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普文教学目标定位疑议

2015-03-23 08:03李季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4期
关键词:科普新课程科学

李季华

祝念亭先生在《高效课堂评价刍议——由一节有争议的“优质课”说开去》(《高中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10期转载)中提供了一节有争议的“优质课”课例:确山县第一高中景根喜老师执教的《动物游戏之谜》。“听课教师普遍认为‘最为精彩的课,却被评委们判了低分”。孰是孰非?祝念亭先生文中判定:“这是一节名副其实的优质课!”祝先生从该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效果”等四方面进行了论说,并由此提出了高效课堂评价标准问题。然而,正是根据祝先生的评价标准,景老师的这节课似乎难以评为优质课,评委似乎没有错!根本原因在于,课例的教学目标定位发生了偏差,这节课从一开始在原点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一、 科普文的教学目标指向“德育”是合理的吗

课例设计的教学目标:

1.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

2.探究动物游戏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感悟文章的人文内涵,重新审视人和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动物游戏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者在这里十分明确地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指向了精神层面。实际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操作也正是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将教学重心放在了“科学精神”的培养。这就难怪部分听课者对此课有了“非语文”的感慨。应该说,类似德育课程的语文课堂是否“语文”已无讨论的必要,因为语文界对此的争论热闹过相当长的时期。而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也早有定论,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为什么这一节明显偏向人文性而更具有德育课程性质的课还会得到包括祝先生在内的不少人的认同和赞赏?无他,他们认为科普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就是“德育”。

请看祝先生的推理过程。《动物游戏之谜》是人教版中的一篇课文。“教材‘单元说明中强调,阅读科普文章‘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该篇课文后所附的‘研讨与练习均是围绕这一要求设计的。因此说执教者设计第二、三教学目标是符合教材实际以及新课程教学‘德育目标实际的。把‘探究动物游戏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符合教材本身以及教学要求的”(《高中语文教与学》2013.10,第13页)。这里,祝先生认为该课教学目标定位在“精神”是准确“合理”的依据只有一个,就是“单元说明”。因为“单元说明”强调了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就要定位在此。祝先生似乎也没有错。确实,一般的,我们认为“单元说明”体现了编辑意图,应该是教材编者对课程要求的具体化,因而是备课时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然而,单元说明仅仅只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而不是全部。还有文本体式,教情、学情,等等。更何况,“单元说明”虽然强调了科学精神的培养,但也非只此一点。此外,祝先生以课文后所附“研讨与练习”作为佐证,认为“该篇课文后所附的‘研讨与练习均是围绕这一要求设计的”更是一种误读,或者说曲解(容后讨论)。如果大小前提错误,则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 科普文“单元说明”的要求

1.单元说明并非只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

必修3科普文单元说明确实强调了“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要求。后面还有,“我们在阅读科普文章时,也要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文本的阅读都要全面体现课程要求,但是,那种专注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做法也是不足取的。已经得到共识的是,德育目标的实现,在语文课堂不是传道、讲授,而是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有效“渗透”,才不失语文课的“语文味”。

2.“研讨与练习”并非“均是围绕”“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要求设计”的。

“研讨与练习”如下:

一、动物为什么游戏,着实让人迷惑。课文里提供了几种假说,请你总结一下。你对每种假说的认同度如何,请用“★”号表示(最高为五星),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科普文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还应该自己去探索、补充。归纳课文中列举的动物游戏种类、特征以及事例,并补充有关资料。

三、关于最初人类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的目的,现在有种种理论,莫衷一是。请搜集资料,看看专家们是怎么说的。

第一题包含二个层次的内容,一、总结课文里动物游戏原因的几种假说,属于“提取文本主要信息”。二、对文本主要信息进行简要评价,是对信息的判断与评说。都是科普文阅读的常识性基本要求。

第二题除第一句话是阅读方法指导外,研讨内容也包含两方面,一是提取、筛选文本相关信息,获取知识;二是拓展、探索,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补充相关知识。这一题与前相较,阅读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能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还要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涉及的其他知识。而且还要对相关知识有所补充和探索。

第三题由文章内容的动物性拓展到人,进一步拓展升华。

以上三题,由浅入深,由文到人,可说是典型的三维设计。以知识与能力为基础,每一题首先都以把握知识为前提;以过程和方法为指导,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科学精神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素。三者有机融合,浑然一体。何来“均是围绕”“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要求设计”的一说?

三、 科普文教学目标以筛选和提取文本信息为基础

科普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学实际中,常走向二个极端:在新课程以前,多以工具性为主,强化文本信息;新课程以后,不少人以人文性为主,强调精神的培养。造成这二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一、文本特性。科普文的实用性文本特性决定了文本阅读的内容更多地表现为提取和筛选文章信息。而这也是科普文更实际的社会功能。这种文本特性及其功能,被高考试题的命制得到了高度强化。二、单元说明的误读。科普文阅读怎样教学,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如同文言文和文学作品的教学一样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建议,因此,教师大多从“单元说明”中去寻求教学目标。但是,“单元说明”又并没有全部指明教学目标确定的方向,只是对应该重视或容易忽视的方面进行了部分的强调,这就有可能使教师形成误解,以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是科普文教学目标的主体甚至是全部。那么,科普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何处呢?

笔者以为,上述的“研讨与练习”就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与指导,应该以筛选和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为基础,发掘科普文的实用性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融入、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此说还可从如下方面得到理解和印证。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明确指出:“阅读实用类文本,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

2.《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须指出的是,这里“科技作品”也属于“说明性文章”。

3.新课程版以前的人教版教材科普文单元的单元说明。全日制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新课程以前的教材说明和练习虽然已经过时并被淘汰,但教学的发展不是偶然的,新旧教材编写与教学理念甚至教学内容之间都会有着承继与发展的关系,由此也不难看出科普文教学要求的发展变化轨迹,因而,旧教材的要求也必然对我们新课程的教学还有着启发与帮助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中新课程科普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包括如下三个维度:一、知识与能力:以提取和筛选文章信息为主要内容;二、过程和方法:由课内到课外,探索、拓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精神,获得审美感受。以上三方面就是确定科普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

(作者单位:华容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科普新课程科学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学拔牙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