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芳
日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二期上看到陈鲁峰老师的文章《优质课:啥样的诵读可以唤醒生命的律动》。其中一段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几乎每节优质课评比课堂上,当教师需要一个学生站起来读文本时,总要问一句:‘请同学们推荐咱班诵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若从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的角度考虑,就应该给予诵读水平低的学生更多诵读机会。”陈老师博大公正的教育思想让我肃然起敬,同时也促使我深刻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为了赏心悦耳的课堂效果,为了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进程,我们会经常剥夺读得差的学生的朗读机会。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只会越来越糟。陈老师的话给了我当头棒喝,让我把殷切的目光投向语文课堂上的弱势学生,思考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帮助他们。
弱势学生普遍存在。即使在所谓的重点班里,也有相对较差的学生。通常人们认为差生主要指学科成绩不理想。而语文学科有它与众不同的一面。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具备‘全人意识,即教师要将学生视作有待点燃的学习与发展主体,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关注个体的完整发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应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这些话都指出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眼中的弱势学生有两类:一类是语文学习能力较弱,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一类是个性沉默或跋扈,耐挫折能力不强的学生。这两类学生一种是学习差,一种是心理脆弱。有时这两种情况还相互兼容。
不可否认,弱势学生在课堂上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而有些语文教师非但没有格外重视,还常常有意无意地漠视、忽视。我选取其中两个教学环节来呈现弱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悲的处境。希望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扪心自问:我在上课时注意到这些了吗?
一、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基本方法。然而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常常因为问题设计得过难,致使弱势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空间,只能沦为“在路边鼓掌”的人。在有些教师的观念里,问题设计得难,才显出自己的水平;难倒一大片学生,才显出自己的权威。弱势学生在他们眼中是绿叶,绿叶的存在是为了烘托红花。教师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情感倾向有失公允,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学生还有什么好果子吃呢?
下面举一教例,与诸君共鉴。
执教《荷塘月色》时我曾经提了个问题:“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这个问题有点难。我有意先叫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不指望他能答得有多好,只希望他的回答能激起其他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其他学生考虑周全做好铺垫。
生1惶恐地站起来,显然很难驾驭这个问题,挠了半天头,终于给了回答:“因为荷塘月色很朦胧。”
生2低着头嗫嚅着说:“因为荷花、月亮是很美的意象。”
我失望地说:“你们考虑问题真是太浅薄了。听听高手是怎么回答的。××,你来试试。”我向他投去期待的目光。
生3:“作者想要托物言志,借荷花、月亮来寄托他的情感。”“很好。荷与月这两种事物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作者借此想表达怎样的志向呢?你好好想想再完整地回答。”我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很明显,课堂提问时,我对优秀学生鼓励更多,更有耐心。而对弱势学生我则没有足够的引导和赞美,时常简单地否定。弱势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就勇气可嘉,有时压制地不敢回答问题,也不愿回答问题。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看看课堂上“沉默的大多数”,作为教师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课堂提问这个环节?
二、 作业讲评
作业讲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反馈,学生根据教师反馈的信息来调节自己的学习。可以说,作业讲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很多时候,作业讲评成了优秀学生展示才华的绚丽舞台,也成为弱势学生裸露伤口的耻辱柱。教师经常会说:“看,××同学的卷面多整洁,真赏心悦目啊!”“××同学作业又全对,是大家的榜样。”诸如此类锦上添花的赞美之词。而弱势学生得到的往往是“××,你的作业做得太差了,重做!”“你有没有用脑子想一想啊?”“你太令人失望了,默写不出就罚抄十遍。”……兴许是师生之间过于熟悉亲近,所以这些往学生伤口撒盐的话就赤裸裸地从教师的口中冲出,极大地打击了弱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有时教师也不是不尊重学生,只是没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缺少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是谈不上有效的。只有提升弱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的教学。请关注语文课堂上的弱势学生。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弱势学生要格外偏爱,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丘吉尔说过:“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去赞美他。”前文中提到的生2,作为一个语文知识匮乏的弱势学生,他能想到“意象”这个词是不容易的。这时候教师应该赞美他:“你真厉害,能联想到意象。”真诚的赞美是火种,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与希望。再进一步引导他:“荷花这个意象象征着什么?”那么这个难题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其次,借助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让弱势学生完成由“他助”到“自助”的转变。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很流行的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等因素来科学建组。小组成员分工必须明确,要求人人有事做,尤其是弱势学生也要赋予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到小组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比如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各小组会选一名代表来发言。这名代表可以是组内最能言善辩的优秀学生,也可以是木讷胆怯的弱势学生,因为小组的集体智慧能弥补弱势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经常让弱势学生代表本组成员来发言,会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当然,外部支持的重要作用仅在于增强弱者改变其弱势地位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上说:“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衷心地希望在我们语文教师殷切地关注下,弱势学生能走出心理困境,不仅取得良好的语文成绩,而且能完善自我,获得更高的生命质量。在同一片蓝天下,小草和鲜花都享有阳光,都拥有它们生命发展的空间。在语文学习的殿堂里,让弱势学生和优秀学生一起前行,共同奏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乐章。
(作者单位:德清县德清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