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秀(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00)
2000年至2015年《蝇王》在中国的研究与接受
李秀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00)
摘要: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在中国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涌现出大量相关论文、专著、评论集等,研究的角度各有千秋。本文归纳总结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国内对该小说的研究与接受情况,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加以概括评述,指出近年来的研究除了在传统方向上有进一步发展之外,还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蝇王》语言学生态批评影视分析
作为二战后崛起的英国小说家、诗人,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在20世纪中后期产生了重要影响,创作风格独特。他的作品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和象征主义,主题通常与黑暗邪恶有关,但是他的小说中也表达一种昏暗的乐观主义。1954年,处女作《蝇王》的发表在西方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成了他的成名作。
《蝇王》的主题是探讨人性恶和这种邪恶的极大破坏力。小说的情节很简单,讲述的是在假想的核战争爆发后,一群男孩在撤离过程中飞机失事,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在拉尔夫的带领下走着民主和文明的道路,如用眼镜生火作为求救信号、建立茅屋躲避风雨等,但后来矛盾激化,由于害怕所谓的“野兽”,孩子们分裂为两派,分别以拉尔夫和杰克为首,从关爱帮助、和睦相处发展到势不两立、相互残杀,杰克的力量日益强大,最后忠实而有头脑的猪崽子坠落惨死,具有先知先觉精神的西蒙成为斗争的牺牲品,拉尔夫也被追杀,美丽的岛屿被杰克带领的“野蛮人”烧成灰烬,幸运的是,拉尔夫被经过的海军营救,最后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①。最终还是鲜血取代了友爱,非理性战胜了理性,野蛮战胜了文明,兽性战胜了善良。
戈尔丁198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声称,这是 “因为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②。2008年,泰晤士报在“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名单中将戈尔丁名列为第3位③。
欧美的《蝇王》研究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间产生了大量论文,出版了相当数量的专著(含传记)和评论集,涌现出了不少颇有影响的戈尔丁研究专家。如罗伯特·肖尔斯揭示了戈尔丁作品的讽喻性质,称作者为寓言编撰家;伊恩·格勒格探讨了作品中的神话结构及神话人物原型,认为戈尔丁小说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无法为某一题目和结论所归结,等等。六十年代,《蝇王》一跃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畅销书,在英、美学生中广泛流传,并曾搬上银幕。现在,《蝇王》已被列为“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
在欧美研究《蝇王》的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外国文学翻译的另一个高潮,对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崭露头角。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学者自1981年以来,从世界文学、文艺理论、人物传记等切入点进行研究,发表了617篇文章(包括国内期刊、学报、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④,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1 1981年—2000年中国对《蝇王》的传统研究
中国对戈尔丁《蝇王》的研究开始于1981年《读书》杂志第5期刊登的 《人性恶的忧虑:谈谈威廉·戈尔丁的 〈蝇之王〉》,较早且深入地论述了《蝇王》的主题,作者陈焜认为,“戈尔丁对文明是有怀疑态度的,并不是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⑤,“文明是出了毛病的文明”⑥。在人性恶的主题定位方面,这篇文章影响巨大。
此后有不少经典研究,如罗少丹的《威廉·戈尔丁和〈蝇王〉》,陶家俊的《论〈蝇王〉的叙述结构和主题意义》,李玉花的《泯灭的童心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等等。在《中国的〈蝇王〉研究:回顾与前瞻》中,王卫新对1984年—2001年近20年间的国内《蝇王》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性评述,他抛开时间顺序的限制,将研究置于人性恶主题、叙事结构、神话原型解读、女性主义解读和滑稽模仿五大框架下,分门别类进行综述⑦。这篇文章对于总结2001年以前中国的《蝇王》研究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思路独特,并且提出了开发其他批评方法的建议,为后期的学者指出了新的方向。
