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源浩 谭凤芝(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 116000)王桂云毕丽鸿(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问题分析及管理方法探索
汪源浩 谭凤芝(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 116000)王桂云毕丽鸿(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本文针对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在选题、申报及执行方面的情况,分析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创新创业项目有效实施的改进措施。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效实施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目的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唯一直接面向大学生的项目。该计划着重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本文针对某高校近几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执行情况,对项目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创新创业项目有效实施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一般为1-2年级本科生,他们虽然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却仅具备初步的动手能力,且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大多无法提出研究课题,课题基本都由指导教师来定,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课题内容,很少再有变化。
年甚至高达30.6%,项目退出的原因有很多,如部分学生感觉学习任务比较重、在课余时间做创新实验很吃力、项目进展缓慢或者成果甚小,也有学生在项目申报时没有做好心理和时间上的准备,申报的时候热情满满,项目开展后却发现困难重重,很多项目甚至没进行到中期检查就申请退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对项目初期的选题、方案设计等参与程度有限,对项目的研究内容没有充分了解,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没有理性的估计。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项目研究内容,个人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中发现有部分项目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项目从申报、中期检查到结题的材料基本都是由指导老师执笔完成,实验过程也是由教师全程指导。还有部分项目的指导教师平时工作忙,教学和科研任务很重,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上无法保证时间和精力,影响项目指导作用的发挥,平时和学生联系不密切,老师甚至没有学生的联系方式,如何给予学生指导更不得而知。学生由于专业知识薄弱,实施项目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教师指导学生需要张弛有度,不能彻底放养,更不能越俎代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根据创新项目的不同阶段有序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申报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协助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在项目实施阶段,对学生进行具体科研方法和创新方法的教育和训练;论文撰写阶段,向学生介绍期刊论文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不仅得到创新锻炼,更能潜移默化的学习到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参与项目的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获得挑战自我的成就感,增强完成项目任务的毅力。为以后的学习乃至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1]。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完成的质量不仅仅依靠学生的兴趣和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还要在项目的管理上加大奖惩力度。在学生方面,学校可以将创新创业项目纳入本科教学环节中,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将其作为个性课程或一门选修课。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这样做对学生做创新项目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仍有退出的自由。如将创新项目作为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并根据项目实施中的表现出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及成果给出最终成绩,甚至将其纳为是否具有报送研究生资格的参考指标,会对学生有比较强的管束,学生也会愿意花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创新项目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科研和动手能力,对学生今后是否能从事科研工作也是一个锻炼和考验;同时也要给指导教师相应的激励措施,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可以在教师正常的工作量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指导创新项目实施的表现和成果给教师工作量乘上相应的系数。在经费支持上,一般都按照校级和国家级两个级别提供资助,可以对实施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行经费的连续支持,甚至优秀的校级项目第二年可以作为国家级项目来资助,对完成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大力支持不仅能改善项目的实验条件,还能大大增加指导教师和学生热情和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在创新创业项目申请的初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前期研究和学习,自己开动脑筋设计选题,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形式力求多样。指导老师需根据能够利用的实验室设备及项目资金等方面综合考虑选题的可行性,必要时可做部分改动,尽量将学生的想法和兴趣变成可以具体实施的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应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对于缺乏研究经验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设立一些入门型的研究项目,不定期的举办相关讲座或培训等方式,让学生对项目研究逐渐加深了解,切身感受科研的方法与魅力。基于学生兴趣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中间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将使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实施具有最大的可能性。
[1]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36-138.
[2]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2011,(3);81-87.
[3]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17);12-13.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JG14DB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