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散文教学到写作教学
——以《江南的冬景》为例

2015-03-24 02:48戴亮亮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江苏溧阳213300
文教资料 2015年32期
关键词:冬景雪景江南

戴亮亮(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江苏 溧阳 213300)

由散文教学到写作教学
——以《江南的冬景》为例

戴亮亮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江苏 溧阳213300)

摘要: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问题,往往讲了很多却效果甚微,但是作文却在高考语文中占据70分,因此很多一线教师对写作教学都有“想要爱它不容易”的矛盾心理。作者尝试了很多方法教授作文,效果都不是很显著。教师应该反思作文教授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写作教学高中语文散文教学

我们是否可以在整个高三语文课堂中贯彻一种写作思维呢?写作是一个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对于写作认识过程,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各种文体写作创作规律认识,如散文,让学生认识到“联想、想象、对比”等常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二是语言特色,不同文体有不同语言风格,如写人叙事文章和议论类文章语言风格明显不同;三是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等。

苏教版必修一教材“像山一样思考”板块中,第一篇散文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对于这样的名篇,有太多成功课型了,笔者处理该课文时并没有什么创新,只想把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尝试是否可以让老师或学生有不同收获。

一、创设情境

笔者开篇导入时提出一个问题,即 “我们恰巧地处江南,对江南四季有切身体会,那么作为一个家乡人,你要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会写什么”。这个问题刚抛出,学生就议论起来,听起来似乎有很多东西可以下笔。

近年来,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写作教学的“新宠”,这样一个与自身相关度很高的问题,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不管说得漂不漂亮,关键是让学生愿意张口,愿意动手。南师附中的张小兵教师就有很好的经验,他曾经在课堂中差点被绳子绊倒,灵机一动,以“绳子”为话题,让学生创作“一句话格言”,效果甚好。这都是生活中的事例,只要利用得好,就可以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好话。

二、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名作,平常教授课文时,一般从文章的几个画面(谈天曝背图、午后郊游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部图)入手,然后以“鉴赏你喜欢的语言”为切入点让学生鉴赏散文中语句。这样提问是散文教学中的常见手段,也是学生熟悉的,因为从初中开始学习散文,老师都是这样提问、这样教学的。如此既让学生审美疲劳,又让学生只能说一些类似“标准答案”的套话,显然不是教师和学生想要的。

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提出让学生感兴趣,又能鉴赏散文的问题,何乐而不为?鉴于此,笔者提出“如果你想写家乡江南的冬天,会写哪些东西”的问题,原以为不管写作水平如何,学生都能写上几句。结果出人意料,学生谈得非常好。

附:如果让你写关于家乡江南冬天的文章,你会写些什么?

学生回答罗列:

雪——特有的事物

冷——特征

打雪仗——活动

和亲人的故事——亲情

过年——民俗文化

北方的雪——不同地域雪的对比(空间)

过去有雪和无雪比较,现实批判

记忆中雪景(虚写)

其他作家笔下的雪景——诗词歌赋中的“雪”(虚写)

学生快速把握了《江南的冬景》的写作思路脉络,省了老师多少口舌,效果奇好,因为他们参与了整个文章设计,写作规律更是他们自己发现的。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江南的冬景》,或其他一些借物抒怀类散文,创作规律之一就在于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手法的综合运用。

此类问题设计是符合散文教学的,能提升学生对散文写作规律的认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作家思维是如此接近,和名作并没有区别。相信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无论是散文还是写作教学,学生都能给我们惊喜,给他们自己惊喜。

三、重点突出,语段对比讲解

人们认识问题往往是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慢慢认识的,前两个问题设计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和鉴赏思维,散文重点段落的精细分析旨在提升学生对散文教学和写作的深度认识。笔者以《江南的冬景》和《江南无雪》片段比较为例,让学生从内容、手法和思想感情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和效果。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

(《江南无雪》刘长春)

学生在比较中很快就能发现,对于江南雪景的描写存在异同,相同点在于都属于虚写,但是前者引用古典诗词写出了雪景的意境,后者是儿时记忆中的雪景,写出了对曾经生活的怀念和喜爱。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前后雪景虽然都是虚写,但是不同处理会有不同效果。

如此,学生对散文写作规律的认知就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鉴赏层次,对学生写作有一定帮助。

四、由此及彼,拓展延伸

散文教学不能局限在文本上,对于高中生而言,由此及彼的审美与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课外阅读。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可以补充学生阅读苏教版读本一中的张岱的 《湖心亭赏雪》、李汉荣的《雪界》、鲁迅的《雪》等,拓展学生知识广度。笔者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时拓展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序》、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柳侯祠》,教学《赤壁赋》时增加了“水与月”意象的重点解读,另外以“由一杯水想到……”为题进行了写作形象思维训练。

五、总结

杜长明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孵化器》中如此描述:“如果说写作是自行车的前轮,那么阅读则是自行车的后轮,只有借助后轮的驱动,前轮才能碰撞生命的‘红线’。”将写作和现代文阅读的关系揭示得非常清楚又形象。学生只有通过阅读,间接体悟生活中的情感,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思,才能将生活和文章打通,从而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现当代散文阅读教材是一块读写结合的最佳阵地,值得老师深入挖掘和利用。

这次教学尝试,效果尚待时间检验,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既把散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了,又提升了写作认识,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

[2]胡春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寻求突破[J].考试周刊,2013(96).

[3]杨翠玉.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教学建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猜你喜欢
冬景雪景江南
《太湖冬景》
东北冬景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雪景山水图轴》
《雪景寒林图》
雪夜遇熊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