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近代日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

2015-03-23 16:20莹,周
关键词:实学实用主义日本

吴 莹,周 嘉

(1.吉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家政学系,吉林 长春130118;2.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118)

日本江户实学理论与近代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日本近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日本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日本近代的迅速崛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排斥道德追求、重视现实功利的教育特点也使日本的发展缺乏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动力。现将日本近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一、近代日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多源复合性

在“大化改新”时期,日本曾对中国隋、唐文化大规模吸收,推动日本由奴隶社会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又大规模吸收欧美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推动日本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日本自古以来就具有惯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传统,日本文化发展体现为多种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点。美国学者马克斯·拉纳称日本文化为“合金文化”[1]。日本教育学者永井道雄也认为:日本固有的传统文化加上吸收来的中国文化、佛教文化、西洋文化,形成了混合文化[2]。日本的融合文化特性决定了日本近代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多源复合性。

(一)江户时代实学的思想融合

日本近代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日本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来完成其近代化使命的。这个观点并无原则上的问题,但却容易使我们忽视日本近代化的另一支力量,即日本自身为实现近代化所做的有意与无意的准备。这种自我准备正是胎动于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中,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即为萌芽于17世纪的日本实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实学影响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对教育的影响更为直接。

日本自身对近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比较大的首推江户时代的古学派。古学派的共同特点就是:其一,从对当时日本官方意识形态的朱子学的批判、扬弃与超越入手,发现了朱子学隐含的致命弱点,即“雅尚玄远的非务实主义倾向”[3]。他们通过对先秦儒学的重新解读,以“人情”来摧毁自12世纪以来程朱学派所建立的以“天理”为核心的形而上学体系,从而建构以“实学”为特色的日本儒学;其二,强调所谓“实学”应具有政治实效性。认为治学应为现实政治目标服务,而不应只是远离政治,空谈义理。虽然古学派的各代表人物对于实学的理解多有出入,但他们确立的基本思想方法却为日本近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江户实学排斥传统儒学中形而上学的道德追求,导致近代日本在吸收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过程中,同样忽视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认为欧美近代国力强盛的关键因素在于经济的工业化与科技的高端化。由此在学习方向上,以技术教育为主导,排斥了欧美教育思想中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价值理念,轻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存在的独立价值。在教育思想与实践领域均选择同日本本土的忠君爱国道德观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使日本近代的国民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具有理论创新与深刻反思能力的独立之国民,而是培养盲目顺从的臣民与流水线上的技术工具。

江户实学对于政治事功与日常民生的强调,使日本近代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明显地体现出教育应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倾向。虽然教育自身特点已经包含了为政治与经济服务的功能性,但日本却过度强调了这一特性。日本近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另一个理论源头是江户末期传入日本的洋学,日本学者源了圆直接将洋学称作为幕末实学,而幕末洋学在内容上体现为注重实证性的自然科学,在原则上体现为现实服务的实用价值,这两者的结合进一步推动日本近代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向重视西方技术教育,而轻视西方道德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明治维新后西方人文精神的理论融合

明治维新前后,西方人文精神在日本的传播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主要方向:英国功利主义哲学、法国启蒙思想与德国国家主义思潮,其中英国功利主义哲学是三者的主流,传入日本最早、影响最为广泛,其实用主义的立场同日本传统的实学思想相结合,成为日本近代筛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传入的西方人文精神也是日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在西方人文精神的传播过程中,总体上经历了由英美功利主义向德国国家主义的转变,这直接影响了日本近代教育思想从学习英美逐步转向学习德国。但在深入分析日本确立国家主义教育理念的过程后,会发现日本之所以选择国家主义教育理念深受前期功利主义思想传播与江户以来实学精神的影响。日本在选择国家主义教育理念时,其指导原则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倡导者斯宾塞也起到的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近代确立的教育模式是以国家主义为教育目的、以实用主义为教育指导原则的结合模式。

(三)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近代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日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传播经历了斯宾塞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两个阶段,两者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相似。一方面,他们主张教育应面对现世生活、应以改变现实生活的技术教育为主导直接被日本所借鉴;另一方面,教育思想中隐含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主义的价值观却被日本所抛弃。日本近代的教育思想家更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富国强兵的国家目标,由此他们对于需要漫长的过程才会体现其现实作用的西方道德观予以排斥。而日本传统的皇国主义道德观可以迅速实现凝聚日本民族的作用,而且重视武育有利于日本在面临西方殖民威胁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民族独立。所以他们将两者视为与近代技术教育同样现实有效的教育理念予以重视并大规模实践。期间,不乏如福泽渝吉这样的经历痛苦挣扎的思想家,但伴随着日本军事胜利所带来巨大政治、经济利益,他们思维也多模糊起来,转变为对两者的积极提倡。

