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8例临床观察

2015-03-23 02:22张文龙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9期
关键词:巴利格林抗体

张文龙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湖南423000)

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8例临床观察

张文龙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湖南423000)

目的 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28例GBS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两组均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地塞米松,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提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起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GBS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输注,静脉内; 免疫球蛋白类/投药和剂量; 急性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为临床常见急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炎,是神经系统由体液及细胞免疫因素共同介导下发生的一种抗原抗体迟发性过敏反应,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炎性脱髓鞘,主要对神经根及外周神经形成损害,可影响末梢神经系统[1-2]。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较高,我国年发病率约为0.8/10万。GBS在设施完备的医院,其病死率已经降至3%~5%,但基层医院病死率及致残率仍然较高。GBS目前尚无规范化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免疫球蛋白疗法、激素疗法、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疗法等,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与血浆置换是公认的可减轻疾病程度和缩短疗程的疗法[3]。本院对收治的GBS患者采取大剂量IVIG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28例GB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GBS诊断标准,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均出现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其中观察组男9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36.2±6.5)岁;病程6 h至 5 d,平均(2.3±0.5)d;发病前有感染史14例,其中呼吸道感染 12例,肠道感染2例;四肢肌力:0~1级 5例,2~3级7例,4级2例;延髓性麻痹3例,呼吸困难2例,感觉障碍10例。对照组男8例,女6例;年龄19~65岁,平均(35.8±6.3)岁;病程4.8 h至5 d,平均(2.3±0.5)d;发病前有感染史14例,其中呼吸道感染10例,肠道感染4例;四肢肌力:0~1级6例,2~3级 7例,4级1例;延髓性麻痹3例,呼吸困难3例,感觉障碍9例。排除单纯感觉型与颅神经型患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常规应用抗生素,维生素 B1、B6、B12,神经生长因子,能量合剂,保持呼吸通畅,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并予以重症监护、康复训练及理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大剂量IVIG(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00802)治疗,0.4 g/(kg·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5 d。对照组予以地塞米松(上海新亚药业高邮有限公司,批号:20100930)静脉滴注,0.5~1.0mg/(kg·d),连续治疗7 d后减量。两组患者均治疗15 d。

1.2.2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28 d对两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与住院时间,并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3 疗效评定 痊愈:四肢肌力恢复正常,Ⅳ级以上,延髓性麻痹、呼吸肌麻痹、感觉障碍消失;显效:四肢肌力提高1~2级,Ⅲ~Ⅳ级,延髓性麻痹、呼吸肌麻痹、感觉障碍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四肢肌力提高1~2级,Ⅲ级以下,延髓性麻痹、呼吸肌麻痹、感觉障碍有所改善;无效:四肢肌力0~Ⅰ级,延髓性麻痹、呼吸肌麻痹、感觉障碍无改善或加重,或患者死亡。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治疗前 治疗后14 d 治疗后28 d 14 14 t P --45.42±7.53 44.27±8.64 0.31>0.05 75.04±12.42 55.32±13.84 23.76<0.01 86.26±14.36 64.73±12.47 28.55<0.05

2.2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起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s,d)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起效时间 住院时间14 14 χ2 P --1.68±0.32 2.25±0.66 34.75<0.01 25.25±4.58 40.37±5.65 46.32<0.01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仅1例出现血糖升高,疗程结束后恢复;2例出现恶心,服用止吐药后症状缓解。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GBS为免疫介导的以周围神经与神经根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炎性反应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脑神经,预后差。GBS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其为急性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病原体所含有的磷脂成分与周围神经含有的磷脂成分类似,故当病原体侵入时,机体产生的抗原抗体与自身抗体容易对相同抗原出现交叉免疫反应,引发神经病变[4-5]。分子模拟机制分析该病的产生是因机体免疫系统出现错误识别,进而产生自身免疫T细胞及自身抗体,对周围神经组分产生免疫应答,最终导致周围神经髓鞘脱失。GB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迟缓性、对称性四肢瘫痪,四肢呈末梢套状感觉减退、腱反射消失或减退,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严重者会存在呼吸肌与吞咽肌麻痹[6],甚至危及生命。

