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及其思想渊源

2015-03-24 02:48戴佳文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文教资料 2015年32期
关键词:顾颉刚

戴佳文(南京师范大学 强化培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浅谈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及其思想渊源

戴佳文
(南京师范大学 强化培养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摘要: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开创了古史研究的新局面,主张“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正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文章试从三大要点入手,较全面地阐释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同时简析其思想渊源,以冀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思想渊源

疑古思想是五四运动以后反封建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后近现代许多学者都秉承追根溯源的学术精神,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推进学术研究,顾颉刚便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其“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开创了古史研究的新局面,以其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则将疑古思潮发展到极端。

一方面,他从前人学说中继承了“疑古辨伪”的思想,另一方面,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疑古思想,使之得到丰富与发展。本文在研读顾颉刚论著的基础上,试从三大要点入手,较全面地阐释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同时简析其思想渊源,以冀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一文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该观点对千百年来中国人固守的历史观念造成了极大冲击,此后其将古史讨论的文章和信函汇集成册出版《古史辨》一书,在学术界掀起了疑古辨伪的思潮。

(一)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2]。在西周的传说中,最早的神是禹,以后层累地递增尧、舜、黄帝、神农、伏羲、天皇、地皇、泰皇于前,至三国徐整而有最前的盘古,换句话说,时代越往后发展,人们构架出的古史系统中出现的人物就越早于前代。

针对各个时代对于传说的认识,其原因或许可归结为每个时代在历史文化需求方面的差异。“我们要懂得五帝三皇的黄金世界原是战国后学者造出来给君王看样的,庶可不受他们的欺骗”[3]。层累递增出来的古史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政治的附会,是主观形成的历史,而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思想重视实践考据,这就有些类似于历代学者对中国古文字的考察——随着时代发展,一系列实物资料有力地为我们展现古汉字具有的更源远流长的历史,这就是实践考据的价值所在。

(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4]。顾颉刚举例说明人物的形象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自春秋末期以后,诸子奋兴,人性发达,于是把神话中的古神古人都‘人化’了。人化固是好事,但在历史上又多了一层作伪,淆乱前人的想象祭祀之实,这是不容掩饰的。所以我们对于古史,应当依了那时人的想象和祭祀的史为史,考出一部那时的宗教史,而不要希望考出以前的政治史,因为宗教是本有的事实,是真的,政治是后出的附会,是假的”[5]。这是顾颉刚疑古思想的一部分。

与之类似的有《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西王母”。《山海经》对西王母的描写如下:“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6]。其兽性体现得十分明显,与后世所传的圣母形象有很大出入。经现代学者考证,战国秦汉以后“西王母”这个形象才演变为女性人物[7],并且在中国宗教历史发展影响下,慢慢上升到道教女仙的高度。而政治史则多附会之言,顾颉刚幼时读《纲鉴易知录》,自叙“最厌恶纲目的地方就是它的势利”[8]。他提到,张良与荆轲都曾谋刺秦始皇,两人皆以失败告终,但该书称张良为“韩人张良”,却称荆轲“盗”,其缘由只因张良之主为汉高祖刘邦,而荆轲之主为被斩首的燕太子丹,纲目作者受历史影响而在书中显露其“正统观念”,导致其用词追求与自己的情感预期的步骤和结果相符合。这在顾颉刚看来是不可取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的观点。

(三)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正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我们既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但至少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既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但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9]。顾颉刚主张研究古史不在寻其真相,而在于了解其流变:“我以为一件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当世人未必能知道正确,何况我们这些晚辈;但我们要看他的变化情状,把所有材料依着时代次序分了先后,按部就班地看他在第一时期如何,在第二时期如何……这是做得到的,而且容易近真的。”[10]从早年观剧经历中,他认识到我们已不能知晓一件故事的本来面目,甚至无法判定其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只能知道在后人想象中的这件故事是如此分歧的。他将研究故事的方法尝试应用到古史上,因此更清楚地了解古史的来源、格式与转变的痕迹。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动摇了中国历代相传的三皇五帝系统,此后,顾颉刚又进一步提出推翻非信史的标准,主张打破 “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人化”、“古代为黄金世界”等观念,为古史研究开辟新道路。