另外,日本近代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土壤。外在的殖民危机致使日本将明治维新的首要目标确立为迅速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日本的政治、经济与文教也以这一目标为核心展开,这一背景也迫使日本要选择较为有效与快捷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

分析可见,日本近代的教育思想以江户以来的实学、幕末洋学、近代欧美功利主义与国家主义思潮为思想背景,直接借鉴近代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受近代日本历史环境的影响综合而成,体现了鲜明的多源复合性。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并不是将上述思想简单地叠加,而是采取了筛选融合的方式,我们可以称其为一种化合思想。在筛选与融合的过程中,日本强化了实用教育思想功利、实用的一面,这使日本快速实现了国家的崛起,但由于弱化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价值追求,也使日本近代教育最终沦为日本宣传皇国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工具。

二、近代日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日本在综合多种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日本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但是这一思想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内在的矛盾,也成为日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另一特点。

(一)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脱节的矛盾

近代日本在借鉴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剥离,接受了其强调教育实效性的一面,而把道德教育同日本传统皇国教育观相结合。欧美教育思想作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其近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知识教育领域,反对任何未经实验证明的信仰式独断,因此强调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应当面向现实生活、改善现实生活;

其二,在道德教育领域,反对用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带有明显宗教意味的道德说教,提倡人性解放,反对整齐划一的道德一统与道德权威,追求个性解放与人格平等,形成了以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

这两个方面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宗教式的道德无法接受科学精神的审视,科学的发展也要求摆脱任何绝对化、信仰化的真理,敢于怀疑一切、深刻反思。抛弃两者任何其一,其近代性都难以确立。但是,日本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为了迅速实现其富国强兵的目标,日本将建立高效统一的政权摆在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将与这一目标相矛盾的自由主义道德价值观抛弃。这体现了日本近代教育的内在矛盾性,即在知识教育领域的近代化与在道德教育领域保守化的矛盾,影响了日本近代知识教育近代性意义的发挥,使其逐步沦为维护保守体制的工具。

(二)教育近期效果与长远目标难以统一的矛盾

虽然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本身也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与反思能力的国民。日本近代教育思想家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也是他们在明治维新初期,大力提倡教育为个人的原因之一。而面临日益严重的殖民危机,日本无法通过相对漫长的时间去调和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虽然从长远利益的角度看,提倡个性解放有利于形成具有创造力与反思能力的国民性格,但是培养思想上具有高度顺从性又掌握近代技术知识的臣民则更为现实有效。日本教育的这一功利化、实用化的选择使日本教育没有真正培养出可以反思和修正日本未来之路的人才,当日本日渐右倾化并逐步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时,也难以形成有效制约的社会大环境。

由此可见,日本近代本土化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过程,虽然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却导致了其内在难以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也使日本近代的教育既维新又复古,最终在日本近代的教育实践中复古的一面逐渐占据上风,大大弱化的日本近代教育的维新意义。

三、近代日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日本近代教育模式的选择经历了由法国模式(学制时期)到美国模式(教育令时期)再到德国模式(学校令时期)的转变,体现了日本在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过程中的变化性,即日本政府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以寻找适应日本国情的先进教育模式。但在变动不居的教育模式转换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上是近代日本教育中的稳定因素。

(一)崇实致用的实学教育

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中就已经具备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由于受洋学思想的影响,不论是幕府直辖校还是藩校、私塾均出现了以教授自然科学为特点的实学教育。明治维新初期,在《学制》颁布后,其中明确规定了教育的内容应以崇实致用为基本原则,将“治生、兴产、昌业”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学校令》颁布后,虽然教育目的由为个人转向为国家,但不论在教育指导原则还是教育的内容,仍体现了鲜明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作为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日本近代实业教育面临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在日本国内外政治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日本将短期利益放在了首位。技术移植的成效远远快于理论创新的速度,会加速日本富国强兵的进程,正是在这种实用主义的指导原则下,教育只能暂时充当国家经济崛起的工具,而其培养民族反思与创新能力的长远追求也只能退而求其次。

(二)忠君爱国的道德教育

日本近代忠君爱国的德育观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初为增强国家凝聚力选择了以天皇为象征的皇国体制,到不断将天皇神化,后通过教育实践将这一观念灌输给日本国民,以培养国民对日本政府的盲从,便于日本政府实现其政治目标。

国家主义教育目的选择本身就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直接体现为增强日本的民族凝聚力,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而服务。《教育令》的颁布只是改变教育的目的,而《学制》时期强调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原则一直保存下来。虽然在此后的教育内容中,大量增加了忠君爱国的道德教育,但是皇国教育观是日本近代面临西方殖民威胁的情况下,以天皇为象征来强化日本的中央集权,并希望通过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高效、快速地实现国家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政策,其本身同样烙有日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印记。

由此,我们可以基本得出结论,在日本近代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稳定、延续的因素,即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这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日本近代教育的得失。

