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霞,王新玲
妊娠及孕期对凝血参数的影响
徐健霞1,王新玲2
妊娠;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对我院2013-06至2014-06共171例不同孕期孕妇及60例非妊娠妇女(各项体检指标正常)的PT、APTT、TT 、FIB四项参数进行了联合检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1.1 一般资料 做产前常规检查的妊娠妇女171例,妊娠组为年龄26~35岁。心、肝、肾功能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孕妇分别在早、中、晚(孕早期,12~14周;孕中期,24~26周;孕晚期,36~40周)三个不同孕期阶段来我院做产前常规检查(同时排除妊娠期患有高血压病的孕妇),并采集静脉血液进行检测。非妊娠组:从我院体检中心健康查体人员中选取体检健康女性60名,年龄20~39岁,体格检查心、肝、肾功能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无家族史等。
1.2 标本采集及检测 (1)标本采集:空腹状态采集静脉血2 ml于专用真空血凝管(0.109 mmol/L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随即颠倒混匀,抗凝后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出血浆。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分别测定PT、APTT、TT及FIB四项凝血参数。所有标本均要求在采血后2 h内测定完毕。 (2)检测: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及原装配套试剂,测定方法采用凝固法。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3.0计算机统计软件,不同孕期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孕早期FIB水平明显增高;孕中、晚期PT和APT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孕早、中、晚三期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FIB检测结果明显高于非妊娠组,孕中、晚期PT和APTT检测结果均显著低于非妊娠组,见表1。
表1 不同孕期与非妊娠组妇女凝血参数比较 ±s)
注:与非妊娠组比较,①P<0.01,②P<0.05
随着孕期增加,体内会出现凝血和纤溶系统等一些生理、病理性变化,并由此导致孕期,特别是中、晚期或在分娩前后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1],此类疾病在我国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2]。凝血四项指标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P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Ⅱ、V、Ⅶ、X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能反映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Ⅻ 水平,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TT作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反映纤维蛋白的质和量,其测定主要反映血液中是否含有肝素类抗凝物质。FIB是人体内含量最高和分子量最大的凝血因子,是凝血活酶的重要影响因素[3]。本研究结果显示,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比较,孕早期纤维蛋白原(FIB)明显增高,孕中、晚期PT和APTT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孕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妊娠期间,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Ⅶ、Ⅷ、Ⅸ、Ⅻ及激肽释放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凝血因子的增高,使得应用于检测内、外凝血途径和凝血共同途径的PT、APTT 和TT结果均明显缩短。同时孕妇体内的FIB的合成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多,纤溶酶原含量增加,但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下降而其抑制物水平升高,加之胎盘绒毛合成体细胞分泌的胎盘蛋白5的水平增高而抑制了纤溶酶的活性,使其体内纤溶活力相对减弱[4]。
妊娠3个月左右,孕妇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各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大于消耗 ,代表内外两种凝血途径的PT、APTT时间,随着孕月的增加而缩短[5],PT、APTT时间缩短,表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FIB则随孕月的增加而增加,FIB含量增高,提示机体有血栓形成的倾向,且这种现象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加剧,特别是中、晚期孕妇体内的凝血、抗凝血成分及纤维蛋白溶解性出现明显改变后有可能发生某些出血及血栓性疾病,易于导致DIC的发生,这也是产后发生意外死亡的主要诱发原因[6]。当PT缩短或延长3 s以上呈动态变化,血浆纤维蛋白原<1.5 g/L呈进行性下降或>4 g/L,血小板<100×109/L,3P试验阳性或D-二聚体阳性时,应诊断为DIC。适度的血液凝固增强是一种保护性生理现象,它对于胎盘剥离面血栓的形成非常有利,可以有效减少产后出血,但血液凝固的过度增强,极易引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血栓、胎盘早剥、早产、死胎等多种并发症[7]。因此,在产前及产中凝血参数检测时发现PT缩短或延长3 s以上呈动态变化,血浆纤维蛋白原<1.5 g/L呈进行性下降或>4 g/L时,检验科应及时与妇产科医生联系沟通,建议联合血小板、3P试验和D-二聚体等相关指标检测。采取合理应用肝素、补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成分输血及新鲜冰冻血浆等有效治疗措施。综上所述,在妊娠期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可防止异常出血和DIC的发生,对保证孕妇和胎儿或新生儿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严 勇.375例妊娠晚期孕妇凝四项测定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1):858.
[2] 乐 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225.
[3] 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6-91.
[4] 王 涵.临产孕妇产前及产后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8(17):233-235.
[5] 李家增.血栓与出血的诊断及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384-389.
[6] 徐丽晓.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变化的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1):37.
[7] 刘顺军,徐 燕.不同妊娠期孕妇血凝四项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4(31):237-238.
(2015-04-11收稿 2015-06-10修回)
(责任编辑 梁秋野)
徐健霞,本科学历,主管技师,E-mail:kjys977@126.com
100700,北京军区总医院:1.检验科,2.信息科
R4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