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锡林郭勒盟生态建设保护发展之路

2015-03-23 15:16那日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工作站02600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全盟锡林郭勒盟饲草料

那日苏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工作站 026000

浅谈锡林郭勒盟生态建设保护发展之路

那日苏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工作站 026000

锡林郭勒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状况,逐步加大了以水利和林草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力度,全盟的生态治理正在由单项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由重点区域治理向全面治理转变。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成果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个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盟土地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草原面积为19.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为3个草原亚带和1个半隐域性沙地植被类型区,即东部草甸草原亚带、中部典型草原亚带、西部荒漠草原亚带和沙地,分别占草地面积的15.9%、34.5%、15.8%和33.6%。浑善达克沙地在锡盟境内,面积为5.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土地总面积的28.6%。

长期以来,锡林郭勒草原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一道重要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来自中亚和我国西部的沙尘侵害,对于维护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现在的生态系统严重受损,草原初级和次级生产力降低,草原生态屏障功能逐步减弱,不仅严重制约着全盟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已经直接影响到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

针对全盟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加大了以水利和林草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力度,整个生态治理正在由单项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由重点区域治理向全面治理转变。从过程上划分,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90年代初至中期,主要以人工半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这一期间,全盟累计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77.26万亩,打储草1.64亿公斤。在局部地区缓解了草畜矛盾,减轻了草场压力,客观上延缓了草场沙化和退化进程。但是这些人工草地以旱作为主,产量不稳、效益不高,个别地方由于缺水和缺少林网防护,甚至成为新的沙源地。

第二阶段从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重点开展了以水为中心的草原生态建设。从实际出发,确立了“种植一点,改良一块,合理保护利用一大片”的草原植被建设方针,全面加强草原建设。按照这一建设方针,以水利化家庭牧场为载体和建设重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3年共建设灌溉高产饲草料基地9.31万亩,草地改良541.45万亩,保护天然草场6000多万亩,小流域治理78万亩。农区新开发水浇地7.55万亩。建设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阶段从2000年初至2001年末,以朱镕基总理视察锡盟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紧急启动为契机,针对不同地带的生态环境特点,分区进行治理。全盟划分为3大治理区域,即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治理防护区和高平原退化沙化草原生态建设区。围绕以上3个区域,重点组织实施了治沙、防沙、防沙水利配套和舍饲休牧4大工程。治沙工程即沙源治理工程,重点在浑善达克沙地实施。主要措施是封、飞、造,退耕还林草,变活化沙区为固定和半固定沙区,变耕地为林地和草地。根据沙地南缘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在沙漠边缘营造构筑一条长450km、宽2km,乔、灌、草结合的生态保护体系,逐年加大防护带宽度,以阻止沙地南移。防沙工程即防止沙化退化工程,重点在高平原退化草原进行。主要措施是建设以水为中心、林网配套的高产饲草料基地和人工草地,大面积改良天然草场,通过围栏封育、实行休牧或划区轮牧,从根本上扭转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趋势。以水利配套工程配合治沙和防沙工程,在适当地区开发水源,建设高产饲草料基地,实现区域草地合理开发,以保护大区域生态环境。舍饲休牧工程全面进行封育、休牧,通过以水为中心的高产饲草料基地和旱作多年生牧草种植,实现草畜平衡,改变生产方式,变放牧为舍饲。沙源治理工程虽然仅实施2年,但成是效十分明显。2年共建设多年生人工草地100.8万亩,其中灌溉高产饲草料地14.74万亩;改良草地500万亩,围栏草场2787.6万亩,小流域治理59万亩,沙地综合治理合格面积达到300万亩;人工造林合格面积达31万亩,飞播造林合格面积达56万亩;农区新开发水浇地6.47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02万亩,其中3万亩列入全国试点范围。

第4个阶段从2001年7月开始,为全面实施围封转移战略阶段。全盟生态建设由区域性治理向系统性和综合性治理转变,这是全盟认识上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借助国家生态建设项目的支撑,于2002年全面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着力实现“一转双赢”的目标,即通过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改善草原生态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2006年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由“一转双赢”提升为“两转双赢”,把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作为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并重的战略任务,并且从草原牧区的实际出发,确定“四区、六带、十四基点”的建设布局。“四区”即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生态状况,将全盟草场划分为围封禁牧区、沙地治理区、休牧轮牧区和退耕还林区;“六带”即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浑善达克沙地北缘、省道101线、省际通道、国道207线、国道208线和集二铁路建设“四横两纵”六条绿色生态屏障;“十四基点”即对旗县市区所在地的城区周边全面实行围封禁牧,建设草灌乔相结合的城市生态防护体系。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仅有力促进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也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是生态效益成效明显。全盟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浑善达克沙地项目区植被恢复明显,沙地南缘长40km、宽1~10km的琐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沙地外扩之势得到基本控制。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的牲畜负荷明显减轻,项目区植被状况有所改善。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前几年急剧退化沙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项目区草原植被基本恢复。二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盟围栏草场总面积达1.4亿亩;人工种草年生产能力达到1.64亿公斤以上,过冬畜畜均19.4kg;全盟灌溉饲草料地达到59万亩,青贮玉米年生产能力稳定在18亿公斤以上,过冬畜畜均217.7kg;畜棚总面积达777.9万平方米,畜均0.94平方米;畜圈总面积达1750.9万平方米,畜均2.16m2;人畜饮水设施、牧业机械化程度都得到有效提高,为春季休牧、禁牧舍饲、牲畜改良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转变,畜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禁牧、休牧区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正在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牲畜良改化程度明显提高,早接羔、早出栏、多出栏、快周转的饲养管理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种植业由广种薄收向精种高产转变。牲畜头数下降,但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较大程度地缓解了草场压力,提高了畜牧业的综合效益。四是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随着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广大农牧民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高,已经把生态建设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猜你喜欢
全盟锡林郭勒盟饲草料
锡林郭勒盟重点民生指标对比分析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锡林郭勒盟潜在蒸散量和干燥指数的变化特征
饲草料产业体系构建的瓶颈与突破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8年锡林郭勒盟草地生产力大幅提升
清丰县奶牛饲草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观摩考察感受
锡林郭勒盟马铃薯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锡林郭勒盟牧区储水窖工程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