四、个人实用主义向国家实用主义的转变

相对于日本近代多变的教育政策而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日本近代教育中相对稳定的一面。就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本身而言,它又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发展的基本路径由个人实用主义向国家实用主义的转变。

(一)初期个人实用主义的倾向

1869年,时任兵库县知事的伊藤博文向明治政府提交自己的改革方案《国是纲目》,其中相关教育的第五条中提出:“今乃我皇国一洗继受数百年之旧弊、新开天耳目之千载难逢之机会。此时,如不速使人人广受世界有用之学业,则终将使人们陷入无耳目之末俗。故此次新设大学校,改变旧有之学风。应将大学校设于东西两京,府藩县至郡村设小学校,奉各大学之规则,无论都市僻壤,人人掌握开智明心之知识”[4]。

日本借鉴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初期,基本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原则。在理论研究方面,福泽渝吉是其代表,在福泽渝吉对“一身独立”与“一国独立”两者的关系探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福泽渝吉将“个人独立”作为实现“国家独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可见其思想中带有明显的调和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在教育实践方面,深受福泽渝吉实学教育思想影响的《学制》也鲜明地将教育与实现个人人生目标两者紧密结合,主张新的教育目的应是实现个体幸福与人生完善的途径,这体现了鲜明的个人实用主义倾向。

《学制》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并切实推行的教育立法。而同年明治政府为颁布实施《学制》而公布了第214 号太政官布告,明确宣布了新政府的教育方针与理念。

在布告中,对教育目的规定中体现了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将日本教育的目的确定为个人的幸福。这虽然符合了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教育个人本位的立场,但是由于同日本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相矛盾,不符合当时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在1879年通过的《教育令》中予以废除,这一变化过程恰恰符合了前文所论,日本近代在借鉴西方功利主义思想过程中,只选择了其功利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价值观,而放弃了其自由主义的政治观。第二,改变了传统儒学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主义的人生理想,取而代之的是“治生、兴产、昌业”的功利主义追求。也就是说,改变了日本传统教育以内心的道德完善为侧重点,转而强调通过接受教育实现经济上的富足与充盈。这明显受到了江户时代实学精神的影响,即以“人情”观解构传统儒学道德追求。而个人治产兴业、经济富足的最终目标是国家的富强,

(二)为国家服务的目的转变

随着教育理念导致的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促使日本教育目的向为国家服务转变。在理论研究方面,森有礼是其代表,他强调在强国林立、殖民主义盛行的近代世界,通过教育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并在自己出任文部卿后,践行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在教育实践方面,《教育敕语》的颁布是国家实用主义的开始,确立了以天皇为国家象征,以忠于天皇为基本途径的国家主义教育观。

更为重要的是,当日本取得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的胜利后,逐步向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迈进,被西方殖民的危险日渐降低。战争为日本带来的巨大利益,使日本进一步对明治时代确立的国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笃信不疑,没有在国际压力相对缓和的有利条件下改进教育方针,却在国家实用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由最初强化国权以防范西方的殖民入侵转向积极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以谋取更大的国家利益,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日本政府对于这一行为在道德上的非正义性几乎集体失语,是否符合国家的实际利益成了判断是非天平上最为重要的筹码。这种排斥道德判断、重视功利价值的国家实用主义思想也鲜明地体现在教育领域中,将教育视为国家宣传侵略战争的工具,此时日本的国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已经完全极端化,成为了法西斯主义传播渠道。

五、对教育实践显性影响与隐性影响的结合

日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倡者多为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的要员,所以其思想在此后的教育实践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日本近代教育实践影响的方式不同,既有直接显性的影响,也存在间接隐性的影响。

(一)对教育实践的显性影响

显性影响鲜明体现为:在整个日本近代教育中,始终贯穿着对实用性技术知识的高度重视。因为,在现实的改善民众生活与提高国家实力方面,形而上的道德教育与理论科学具有长期性与间接性特点,而实用性的技术知识则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发挥作用。

日本被迫开国于江户末期,伴随着洋学的传播,以实学教育为主的教育活动在这一阶段已经有所发展,并成为明治维新时期重要的教育遗产。而这种技术教育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完成:其一,幕府与民间兴办以传授生产技术为主的学校;其二,通过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这直接体现了江户时代以来实学思想中重视实用的传统,也是对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重视科技教育的呼应,更是福泽渝吉与森有礼对于教育应传授实用性知识这一主张的直接实践。对于实用性技术知识的关注可以说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近代日本教育实践最为鲜明的表现。

