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成长
——《华女阿五》中黄玉雪的成长历程解读

2015-03-23 09:57张燕华
东岳论丛 2015年7期
关键词:黄玉文化冲突华裔

张燕华

(潍坊医学院 外语系,山东 潍坊 261053)



在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成长
——《华女阿五》中黄玉雪的成长历程解读

张燕华

(潍坊医学院 外语系,山东 潍坊 261053)

黄玉雪的自传体成长小说《华女阿五》,描述的主人公成长过程中面对中美两种文化所产生的困惑、彷徨、思考和顿悟,带有华裔美国文学中华人女性成长之共性,因而有其普遍意义。最终,黄玉雪克服种种文化冲突,实现了女性独立和自我价值。她的成功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有对美国文化的兼收并蓄。黄玉雪的成长见证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反映了两种文化逐步走向交汇与融合的发展趋势。透视她的成长之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美文化差异,为我国文化发展和创造注入活力。

《华女阿五》;黄玉雪;中美文化冲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引 言

所谓华裔美国文学,是指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所写的,以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反映华裔美国人在美生活经历、或有关美国生活的文学作品①。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翻译界开始译介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主要作家、作品介绍,分析美国多元文化中形成的美国华裔文学兼有中美文化的特征,对“文化身份”是华裔美国文学永恒的主题多有探讨。但有关中美文化差异对华裔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方面的探讨尚不多见。而出版于1950年并被认为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作品之一”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正是反映这一主题的代表性作品。作者黄玉雪(1922-2006,Jade Snow,Wong)被汤亭亭誉为“美国华裔文学之母”。她的这部典型的自传体成长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黄玉雪成长过程中面对中美两种文化所产生的困惑、彷徨、思考、顿悟。黄玉雪克服种种文化冲突,走出性别及种族歧视的双重阴影,以实际行动实现了女性独立和自我价值,她在中美文化冲突融合中的成长之路,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小说中描述的中国传统式家庭教育及美国学校教育中所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对她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黄玉雪1922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在家中排行第五,称为五姑娘或阿五,她的家庭教育主要源自父母。父亲黄恒于1903年到美国,受到了基督教平等与仁爱等价值观的影响,这使他能够摈弃中国传统一些落后习俗,如女人裹小脚、禁止女儿上学等陋习。他曾写信给当时尚在中国的妻子:“不要让我们的女儿裹脚……,在这里(美国旧金山),即使是女人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②。他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坚持每天早起教玉雪学中文,并鼓励她充分利用在美国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说,“如果女孩子得不到教育,将来儿子们怎么会有聪慧的母亲?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国何以能成为强国?”③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取决于每个家庭的和睦。而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一个家庭的和睦取决于知书达理的母亲。直至今天,他的这些看法仍不乏其先进性。

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黄玉雪父亲的影响又根深蒂固,这使得他的个性复杂化,充满了矛盾性。他笃信“父为子纲”, 以传统的威权方式教育子女。他强调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在父母心中,儿子要远比女儿重要。黄玉雪的弟弟天恕满月时,家中大摆筵席,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热闹非凡;而妹妹玉珍出生时,则不会有这样的满月仪式。哥哥天恩可以获得父母的大力资助去上大学;而玉雪要上大学时,父亲却认为她已经高于大多数中国女子的教育水平,无须接受太多教育。玉雪只能说服家人勉强同意她继续上学,但学费只能靠自己兼职打工或者挣取奖学金解决。当黄玉雪谈起自己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时,遭到了哥哥的嘲笑,说她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做不了这种事。

兼职打工时,黄玉雪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美国家庭,她观察到: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关系亲密平等,彼此间经常表达爱意。孩子犯错时,父母会耐心给他们讲道理。美国父母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这与她成长的家庭环境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黄玉雪家中,“生活始终是个谜,没有人肯花时间为她解释。只是通过惩罚,她才慢慢意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④对于孩子的进步,父母既没有褒奖也没有鼓励,因为在他们眼中,那都是理所当然的。黄玉雪的父母忙于赚钱养家,她“不记得妈妈何时曾安慰过她。”⑤“她必须时时小心不要做错事,否则,就会立刻招致严厉的惩罚。教育和鞭打几乎是同义词。”⑥在身心受到伤害时,黄玉雪从不试图从父母那里寻求安慰,而是设法不让父母知道,以免他们怪罪自己。父母不允许她参加社交活动,不允许她学跳舞,未经允许不能和朋友(尤其是男孩子)外出。

像大多数传统的中国父母一样,黄玉雪的父母不苟言笑,很少对子女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感,不想和孩子做知心朋友,认为这样“会削弱家长的权威。”⑦尽管如此,他们并非对孩子不疼爱。黄玉雪放学晚归时,父亲为她热好饭菜。在黄玉雪手术住院时,他亲自陪护并给女儿喂饭。他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勤奋、有责任心,这些都深深影响了黄玉雪的成长。

在美国接受学校教育和兼职打工的过程中,黄玉雪意识到外面还有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存在。她对美国个人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旧金山读大专时,社会学老师讲到美国现代社会中孩子的权利时说,“每个孩子都是个体,父母不能要求他们无条件服从。父母应尽力去了解孩子,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权利。”⑧初听到这些话时,黄玉雪感到吃惊和震撼,因为这与她所了解的华人教育理念截然不同。在自己家中,孩子是没有话语权的。父母、兄长的话就是圣旨,小孩子不需要理解,惟有听从。