二、史学思想渊源

(一)家学。

顾颉刚自幼受到良好家学熏陶与严格私塾教育,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桀骜性格中的自主意识促使他疑教员、疑古书。《离娄(下)》载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顾颉刚疑心“羿”与“宜”因同音而致误,就在书上批注“宜当作羿”四字[11],此虽为其幼时手笔,但恰是其疑古思想的萌芽阶段。同时,其祖父专治小学,倡导将今古文比较阅读,促使顾颉刚对古今文之异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顾颉刚受到的家学影响一方面来自祖父为他专门讲授的古书,另一方面来自闲暇时所得的历史知识。通过了解周边环境的历史,他认识到“凡是眼前所见的东西都是慢慢积起来的,不是在古代已尽有,也不是到了现在刚有”。这个观点在其“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中得到了一定体现。

(二)师承。

顾颉刚在回答“怎么样编写《古史辨》”这个问题时提到,“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际恒)、崔(述)两人得来的。崔东壁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际恒的书则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郑樵的书启发我做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所以我的胆子越来越大,敢于打倒‘经’和‘传、记’中的一切偶像”[12]。

从近的来说,顾颉刚的思想则受了章太炎、胡适、钱玄同等人的启迪。近代学术界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今文学家倡导“经世致用”,章太炎对此大力攻击,并提出“为学问而学问”的口号,为学术发展指明了方向。顾颉刚对此十分认同,甚至将之作为治学准则,坚持“求真而薄于致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在应用上虽是该作有用与无用的区别,但在学问上则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学问固然可以应用,但应用只是学问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着手做学问时的目的”[13]。而在翻阅《新学伪经考》之后,顾颉刚肯定了今文经学家的某些观点,“知道它的论辩基础完全建立于历史的证据上”[14]。

胡适是牵引顾颉刚走上史学研究道路的关键人物。“他(胡适)时常给我以研究历史的方法,我都能深挚地了解而承受;并使我发生一种自觉心,知道最合我的性情的学问乃是史学”[15]。胡适不仅促使顾颉刚自觉开发史学潜能,还启发他的历史流变观。胡适曾为亚东图书馆出版的《水浒传》作了一篇长序,其中细致探讨了一部小说中的著作和版本的问题,还考证了故事的来历与变迁情况。顾颉刚从中深受启发,并将胡适考证方法与当年自己观剧时产生的“了解到古史的来源、格式与转变的痕迹”的想法融合,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历史进化观念。此后,顾颉刚弄清了古今来造伪和辨伪的人物事迹,并毅然发起编辑《辨伪丛刊》的工作,将伪书顺利引渡到伪史,将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为后来“层累四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辨伪丛刊》的编写为顾颉刚引入了一位良师——钱玄同。顾颉刚早期的辨伪工作专注于伪史与伪书,但钱玄同屡次提及经书本身及其注解中存在许多应辨之处,促使顾颉刚在经部文献辨伪方面进行了扩充[16]。正是在与钱玄同的交流中,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念才得以成形,这可以从《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这篇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章中看出。从自序中,我们还可寻到王国维的影响:“数十年来,大家都只知道我和胡适的来往甚密,受胡适的影响很大,而不知我内心对王国维的钦敬和治学上所受影响尤为深刻”[17]。王国维虽有固守传统之疑,但其博学而富有创造性的特质,足以令顾颉刚服膺。

杨善群曾指出顾颉刚疑古思想的四大弊端,分别为:把古史搅成一片空白;造成大量古书的冤假错案;不少古籍的成书年代被拖后许多;一些历史人物和事迹被说成“神”或“神话”[18]。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19]中专门提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有其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古史持有怀疑思想是一种不盲从的独创性思维方式,虽然这种思想的极端化发展可能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变得虚化,但其中透露出的实事求是的考证方法却是治学中必不可少的。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为史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其中虽有错漏之处,但其大胆做学问之精神与脚踏实地之态度仍值得当代广大研究者学习。

参考文献:

[1][2][4][9]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9-66.

[3][5]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书.古史辨一[M].P96-102.

[6]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34.

[7]何光岳.西王母的来源和迁徙[J].青海社会科学,1990(6):62-71.

[8][11][13][14][15][16]顾颉刚.自序.古史辨一[M]. 8-49.

[10]顾颉刚.答李立伯先生.古史辨一[M].P273.

[12][17]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古史辨一[M].P12-15.

[18]杨善群.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16-221.

[19]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顾颉刚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沉默的尊重
顾颉刚买废纸
沉默的尊重
沉默的尊重
沉默的尊重
关于顾颉刚“令‘候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