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文教学中的“背景”启发

2015-03-23 02:52韦明芝
教育界·中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模式化启发作文教学

韦明芝

【摘 要】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其中最突出的是模式化教学。要想打破这种局面,使作文教学不流于形式,从而取得实际效果,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背景”启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背景”来习作,使更多的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关键词】作文教学    模式化    “背景”启发

当前,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波及整个教育领域。这是总结经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就中国目前的教育形势而言,对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教育成果的反思,是呼吁改革的最根本原因。中学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更应该值得我们反思。语文不仅是各科之母,而且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而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又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是否成功。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其中最突出的是模式化教学。要想打破这种局面,使作文教学不流于形式,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背景”启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背景”来习作,使更多的学生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

一、关于“背景”

本文所讨论的“背景”,是指产生优秀文学作品的条件,包括人的条件和环境条件。人的条件指作家,没有作家,就无所谓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先秦时代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集体创作,有的虽是个人创作,但由于时代久远,也难以考定作者,如《诗经》。此时,人的因素对创作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屈原之后,个人创作明显增加,人的因素逐步引起文论家们的重视。到了魏代曹丕的《典论·论文》,对文章作者的论述开始深入,西晋陆机的《文赋》一出,标志着对作家创作构思的专门讨论的开始。环境条件不仅包括自然条件,而且包括社会条件。像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不仅描述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且刻画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在中国文论史上,对“背景”的重视首推战国时的孟子。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著名观点,对中国的文艺理论界影响深远。然而,由于后人对这个观点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常常产生误解。要准确理解孟子的理论,必须结合句子的“背景”。先秦的礼乐文化,主要是通过《诗经》得以传承的,所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儿子伯鱼时说的话,认为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可见,《诗经》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然而,问题也就在这里:人们在生活中赋引《诗经》时,往往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忽略了《诗经》的“背景”,使《诗经》失去原本的意思。

针对这一现象,孟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之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话,主要围绕交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所引句子是总结性的话。孟子讲的是要与人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其品性。读古人的作品,是想和古人交朋友,所以要追溯历史,了解其为人,讨论其所处的时代,以便了解其品性。

孟子又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引文的上下文还有很长的论述,中心主题是要求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如果把以上两段引文结合起来理解,那么,孟子要表达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他无非要告诉我们,作品的本意是关键,而要透彻理解作品的本意,必须了解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品性又与一定的环境有关,因此,“背景”对正确理解文学作品关系重大。人们之所以对《诗经》有各种不同的理解,甚至大肆附会政治,就是因为在脱离“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

然而,要把“背景”意识贯穿到具体作文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当前的作文教学在“背景”启发上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背景”只是一种摆设或敷衍,把大量注意力放在对作品本身的解读上。

二、读文教学与“背景”启发

读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是践行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们把大量精力放在朗读背诵、炼字造句、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段落安排、中心思想等的训练上。这种模式化教学的结果是,好作品还是好作品,而且越好的作品,离学生的自身实际越远。在这里,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没有让学生领悟到“背景”的重要。

因此,在读文教学活动中,要启发学生去领悟,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如此好的作品,为什么?一句话,“背景”启发重在剖析好作品的由来。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在读文教学活动中,“背景”分析要细化。在现行的读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习惯性地对文章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对文本进行分析。上文已经谈到,这种做法弊病很大,只是把“背景”当作一种摆设或敷衍。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文本分析就脱离了具体的环境。例如,我们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文本本身:题目如何起得好,开头如何的简洁引人,结尾又如何的照应开头,结构上的四次流泪、四次背影又是如何的安排巧妙等等。这些分析当然很重要,但是应该在具体的“背景”下做分析。如果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感召力,就应该在“背景”的细化上做文章。例如,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的生存状态如何,他过去的人生经历怎样,他父亲的人生经历怎样,在家里,父子关系如何,父亲回家奔丧时家庭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等等,这些都是促使作者创作此文的催化剂,至于他的创作天赋,那是另当别论了。经过如此细致地分析,学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就会更加深刻。如果我们不能如此细致地分析文章的“背景”,那么,同样是朱自清先生,对他的《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的反差又难以把握。

在读文教学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对文章“背景”做细化分析,而且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循环交错的加以提示强调。关于这一点,我们过去的读文教学,也许很少注意到。有的时候,尽管我们在分析文本之前,确实花了一些时间对文章“背景”做了分析,但在分析文本的时候,又往往没能结合“背景”,以致“背景”与文本分离,从而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是建立在具体的环境基础上的。所以,在对文章“背景”做细致分析之后,还要在文本分析中不断地循环强调,交错启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分析鲁迅把藤野的画像挂在书房墙壁这一细节时,很有必要启发学生回到当初鲁迅出国求医时的具体情形,以感受鲁迅弃医从文时的复杂矛盾心理和他对藤野的感激之情。否则,学生很难感受到鲁迅这一行为的伟大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式化启发作文教学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