2.2 2000年—2015年中国对《蝇王》的接受
进入21世纪,国人对《蝇王》的研究热情继续高涨,共发表文章551篇⑧,大大超过2000年前的总和。文章内容在继承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出现了语言学理论的解读、生态批评分析等视角,还有几篇文章讨论了改编的电影,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2.2.12000年—2015年中国对以往《蝇王》研究的继承
纵观近14年的研究成果,发现大部分文章的焦点还是放在分析该小说体现的人性善恶冲突、女性缺席和神话原型理论等角度。
张和龙指出,从新时期之初一直到上世纪末,人们对《蝇王》的主题阐释与接受构成了一个突不破的人性恶的神话⑨。对于《蝇王》体现的人性善恶冲突,有些观点带有绝对色彩。吕曼曼在《人性的独白:〈蝇王〉与〈黑暗的心〉之比较》中提到,小说讲述了人类在伊甸园是的环境中的堕落故事,“是‘原罪’思想的现代演绎,作家以此来诠释人性本恶的思想”⑩。范春霞说:“人类只有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罪恶根源有透彻认识,才能更好地压制住嗜血、作恶的欲望,从而达到更高的完善”⑪。此类的研究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早在1984年,《读书》上的一篇文章就提到:戈尔丁本人也对一些研究者表示过不满,并说让那些书评家们去作善恶象征的探索与分析吧⑫。这说明戈尔丁还是承认文明的价值和作用,一定程度上相信善和理性的存在,对此怀有复杂情感,拉尔夫和猪崽子代表善和理性,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对《蝇王》的女性缺席解读则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这夸大了男性的权威,是对女性存在的否定。比如,陈枫艳认为,在《蝇王》中,想通过文化的创造物确定和增强男性的文化主导性,幻想一个女性完全“缺场”的世界,压抑和禁锢女性。“戈尔丁这种彻底否定女性的存在正是一种焦虑的宣泄。戈尔丁其他作品也无一例外地带有拒绝压抑女性的特点,如《品切·马丁》和《可见的黑暗》”⑬。另一派认为这从反面凸显了女性在场的重要性。“戈尔丁的著述中也没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因此,将《蝇王》视为男性经典对女性主义的挑战,将其中的女性缺席现象解释为男性反叛的观点似乎有些牵强”⑭。王卫新的观点更加深入,认为“虽然《蝇王》以女性缺席为背景构建文本,但其整体结构却呈现女性写作的特征,是一部旨在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现代文本”⑮。由此看来,对于女性缺席的研究最好还是放在小说创作背景下进行分析。
神话原型分析方面,《狄奥尼索斯的报复——〈蝇王〉之神话原型分析与重释》是比较经典的文献。作者胡蕾认为:“《蝇王》就是狄奥尼索斯神话精髓之再版。”⑯把杰克看作狄奥尼索斯的变形,罗杰为阿高厄的变形,西蒙为阿克忒斯的变形,拉尔夫和猪仔是彭透斯的不同程度的双重置换,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蝇王》是狄奥尼索斯神话精髓之再版,抵抗狄奥尼索斯就是抵抗人的本性,扭曲本性的后果是不可抵挡的灾难。
此外,不少研究者将《麦田里的守望者》、《罗生门》、《鲁滨孙漂流记》、《珊瑚岛》等与《蝇王》比较,分析不同国别著作的创作背景、写作手法、人物形象、人性本恶、群体心理等。
2.2.2 2000年—2015年中国《蝇王》研究的新视角
2000年以来,除了上述三个传统的研究方向外,国人对《蝇王》的解读日益显现出多元化倾向。最突出的是,文学文本与语言学相结合,即从符号学、隐喻、语篇衔接、人际功能等角度出发,研究小说的文体和功能特征。其次,不乏文章从生态批评展开研究,并且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相结合。此外,还有影视角度、滑稽模仿等。近15年的研究体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格局。
语言学角度。王凤在《隐喻的多重性和深远意义:对〈蝇王〉的符号学解读》中运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理论及二者之间的隐喻联系,将《蝇王》的语言符号分成三类:人物、故事情节和题目,分析它们的所指意义⑰。无独有偶,刘岩从小说各章的标题入手,分析小说隐喻结构的核心意象——海螺、眼镜和“野兽”⑱。这种分析和象征主义的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妙。尚今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从词汇重复、词汇关联和词汇搭配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说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片段,得出了戈尔丁运用词汇衔接和排比结构较多,增强了《蝇王》的连贯性,同时也让小说处处有伏笔,词汇衔接不仅能够实现语篇的连贯,而且是理解和鉴赏语篇的重要手段⑲。徐玉华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蝇王》的人际意义⑳,以前景化理论、相关性准则理论、人际功能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功能在文学文本的体现。刘贞同样进行了文体学解读,只不过她利用利奇的理论㉑,从视角变换、句尾焦点和篇章线性出发探讨《蝇王》主题的深化,是又一个新颖的角度。李慧在与《珊瑚岛》对比的基础上,从宏观对比和微观文本对话两个角度指出《蝇王》是如何体现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都得到了运用,促进了虚构人物间的人际交流,体现出了他们的言外之意、性格和人物关系㉒。
