂,防治效果达100%,经在蚕蛹体内分析,残留量极低,对人畜均无害;蚕场药杀蚂蚁、蜘蛛及各种乖子等选用的也是有机磷类药剂,在紫外线的辐射下2~3天即分解殆尽,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
3.4 纸面产卵技术的应用开创了蚕茧增产新局面
多年来,凤城市秋蚕生产全面采用了室内纸面产卵技术,可减少蚕卵的损失30%~40%,又能有效进行卵面消毒防病,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促使柞蚕产茧量猛增,获得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4 组合诸多的有利因素共同推进柞蚕强市
目前,凤城市100%的乡镇、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柞蚕,全市现有柞蚕场150万亩,正常年景放养柞蚕1.7万把左右、产茧1万吨左右,柞蚕放养规模和产茧量均占全国第一。据统计,凤城市现有8万多人的生产、经营、生活与柞蚕生产有关,占凤城市总人口的13.5%,可见柞蚕产业对凤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的影响之大。
柞蚕生产属于效益高、周期短、市场畅通的特色产业。近几年,随着柞蚕茧价格的不断飙升,凤城柞蚕生产屡创佳绩,蚕农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即可得到非常可观的收入。柞蚕业巨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无数农民的目光。“凤城蚕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并予以公告,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成功,对进一步推动凤城市蚕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打造柞蚕强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