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张光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慢性肝病包括了各种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等,张教授认为"瘀血"既是上述疾病共同存在的病理因素,又是疾病发展的病理结果,二者密切相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瘀血病"这个名称,创立了"鳖甲煎丸",且该药现已广泛用于慢性肝病的治疗,说明了瘀血与肝病的密切关系。对肝病血瘀证的报道较多,但缺乏系统性,难免纷繁复杂而凌乱,张教授对慢性肝病血瘀证的体征辨识极具特色,清晰明了,用药特点独树一帜,现总结如下:
1.1 首先,张教授认为应全面收集了解肝病体征。如:肌肤甲错,肝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颈胸背散在蜘蛛痣,腹壁青筋暴露,肝脾肿大,舌质暗,或舌体、舌边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等,凡具体征1~2 项者,考虑为肝病血瘀证。
1.2 重视辨识舌下脉络[1]。老师认为舌下脉络对血瘀证的反应较面色、唇色、舌质灵敏,且表现更早,舌下脉络的表现与血瘀证病情呈正相关。他提出舌下脉络迂曲分轻Ⅰ、Ⅱ、Ⅲ三度,Ⅰ度仅见舌下主静脉充盈明显;Ⅲ度见舌下主静脉充盈暴胀,迂曲,并各细小脉络向舌边尖迂曲延伸,并达到舌边尖;Ⅱ度介于Ⅰ、Ⅲ度之间,脉络色暗则是病久,其色泽鲜明是病近。
1.3 重视唇诊、目胞、面色诊断血瘀证。张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唇色暗红或有瘀斑,多为瘀血较重,常见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重度早期的病人唇红若涂丹,舌红绛,若反复或持续出现重度肝病,则可见面部赤丝缕缕(毛细血管扩张)伴鲜红的蜘蛛痣及肝掌,为热入血分,血脉瘀热;张老师还总结出目胞暗,面色晦暗也是血瘀证的外象,其色越灰暗,血瘀证越重。
1.4 关于无外现症患者血瘀证的诊断:对于某些疾病有时无明显异常外现症,应借助于现代医学的检查来完善,这时单靠中医诊断非常局限,所以张老师一贯认为不懂现代医学的中医医生是非常有缺陷的。对慢性肝病更为突出。因为当许多肝病有明显症状出现时,病程已长,病情已重,肝纤维化肝硬化都已形成,治疗几乎是亡羊补牢,终成憾事。张教授强调在临床上对于当前症状不明显的以下患者:①慢性肝病②尤其是有重肝病史③有急性肝炎史④素有饮酒史⑤素体肥胖者⑥有长期用药史⑦有乙肝家族史(尤其三代血缘亲属中有肝硬化、肝癌者更当注意),都应作肝功、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肝纤谱,肝硬度检测、腹部彩超,CT 甚至肝穿刺等。上述检查对肝纤维、早期肝硬化诊断与鉴别诊断很有价值,如影像学提示肝实质回声异常,或脾大,球蛋白升高等,都应考虑到中医的血瘀证。这样我们就可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来延伸我们的"见",发现疾病于雏形,便于早期治疗。张教授对于无外现症患者血瘀证的诊断方法正是《内经》"以外测内""见微知若"的具体体现。
1.5 关于肝硬化瘀血证脉诊特征: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内科学书本上从理论上推导瘀血证脉当涩,但老师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与思考,认为肝硬化瘀血证迥然不同,虽为典型的血瘀证,但很难见脉涩,除非合并大失血,都是脉大有力,因为该病具有高动力循环状态[2],多见脉滑大或弦滑,与临床更符合。中医有"舍脉从症、从舌"之理,可为之。
2.1 长期监测肝病病情:临床上张老师要求一定要动态观察肝病病情,这是治疗肝病的一个要点,许多肝病在早期、急性期、恢复期无特殊异常,如不加注意及未能长期连续监测肝脏病情,就可能使本可有效遏制的病情得到恶化,引起肝脏进行性损害,进而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比如慢性乙肝患者如不长期持续肝病检测,就会有一定的人群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特别是乙肝家族史,尤其肝癌家族史者,更易发生这些结局,即使是抗HBs(+)者也不可忽视,故应提倡定期体检,以扼杀肝病于未盛之时。
2.2 重视预防措施,及时运用活血化瘀法:在肝病早期、急性期治疗中运用活血化瘀药不及时,是使大量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内经》早有"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正病"之训,故张教授强调细辨瘀血证的蛛丝马迹,及时运用活血化瘀之法。
2.3 足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慢性肝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即慢性血瘀证,由于慢性期正气不足,瘀血内伤,久久不除,必须长期服用活血化瘀,益气扶正药物,方能有效的控制病情,防止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例如张教授在运用大黄蜇虫丸治疗慢性肝病,疗程至少半年,该药临床运用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是慢性肝病的常用药,同时也因其经济特点,患者依从性高而达到较好的疗效。故应及早、足程运用活血化瘀法以防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产生。许多患者因未能足期用药以致病情未能有效、彻底控制,产生诸多变证、坏证,空留遗憾。
2.4 进行规范化治疗:从当今众多的临床学科实验研究不难看出,肝病治疗缺乏规范化,将所谓活血化瘀药随意堆砌,理法方药不协调,辨证分型不规范,这势必影响疗效;同时也影响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复方中主要药物还不能则出代表性成分,不能定性鉴别,因此可检性,实验重复性低。张教授在肝病诊疗过程中将肝病血瘀证分为四型:瘀热互结型(轻型)、瘀热互结型(中、重度)、瘀血内结型、气滞血瘀型,分别与小柴胡汤加丹皮、赤芍、犀角地黄汤、鳖甲煎丸、四逆散等随证加减。规范且利于传承。
2.5 使用道地药材:张教授在临床中较推崇地道药材的使用。如今中药种植品种越来越多,一方面丰富了药源,但另一方面供用的道地药材减少,由于环境、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的不一样,势必影响药物的有效成分[3]。
[1] 廖祈祈,张凌云.张光华教授诊治肝纤维化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1,19(10):1-2.
[2] 赵海潇,赵海文,金瑞.肝病高动力循环与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 和NO 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22(7):338-339 .
[3] 李艳丽,许亮,杨燕云,等.中药特色之一地道药材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79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