GBS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大剂量激素治疗,激素类药物作用于细胞膜结构,可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减轻脱髓鞘程度,改善神经传导,缓解炎症与水肿等。不过激素治疗时往往疗效欠佳,患者肌力恢复慢,易发生呼吸机麻痹现象,且长期大剂量使用会产生严重并发症[7]。血浆交换疗法为GBS的一线治疗方法,其通过清除血浆中抗体与免疫复合物满意治疗效果[8],但血浆置换术对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禁忌证多,加之费用昂贵,故不适合临床大面积推广使用。目前对GBS的治疗主要以免疫调节为主,而大剂量IVIG是GBS最主要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法。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GBS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GBS的自然病程,病情反跳与抗体反跳少,是目前公认的可缩短疗程、减轻疾病程度的首选治疗方法。

免疫球蛋白中含广谱病毒与细菌的光谱抗体,具备免疫调节,综合抗体,降低或分离免疫复合物,进而保护机体不被破坏。急性期应用时能减轻系统对组织的攻击,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进而提高疗效[3]。IVIG治疗GBS时可通过增强T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使Th1、Th2比例趋向平衡,可在抗独特型反应位点上起到竞争性抑制抗髓鞘IgM抗体的作用,直接修复髓鞘[9]。IVIG通过与患者体内吞噬细胞上Fc段受体结合,使之丧失抗原递呈作用,抑制其在免疫过程中的活化作用。IVIG能抑制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增加T8细胞的释放,进而抑制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IVIG存在免疫替代与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在治疗GBS时,可清除体内T细胞,中和致病性自身抗体,缓解免疫系统对自体组织的攻击与伤害,抑制疾病进展,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10]。此外,免疫球蛋白中还有少量IgA、IgM等抗炎因子,故可推测IVIG在抑制炎性反应与病理性免疫应答及保护自身组织中起到重要作用。IVIG治疗GBS时还应注意禁忌证,如对免疫球蛋白过敏者与IgA缺乏者,由于IVIG中除了含有大量IgG以外,还含有部分IgA,对缺乏IgA患者应用IVIG会产生抗IgA抗体,进而产生过敏反应。

GBS高峰期一般在发病第1~3周,从病理上看,发病第3~4天可出现神经纤维水肿,第4~5天后可发生髓鞘脱失及轴索轻度水肿,发病后第8天可出现细胞浸润,发病第12天后可见巨噬细胞与神经鞘细胞增生。可见GBS的病理损害一般发生在1周以内。由于GBS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进展至高峰期自然转入到恢复期,故高峰期后使用免疫调节治疗往往疗效不明显,故确诊后应尽早使用IVIG治疗,越早治疗,疗效越好。本研究通过对比发现,大剂量IVIG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2.9%,而激素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为71.4%,提示大剂量IVIG相较于激素治疗效果更为确切。有文献报道,大剂量IVIG治疗GBS在辅助通气时间与恢复时间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可尽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研究中,从起效时间与住院时间可以看出,观察组起效更快,治疗后恢复快。

综上所述,静脉滴注大剂量IVIG治疗GBS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减轻病理损害,且起效时间快、住院时间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明显改善,早期应用时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陈思荣,陶宏韬,胡一峰.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0,30(11):41-43.

[2]Heikema AP,JacobsBC,Horst-KreftD,etal.Siglec-7 specifically recognizes Campylobacter jejuni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oculomotor weakness in Guillain-Barrésyndromeand Miller Fishersyndrome[J].Clin Microbiol Infect,2013,19(2):E106-112.

[3]周劲松.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1-2.

[4]曾庆鹏,任磊,马宗良,等.GM1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9):93-94.

[5]饶雪梅,麦朗君,李丽华.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17):1739-1741.

[6]周美宁,杨嫣华.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0):58-59.

[7]杨艳辉.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9):57-58.

[8]林庆秋.血浆置换法在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7):167-168.

[9]杨享元.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可行性以及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0):56.

[10]曹海丽,李园园,张涛.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05-10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9.041

B

1009-5519(2015)09-1381-03

2014-12-09)

张文龙(1972-),男,湖南郴州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工作;E-mail:zhangwenlog@163.com。

猜你喜欢
巴利格林抗体
中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麻辣老师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我喜欢小狼格林
绿毛怪格林奇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格林的遗憾
Galectin-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