不仅如此,黄玉雪还遇到了与华人学校完全不同的授课方式。这里的老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记忆,这种授课方式颠覆了她以前在美国华人学校时的认识。老师说,“在课堂上,我想了解每位同学的心理和想法,而不是照本宣科。我想通过这种谈话式的教学方式,努力开启你们的思维,而不是仅仅列举一些事实。因为,这些事实你们去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可以查得到。”⑨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这是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而我国教育强调的往往是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⑩。黄玉雪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以前她在华语学校学习时,从未思考过教育除了传播知识,还会有什么其它目的。

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后,黄玉雪慢慢发现,自己“能够对她所听到的、读到的进行分析、评判,更加乐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她还发现,自己“能够有条不紊地迅速找到问题间的联系,开始从最初关注事实本身及中国习以为常的尊崇秩序、尊卑等级等,转向关注事实背后的原因,诸如,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事物间是如何变化的?”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黄玉雪成名后接受访谈时,她曾特别提起,“美国发展了我个人的批判性思维,我获得了客观看问题的观点”。

在黄玉雪眼中,美国老师大都不拘一格,平易近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米尔斯学院读本科时,黄玉雪课余时间在院长家打工,院长幽默风趣、耐心体贴,非常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院长鼓励黄玉雪与同学们多交往,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院长内在的精神力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时间生活中处处“闪耀着新的光芒。”在艺术教育方面,院长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音乐是文理学院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她亲自为玉雪买来音乐会的门票,鼓励她积极参与。她开始感知到艺术的魅力,从最初对音乐的懵懂无知到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强烈情感体验,音乐为黄玉雪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的大门。对音乐的体验也使她触类旁通,她开始对其它艺术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她未来职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华人文学是古老的中华文明与西方现代文化短兵相接的最前沿阵地。”置身于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华裔青少年,感受着双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在他们的生存环境中都得到了体现,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西方文化认为人生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根据自我意愿选择自身发展的权利。黄玉雪逐渐开始领悟、认同接受美国个人主义的内涵,意识到自己虽身为女性,也有追求自由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当黄玉雪尝试着将这些新观念带到家里时,父亲反驳说,“如果你们这些孩子都强调个人主义,家里就会乱成一团;如果把个人意愿放在责任、义务之上,家里就会片刻不得安宁。”价值观的差异引发了黄玉雪与父母间尖锐的冲突和矛盾。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曾揭示,“美国华人移民家庭中的母女冲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冲突,是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母亲与接受美国个人主义文化教育的女儿之间的冲突。”黄玉雪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也是如此。随着黄玉雪自我认识的提高,她强烈感受到家中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在个人前程问题上,她说,“我是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你们的女儿!”当父母反对玉雪交友时,她据理力争,“你们鼓励我找工作甚至消费时都要具备好的判断能力,为什么在选择自己朋友时却不可以呢?……你们得给我自由,让我自己寻找答案。”黄玉雪的个体意识、女性意识不断增强,不再默认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在中美文化不断冲突中,黄玉雪不断反思实践,得以快速成长。教育开发了她的潜能,老师们的肯定和鼓励带给她自信。在学校里,黄玉雪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毕业后她冲破性别、种族的双重偏见能够在美国人开办的造船厂工作;她善于思考,具有创新精神,投稿报社的征文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大奖并被选拔为下水的新船命名,成为唐人街的名人。

黄玉雪试图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将其融合在一起。她充分利用所学的艺术、化学等知识,在美国成功开创了制陶业,成为杰出的陶瓷艺术家。她在中国宋瓷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她制造的陶器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被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进一步传播了中国文化。职业的选择反映了黄玉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兼收并蓄。

看到美国社会就业方面所存在的种族偏见时,黄玉雪开始创作《华女阿五》。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写作动因就是,她渴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华人所做的贡献。这样,在西方世界里,华人会得到认可。”因为,她认为偏见产生于无知。在书中,黄玉雪描写了典型的美国华人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对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庆祝仪式的介绍,也有对结婚、生子、殡葬等仪式的描述,还有对中医如诊脉、中国饮食的详尽介绍。这些都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展示了黄玉雪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表现了她对中国文化的推介与发扬。

黄玉雪以自身的不懈追求成长为一名杰出的作家和陶瓷艺术家,她曾提到,“我的成功在于我把美国选择职业的自由、中国高度的责任心、我的正直和勤奋工作完全结合起来。”黄玉雪走出了性别、种族的双重偏见,实现了女性独立和自身价值。她的成功表明,不管在家庭还是社会中,女性的平等权利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的。

结 语

从一个美国主流社会的“旁观者”(spectator)成为一个“参与者”(participant),她的成功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有对美国文化的兼收并蓄,折射出中美文化从碰撞与冲突走向交汇与融合的和谐发展趋势。从最初的困惑、彷徨,经过成长过程中不断的思考、顿悟,透视《华女阿五》中黄玉雪在中美文化冲突、融合中的成长之路,有助于大学生更好了解中美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态度迎接和应对全球化大潮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共生,为我国文化发展和创造注入活力,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

[注释]

①吴冰:《吴冰选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页。

[责任编辑:曹振华]

2013年山东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多模态的大学英语多元识读教学实践研究”(13CWJZ18)及2013年潍坊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项目“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成长主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张燕华(1967— ),女,潍坊医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I712.074

A

1003-8353(2015)07-0092-04

猜你喜欢
黄玉文化冲突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Empirical Likehood for Linear Models with Random Designs Under Strong Mixing Samples
《溪山清远》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沉痛悼念黄玉民同志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