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韩雪婷
关键词:新生儿;大隐静脉;膝关节内侧;穿刺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码:C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29.053
文章编号:号:1009-6493(2015)10B-封三-01
作者简介韩雪婷,主管护师,本科,单位:110032,沈阳市儿童医院。
收稿日期:(2014-06-12;修回日期:2015-07-11)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治疗及营养支持的基本途径,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新生儿自身特点,静脉穿刺和保留是一个难点[1]。特别是一些输液周期较长的患儿,临床护士往往要面对无静脉可选的困惑。我科近2年尝试应用大隐静脉近膝关节内侧处穿刺输液,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患儿184例,其中男106例,女78例;胎龄30周~41周;出生体重1 680 g~4 050 g;出生日龄1 d~5 d;新生儿肺炎5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9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0例,新生儿败血症19例,新生儿窒息1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3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9例,化脓性脑膜炎6例,气胸5例,肺出血2例,上消化道梗阻1例。排除下肢水肿患儿。
1.2操作方法由在监护室工作2年以上、熟练掌握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的注册护士操作,应用24G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患儿平卧于开放式辐射台上,穿刺侧下肢略外展,常规消毒,止血带扎于膝关节上方3 cm~4 cm处,取胫骨粗隆内侧1.5 cm~2.0 cm作为穿刺点,拇指绷紧穿刺点下方皮肤,针尖与皮肤呈5°角进针,见回血后送针,撤针芯,固定,连接分隔膜接头。
1.3评价指标①统计留置针一针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②观察有无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③注意下肢输液是否会影响静脉血液回流而引起下肢肿胀等情况;④观察有无伴随的神经损伤而导致小腿内侧感觉障碍等。
2结果
161例患儿一针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87.5%;留置时间2 d~6 d;穿刺后第2天、第3天共出现3例静脉炎,占置管总数的1.9%;未出现下肢肿胀及小腿内侧感觉障碍等不良后果。
3讨论
3.1大隐静脉的解剖特点大隐静脉是下肢管径最粗、管壁最厚的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向上行经内踝前方,继沿小腿内侧与隐神经伴行[2]。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的位置表浅而恒定,是输液和注射的常用部位[3]。虽然此处血管解剖位置固定,但穿刺时因血管滚动易造成穿刺失败。而该静脉行近膝关节处,同样表浅,血管肉眼易见,且固定不滚动,非常利于穿刺。在内踝处穿刺失败或该处血管已经无法再行穿刺时可选用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进行穿刺。与其伴行的隐神经为股神经最长的分支,至膝关节内侧,发出髌下支后,在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出深筋膜,伴大隐静脉沿小腿内侧面下降,直至足内侧缘[2]。大隐静脉穿刺点伴随的是隐神经的细小分支,且与静脉存在一定距离,所以穿刺时一般不会损伤到神经。
3.2新生儿静脉穿刺部位选择新生儿双下肢呈蛙式体位,在膝关节内侧置针不会引起患儿不适,便于固定,且不会被患儿压迫或摩擦。另外,新生儿膝关节活动甚少,且活动度有限,不会引起针体穿皮处移位,有利于留置针的保留。2014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最新颁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提出,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瘢痕、炎症、硬结等处的静脉;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避开关节部位应避开多远,还是以不影响关节活动为宜没有确切的描述,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提高了新生儿科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特别是在危重患儿抢救的过程中保证了给药通道,为及时抢救提供条件[1]。通常对于病情危重、低出生体重儿等预期输液疗程在2周以上的患儿护士会向家属建议应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但输液疗程难以预期的患儿以及不同意应用PICC导管的患儿,住院10 d以上时,由于用药多且频繁,输入高渗透压及强酸、强碱药,使静脉穿刺成为护理难题。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吴瑞荣等[4]经胸腹壁静脉置入留置针抢救取得了较好效果;叶琴等[5]报道,新生儿可以应用腋静脉、股静脉、足底内侧静脉进行输液治疗。采取解剖定位模式可以提升新生儿颈外静脉、腋静脉、股静脉的穿刺成功率[6]。
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穿刺置入留置针技术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少见不良反应,为新生儿静脉输液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途径。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个别肥胖患儿输液渗漏不易及时发现的弊端,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勤巡视、细观察。
参考文献:
[1]段东红,刘丽萍,杨岚,等.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及固定方法的效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21):61-62.
[2]洛树东,吕衡发.医用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100.
[3]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8.
[4]吴瑞荣,靳英华,田素珍.经胸腹壁静脉置入留置针抢救急危重症新生儿[J].护理学杂志,2009,24(11):42-43.
[5]叶琴,宋月梅,张红梅.新生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穿刺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7.
[6]徐华,蒋红霞,陈华琴,等.解剖定位模式在NICU新生儿中长期静脉留置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8):1-3.
(本文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