生态批评角度。王育烽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关系为切入点,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指出戈尔丁在小说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或恶化,而是通过对荒岛美景、孩子回归自然和荒岛残忍暴行的刻画,用反讽手法表达了其向往回归大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㉓。王晓梅的解读更加全面,认为《蝇王》以核战争这个生态灾难为背景,将海岛作为人类性价值中断的象征和生态危机的承重者,以蝇王为生态灾难的象征与隐喻,生动地展示了孩子们的海岛斗争史,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与毁灭的生命宿命,以及自我救赎与无法救赎的命运逻辑㉔。小说结尾的军舰给人深刻印象,因为军舰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预防、终止战争,从而再开生态文明的建造,孩子们被军官和军舰救走了,谁来拯救军官和军舰呢?赵阳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相结合,认为《蝇王》呈现了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化语境下男性对女性及自然的侵犯和摧残。质疑了西方的“人类中心”思想,强调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㉕。罗燕通过分析光线、意象和色彩的使用,指出《蝇王》中的异质空间具有乌托邦和恶托邦双重特性㉖,通过从理想乌托邦空间到丑陋恶托邦空间的转换,戈尔丁以直观形象的空间艺术形式传达了人类生态救赎梦想的破灭,发出了严肃的生态预警:如果不对人性中的“恶”加以控制,人类就会毁灭生态,走向灭亡。
影视分析角度。1963年英国著名导演彼得·布鲁克将《蝇王)(汉译为《童年无悔》)搬上了银幕。美国米高梅公司于1990年运用现代影像手段对该作品再一次进行了诠释。王锐认为,相比之下,英国版的《蝇王》较美国版的《蝇王》更加贴近原著,《管窥戈尔丁式的艺术手法:解读电影〈蝇王〉》中,她从语言、反讽、象征、荒诞等典型的戈尔丁式的艺术手法的使用解读电影《蝇王》㉗,而没有继承前人的主题研究,是对电影文本的新认识。戈尔丁《蝇王》两个版本的电影改编在实现了影像化增熵功能之后,也凸显了不可忽视的减熵效果,对小说的艺术内涵造成了一定的损毁。王晓梅主张“电影改编中保持‘深度’意识和‘作者’个性,实现文学与电影的双赢”㉘。
关于《蝇王》,还有滑稽模仿、时间变奏和政治视角等的研究,这些角度非常新颖,分析十分有趣。王卫新从人性恶主题和历史进化论角度指出,戈尔丁“复制”的历史不是史学意义的历史,而是一部充满现代气息的原始社会史,里面充满了机智幽默㉙。人类发展的严肃主题加上不能聚光生火的近视镜等细节的描写,达到了滑稽的效果。2005年,王卫新再次发表文章,选取了时间变奏的角度,从未来——原始——现代的独特时间建构深刻地阐明了人性恶的无时间性㉚,又表现了他对历史进化论的怀疑。徐莉华打破单纯的文本分析角度,联系20世纪以来的国际风云,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种现实,从政治层面进行解读,认为小说中拉尔夫与杰克的权利斗争与20世纪风雨如晦的成人世界的战争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呼应㉛。最终提出如果民主与文明自身不加以巩固和完善,极权主义就仍可能再次浮出水面。
我国研究者在2000年—2015年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戈尔丁的《蝇王》做出了新的解读,而且角度逐步扩展,由人性恶、象征主义、女性主义等转换到滑稽模仿、时间变奏、政治理论、语言学理论、生态批评和影视分析等多种角度。笔者发现这些不同角度下还可以重新挖掘,比如,关于语言学知识,还可以以语用学、社会语言学、三大元语言功能的结合等切入点进行研究。本文在资料数据收集时仅限于CNKI数据库,未能穷尽国内《蝇王》研究的所有资料,但大量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1世纪以来中国《蝇王》的研究状况和研究趋势,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注释:
①威廉·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43.
②张中载.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86.
③参见http://www.baike.com/wiki/.威廉·戈尔丁.2015-10-10.
④关于《蝇王》研究的论文数据,是根据CNKI数据库统计得出的,起止时间为1981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
⑤陈焜.人性恶的忧虑:谈谈威廉·戈尔丁的《蝇之王》.《读书》,1981(5):109.
⑥同上,第110页。
⑦王卫新.中国的《蝇王》研究:回顾与前瞻.外语研究,2003(4):51-54.
⑧根据CNKI数据库统计得出,起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
⑨张和龙.人性恶神话的建构:《蝇王》在新时期中国的主题研究与接受.中国比较文学,2002(3):53.
⑩吕曼曼,王胜利.人性的独白:《蝇王》与《黑暗的心》之比较.安徽月报,2008(2):192.
⑪范春霞,范春芳.认识你自己:《珊瑚岛》、《蝇王》中人性描述的差异及现实意义.安徽文学,2012(9):42.
⑫董鼎山.一九八三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风波.读书,1984 (1):67.
⑬陈枫艳.论《蝇王》中女性的缺场.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64.