在1880年颁布的改正《教育令》中,明确提出“尽管我国文明确有进步,然而这种科学知识与技能尚未渗透到普通人民中间,教育和劳动截然分开,农业和手工业等各种事业大部分因袭陈规陋习。今天我们欲充实未来的实力必须努力向国民子弟施以科学技术和与实业发展相结合、相适应的教育”[5]。在此后的不断修改的学校令中,也不断细化实业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措施。此外,为了强化教育为实业服务的目的,实业界也逐步开始参与到教育的决策过程中。例如:1913年日本成立教育调查会,其委员中包括帝国第一银行总裁涩泽荣一、三菱银行董事长丰川良平、东京商工会议所会长中野武营、三井银行常务董事早川千吉郎等实业界实力人物,这四名委员在教育调查会第三次全体大会上曾提出《学制改革建议案》[6]。实业界对教育决策的参与也助长了日本教育为实业经济服务的趋势。

(二)对教育实践的隐性影响

对教育实践的隐性影响,体现为日本近代忠君爱国德育观与军国主义教育观的确立。

忠君爱国的德育观是指在日本近代的教育实践中,通过教育不断对日本天皇加以神化,并向受教育者灌输忠君思想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以伊藤博文、森有礼、井上毅等为代表的皇国主义教育观的提倡者,都是日本近代明显受到西方民主科学思潮影响的政治家,他们一方面强调以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作为智育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又强调将既无历史依据又带有明显神学宗教色彩的皇国主义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体现了他们思想中明显的矛盾性,但是在表面的矛盾之下却又存在着思想的一贯性,即对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面对明治维新后日渐分化的各种社会力量,如何有效地加以统合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而以宣传忠君为手段,达到统合各种社会力量,来实现为国家政治目标服务的目的,是当时较为便利、有效的方式。这既可以减轻来自于保守派的压力,又符合维新派希望集中全国的力量快速实现富国强兵的要求。尤其对于日本民众而言,“忠孝一致”的家国观念更加符合日本的历史传统,而宣扬自由主义以期日本民众了解国家富强与个体幸福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更为漫长而复杂的努力。

而且,自由主义的宣传还可能导致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民众的理性主义精神真正被唤醒,某些日本政治家希望通过牺牲部分民众利益来维护国权的主张将可能落空。因此,以天皇为民族象征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以宣传忠君来实现爱国教育则更为现实高效。因为相比具有独立、自觉意识的国民,那些对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政府唯命是从的臣民则更为容易操控。

军国主义教育观是指在日本近代的普通教育中,大规模渗透有关职业军事技能的教学,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奠定军备基础的教育理念。这种在普通教育中大规模的渗透军事因素,在世界近代教育史中是较为罕见的。日本作为一个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明治初期面临严重的殖民危机,因此确立了富国强兵的改革目标,而发展军事力量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们并不否认在明治初期,日本普及军事教育存在防止殖民入侵的性质。但更为值得深思的是:在日本的教育实践中,普及军事教育逐渐同国家实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与皇国主义相结合,导致近代教育培养出的“军事人才”成为对以天皇为象征的国家绝对服从的侵略工具。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不问战争性质的正义与否,而将考量的天平倾向于是否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在教育实践中则突出表现为,将侵略战争与争霸战争美化为实现神国崛起的圣战,将在战争中盲从战死的将帅美化为国家英雄,并在教育中大力加以宣传。第二,强调国家利益与国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忽视国民个体利益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在教育中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轻视国民个体生命的价值,将国民为国家而战死视作人生的升华加以宣传,以为将国民投入毫无正义性的侵略战争做思想准备。

在忠君爱国的德育观与军国主义教育观的宣传过程中,其封建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色彩更为浓厚,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则以间接地、隐性的方式加以体现。即在教育的内容上是封建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但是在指导原则上则是鲜明的实用主义。

日本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几个方面的特点相互结合,构成了近代日本本土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其本质而言,日本近代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将教育进行工具化的理解,将教育视为实现日本近代国家目标的手段与工具,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独立价值的追求。不可否认教育本身具有为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目标服务的天然属性,但是,教育更肩负着塑造独立人格与民族反思能力的终极价值追求。由于日本自江户时代以来形成的实学思想就具有排斥道德追求、重视现实功利的特点,加之日本近代面临的国际环境与欧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最终促使日本在近代的教育实践中强化了教育的工具性。

[1] 盛邦和.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160-161.

[2] 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道德与国民意识——教育学全集[M].东京:小学馆,1976,15.:41-42.

[3] 韩东育.山鹿素行著作中的实用主义与民族主义关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4] 山住正己.日本近代思想大系6·教育的体系[M].东京:岩波书店,1996:11-12.

[5] 神田修,山住正己.史料日本教育[M].东京:学阳书房,1986:121.

[6] 平原春好.日本教育行政研究序说[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0:339.

猜你喜欢
实学实用主义日本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现实与虚拟
浅析福泽谕吉实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黄金时代》日本版
“北欧经典”
——充满艺术的实用主义者Eva Solo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新实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