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
说到“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无非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个?这是方向的问题;而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这是方法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那么,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又怎么教呢?
一、“教什么”——方向
课堂是有灵魂的。“教什么”,即教学的方向就是课堂的灵魂。肖川在《教师成就希望》中说“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关注方法,而存在着忽视方向的倾向。教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的发展,更谈不上对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的关照;教师们对具体的方法更感兴趣,对于理论的学习比较轻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教师的发展。如果我们总是只顾埋头赶路,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所以,在今天“唤醒和强化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方向意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那么课堂教学的灵魂,尤其是语文课程的灵魂具体是什么呢?下面试从“教育的视界”和“学科的视界”两个角度做简要的阐述。之所以用“视界”而不用“角度”,是因为我想强调方向的重要,是认为教师应该有“俯视”的意识。
1.教育的视界
教书育人,“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课堂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就在于它主要是领悟、分享人类精神成就,培养和激发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并进而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系列的操作行为,这背后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的精神活动。把教学降格为一种技能,是对教育理解的狭隘和肤浅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教育中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
在追求教育的价值旨趣上,课堂的灵魂应该是对人的成全。其实,教师成全了学生,也成全了自己。反思高考复习,反复地答题,反复地做卷训练,反复地评卷订正,我们的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还有多少人文色彩?我曾很偏激地说过:“如果长期呆在高三而不思进取的话,那就废了!”虽有点危言耸听,但令人担忧却是真的。
当然,除了“人的精神”,课堂还应该培养人的素质。现时代人最重要的素质莫过于批判性的思考力、创新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审美对象决定审美主体”。发展学生的思考力,为创造力而教,就应该成为我们自觉的教育追求。这样,教学才具有广度和深度。
2.学科的视界
对语文的理解一般有三个层面:语意——文字;语言——文学;语境——文化。对某门课程性质的理解决定了一门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所以,语文教学的方向即教学目标应该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其次要发展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力;第三是要帮助学生丰富文化底蕴。文化底蕴包括学识的积累、情操的陶冶、人格境界的提升等。
其实,从学科的视界来明确课堂的方向,确立“教什么”,本质上也是在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如何规划学习进程。
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实施者。教师只有确立了课程意识,才会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这需要一种文化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
譬如,开学第一课上什么?如何上?常规的第一课一般都是讲目标明要求,而我在2012年9月1日的开学第一课试着做了些改变。我把“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学生现场作文决赛的题目“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抛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讨论。转而将题目改为“一个被称作语文教师的人”,再来思考讨论。学生议论纷纷,气氛很是热烈,正在这时,我又把题目改为“一个被称作学生的人”。学生们刚刚还在讨论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样,忽然要思考自己,教室里竟一下子静了下来。数分钟后,教室里又逐渐热闹起来,学生们的讨论也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深刻。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将题目改成了“一个被称作高三学生的人”。一堂课只改动了三次词语,讨论了四个问题,但却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学校,理解了教师,更帮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境界。学生们对开学的那堂课印象深刻,感慨良多,接下来的高三一年,师生关系融洽,合作愉快,可以说那堂课是一堂有定海神针作用的课。
二、“怎么教”——方法
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施瓦布的“探索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等等。教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效的方法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主动去探索。但一个总的原则是: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策略。
1.教育的视界
教育的存在形式有五种,分别是:熏陶、主题学习、训练、自由探索、评价。课堂其实只是其中的一种——主题学习。当然这五种存在形式并不截然分开,而是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有熏陶,更应该有自由探索。
约翰·杜威说:“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一个出色的思考者,应该是一个帮助其他人也成为出色思考者的人。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
2.学科的视界
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的方法策略。从语文学科来看,关键是十八个字: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整体感悟,细处摄神。
为此,语文教学应紧扣文本,一切从文本出发,突出文本的重点,突破文本的难点。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语文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干涉和阻挠这种对话,教师能做的只是作为对话的一方参与进来,同时要表现出足够的真诚、好奇、热情、宽容、谦虚和思想开放,并随时准备承认自己的不足。“文以载道”,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悟道”,并将“道”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
当然,要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教师要先于学生对话;要引领学生对话,语文教师要高于学生的对话。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内蕴。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真诚、深刻和丰富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
不要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学习与思考是我们提升内蕴,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
以上是我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杂思。总结起来就是:语文课堂不仅应该有效率和效益,更应该是有灵魂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内蕴、强烈的课程意识、开放民主的态度,并自觉给予学生以富有高度的引领。
(作者单位:海门中学语文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