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急诊(西安 710061) 成 钧 贺 娜 冯孝强
异丙托溴胺与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40例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急诊(西安 710061) 成 钧 贺 娜△冯孝强△
目的:探讨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A组40例采用基础治疗(吸氧、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对照B组40例采用基础治疗+沙丁胺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基础治疗+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比较3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在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A组和B组(P<0.05),三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能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毛细支气管炎是冬春季节北方小儿易患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好发年龄2月至1岁。高发于2~6月的婴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发绀,三凹征,双肺广泛哮鸣音及湿罗音为特点,严重者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和鼻病毒感染引起。目前毛细支气管炎的常规治疗方法为吸氧,解痉,平喘,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同时辅以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预后,同时减少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副作用。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20例,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40d至1岁,平均6.2±3.5月,病程2~5d,平均3.1±3.2d。患儿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发热,气喘,咳嗽,喘憋,三凹征等。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10月,平均5.4±3.7月。疗程1~3d平均1.5±1.4d。对照A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11月,平均6.2±5.1月,疗程2~4d,平均2.6±1.6d。对照B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11月,平均5.2±1.6月,疗程1~3d,平均2.8±1.1d。三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疗程、症状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儿采用基础治疗(吸氧、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联用异丙托溴胺250μg+布地奈德1mg+沙丁胺醇2mg+0.9%生理盐水5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2次/d;对照A组患儿采用基础治疗联用布地奈德1mg+沙丁胺醇2mg+0.9%生理盐水 5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2次/d;对照B组患儿采用基础治疗联用沙丁胺醇2mg+0.9%生理盐水5ml氧气驱动吸入,2次/d。控制氧流量为6~8L/min。
3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症状、肺部哮鸣音和湿罗音改善情况(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气喘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不良反应情况(声音嘶哑、咽部真菌感染)。
4 判断标准 ①显效:治疗4d患儿体温正常,咳嗽、气喘消失或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消失或明显减少,肺部啰音消失。②有效:治疗6d后,患儿体温正常,咳嗽、气喘消失或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消失或明显减轻,肺部啰音消失。③无效:治疗7d后,患儿体温未恢复正常,咳嗽、气喘症状未见好转,双肺哮鸣音和湿啰音仍然存在。总有效=显效+有效。
1 三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见表1。治疗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气喘消失时间,双肺哮鸣音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A组和B组(P<0.05)。对照A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气喘消失时间,双肺哮鸣音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B组(P<0.05)。
表1 三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s)
2 三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A、B组(P<0.05)。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
表2 三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3 三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 三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声音嘶哑,咽部真菌感染,三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个月的小婴儿,北方地区多在冬春季节爆发,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咳嗽、喘憋、气促、肺部湿罗音,肺部广泛哮鸣音等。严重时多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严重威胁着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和鼻病毒多见[2]。病毒诱发喘息机制与病毒感染和气道内胆碱能受体功能障碍有关。M1胆碱能受体主要位于气道内的胆碱能神经节和气道黏膜下腺体上。促进胆碱能神经反射,引起支气管收缩。M2胆碱能受体位于气道内的胆碱能神经上具有反馈性抑制胆碱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使支气管舒张:M3胆碱能受体介导乙酰胆碱,使支气管收缩,黏液腺分泌增多,病毒感染会导致M2受体功能障碍,M1和M3受体数量增加,亲和力上升,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气道高反应,婴幼儿气道平滑肌M受体高表达,使其对胆碱能刺激的反应敏感[3]。
异丙托溴铵是一种具有抗胆碱能(副交感)特性的四价铵化合物,临床试验显示:其通过拮抗迷走神经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而抑制迷走神经的反射,抗胆碱能药物可阻止乙酰胆碱和支气管平滑肌上的毒蕈碱受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细胞内环磷酸乌苷酸(CGMP)浓度的增高。吸入异丙托溴铵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基本上是药物在支气管平滑肌局部所产生的抗胆碱能作用,而非全身作用,不会影响气体交换纤毛的黏液清除作用和气道黏膜分泌。
沙丁胺醇为β受体激动剂,为临床应用最广的支气管扩张剂,但婴幼儿β受体发育不成熟且稀少,反复使用β受体激动剂后气道β受体数量和敏感性均下降,产生耐受性[4]。
布地奈德为中效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气道内肥大细胞的数量,可减少粘液的分泌,降低气道微血管的渗透,有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β、M受体受体是气道内存在的主要自主神经递质受体,介导体内交感,副交感神经递质的生物学效应,与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RSV感染时可是β受体亲和力下降,M受体密度增加亲和力上升,两种受体系统之间的失衡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机制之一。RSV感染对M受体的长时间影响可能是RSV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较大时间存在的原因之一[5]。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在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喘鸣音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A、B组,说明异丙托溴铵,布地托德沙,丁胺醇三药联合可有效控制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高反应,减少全身反应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危害,在平喘祛痰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减少住院率及高额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婴幼儿一般只能采用带面罩的雾化吸入,面罩应紧扣口鼻,否则将使药物肺部沉积置减少[6]氧气驱动雾化置以氧气作为驱动压,将为液雾化为直径5μm的可吸入微粒,无需呼吸配合,只需婴幼儿平静呼吸,药物就能被吸入播散到下呼吸道直抵靶器官,到达小气道及肺泡。
氧气驱动雾化时,就动力气流而言,流速越快给之药物颗粒越细,所以用氧气作为驱动气流保证使达到足够的流速(6~8L/min)研究显示婴幼儿哭吵时进行吸入治疗时进入胃肠道药物比例增加7倍,减少吸入药物在肺部积沉减少幅度达4~6倍[7],所以尽量使婴幼儿保持安静,可在婴幼儿睡眠时间或药物诱导睡眠后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必须要向家属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配合。
另外,在使用氧气驱动雾化时要注意:①预防呼吸道再次感染,尽量使用一次性面罩装置,或每次用完面罩采用75%酒精消毒处理后用清水洗干净。②吸入激素药物清理口腔,咽部减少声音嘶哑,霉菌感染。③患儿最好选择坐位或半坐位,因为婴幼儿膈肌位置高,胸活动量少,坐位或半坐位时膈肌下降,胸腔扩大,有益于肺脏充分扩张。雾化吸入后辅以肺部叩击吸痰等等护理。
综上所述,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沙丁胺醇三药联合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婴幼儿的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
[1] 王卫平. 儿科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69-270.
[2] 陈 玲,王 娜.槐杞黄颗粒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免疫调节作用[J].陕西中医,2014,35(7):805-806.
[3] Van-Asperen PP. Current drug therapies: relieversand preveners[J]. Med Aust,2002,177(Suppl): 64-66.
[4] 毕旭明,孙 梅,蔡 青. 雾化吸入布地奈得及β受体激动剂对小婴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08,23(6):542-543.
[5] 田 曼,赵德音,葛传生,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豚鼠肺组织β,M受体的影响[J].中华试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4):367-363.
[6] Smaldone GC,Berg E,Nikander K.Variation in pediatric aerosol delivery:importance of facemask [J].J Aerosol Med,2005,18(3):354-363.
[7] 洪建国.重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11):802-803.
(收稿:2014-07-20)
细支气管炎/药物疗法 异丙托胺/治疗应用 布地奈德/治疗应用 沙丁胺醇/治疗应用 氧吸入疗法 雾化器和汽化器
R725.6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05.012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