⑭赵婉清.关于《蝇王》中女性缺席现象的诠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3.
⑮王卫新.《蝇王》的女性主义解读.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2.
⑯胡蕾.狄奥尼索斯的报复——《蝇王》之神话原型分析与重释.山东外语教学,2000(2):53.
⑰王凤.隐喻的多重性和深远意义:对《蝇王》的符号学解读.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9):151-153,164.
⑱刘岩.一个现代性的寓言——对戈尔丁《蝇王》的重新阐释.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⑲尚今.语篇中词汇衔接模式研究——以小说《蝇王》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2):97-100.
⑳徐玉华.《蝇王》人际意义的功能文体学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㉑刘贞.威廉·戈尔丁小说《蝇王》的文体学解读.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7):39-42.
㉒李慧.《蝇王》人际修辞关系中合作原则违反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㉓王育烽.人与自然——试从生态批评角度管窥《蝇王》.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1):109-112.
㉔王晓梅,李晓灵.生存与毁灭之间:试论《蝇王》的生态寓意.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35卷(3):77-81.
㉕赵阳,蔡卫华.从《蝇王》中解读戈尔丁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语文学刊,2011(6):113-114.
㉖罗燕.《蝇王》中的异质空间探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8):161-162.
㉗王锐.管窥戈尔丁式的艺术手法:解读电影《蝇王》.电影文学,2009(22).
㉘王晓梅,李晓灵.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熵变与反思.电影文学,2013(20):61-62.
㉙王卫新.原始社会历史的滑稽模仿:评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2卷(1):34-37.
㉚王卫新.论《蝇王》的时间变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39.
㉛徐莉华,邵鸾飞.《蝇王》:“政治裤子”里的神话.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0年秋季号):18-25.
参考文献:
[1]陈枫艳.论《蝇王》中女性的缺场.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64.
[2]陈焜.人性恶的忧虑:谈谈威廉·戈尔丁的《蝇之王》.读书,1981(5):109.
[3]董鼎山.一九八三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风波.读书,1984 (1):67.
[4]范春霞,范春芳.认识你自己:《珊瑚岛》、《蝇王》中人性描述的差异及现实意义.安徽文学,2012(9):42.
[5]胡蕾.狄奥尼索斯的报复——《蝇王》之神话原型分析与重释.山东外语教学,2000(2):53.
[6]李慧.《蝇王》人际修辞关系中合作原则违反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李玉花.泯灭的童心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外国文学研究,1999(1).
[8]刘岩.一个现代性的寓言——对戈尔丁《蝇王》的重新阐释.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刘贞.威廉·戈尔丁小说《蝇王》的文体学解读.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7):39-42.
[10]罗少丹.威廉·戈尔丁和《蝇王》.外国文学研究,1984.
[11]罗燕.《蝇王》中的异质空间探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8):161-162.
[12]吕曼曼,王胜利.人性的独白:《蝇王》与《黑暗的心》之比较.安徽月报,2008(2):192.
[13]尚今.语篇中词汇衔接模式研究——以小说《蝇王》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2):97-100.
[14]陶家俊.论《蝇王》的叙述结构和主题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
[15]王凤.隐喻的多重性和深远意义:对《蝇王》的符号学解读.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9):151-153,164.
[16]王锐.管窥戈尔丁式的艺术手法:解读电影《蝇王》.电影文学,2009(22).
[17]王卫新.论《蝇王》的时间变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39.
[18]王卫新.《蝇王》的女性主义解读.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2.
[19]王卫新.原始社会历史的滑稽模仿:评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2卷(1):34-37.
[20]王卫新.中国的《蝇王》研究:回顾与前瞻.外语研究,2003(4):51-54.
[21]王晓梅,李晓灵.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熵变与反思.电影文学,2013(20):61-62.
[22]王晓梅,李晓灵.生存与毁灭之间:试论《蝇王》的生态寓意.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35卷(3):77-81.
[23]王育烽.人与自然——试从生态批评角度管窥《蝇王》.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1):109-112.
[24]威廉·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5]徐莉华,邵鸾飞.《蝇王》:“政治裤子”里的神话.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0年秋季号),:18-25.
[26]徐玉华.《蝇王》人际意义的功能文体学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7]张和龙.人性恶神话的建构:《蝇王》在新时期中国的主题研究与接受.《中国比较文学》,2002(3):53.
[28]张中载.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29]赵婉清.关于《蝇王》中女性缺席现象的诠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3.
[30]赵阳,蔡卫华.从《蝇王》中解读戈尔丁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语文学刊,2011(6):113-114.
[31]http://www.baike.com/wiki/.威廉·戈尔丁,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