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鸣 晓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农村民生体育发展管窥
——以山东省为例
李 鸣 晓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民生问题逐渐从基本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农民的发展需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民生活市民化都呼唤民生体育。以山东省为例,从民生体育的视角对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体育组织和体育干部在民生体育建设中的作用、体育竞赛对农村民生体育发展的激励和轰动效应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发展农村民生体育经济是基石,干部是保障,竞赛是“指挥棒”;加强农村民生体育建设,有利于促进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民生体育;山东省;农村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要素之一。体育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我国历届领导人的共识,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提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1924年孙中山先生又对民生与人民的生命作了详解,他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1]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毛主席又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这为此后我国六十多年民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民生体育是党和政府从体育层面关注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一种大众情怀。
“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2]77-78的确,体育活动的兴衰,从一个层面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因此,关注农村民生体育发展,研究体育在农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中的作用,对于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是我国东部农业人口大省,在15.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占全国土地的1.6%),养育着9685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5%),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省份,而且人口中大多是农民。虽然近几年山东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较快,2014年1月省长郭树清在《201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预计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3.7%”,超出了我国52.6%的平均城镇化比率。但是,这个百分比中包括2330万农民工,他们只是居住在城市,被统计为市民,但他们的户籍还在农村,实质上仍然是农村人口,如果将现有的46.3%的农民再加上24.2%的农民工,山东省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在70%以上。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同理,如果70%的山东农民没有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体育强省的梦想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分析影响山东省居民民生四要素(衣、食、住、行)中的经济收入和消费状况,探讨农村民生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措施,揭示体育竞赛在农村民生体育发展中作用,让“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的理念在齐鲁大地得到践行,是本文研究的旨圭所在。[3]
“民”在古代专指农民。“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4]1804“民”为百姓,“生”为百姓的生计、生活、生存,也就是说农民要想生活资料不匮乏,须勤劳。强壮的身体佐以辛勤劳作是生计繁荣的基本保证。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民生主要指的是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
关于民生体育的研究,自进入21世纪以来,频繁见诸体育类专业刊物和相关报道。陈小林、王正伦和周瑜将民生体育定义为:以政府的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公民身心健康为宗旨,以惠及社会每个公民的健康权和幸福感为任务所提供的社会上举行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是凸现政府责任的公共产品。[1]也有学者认为:民生体育是重视以人为本的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使人拥有生命、谋求生存、享受生活、创造生机、融入生态最终获得幸福的体育,民生体育是处处讲究公平,人人享受健康,共同占有体育资源的体育。孙志鹏在《我国民生体育的发展探索》一文对民生体育的解释,比较倾向于认同陈小林等人的观点,同时认为:“民生体育其实也彰显出人民大众对于自身体育权益的一种呼唤,它包含人民的三种权益,即物质权益、精神权益和政治权益。民生体育的本质是群众体育。”[5]严辉文在博文中,以《民生体育,让体育关照每个人》为题,从“公民的权利需求、休闲时代大众体育文明的养成、以及纳税公民对政府体育投入的分享性质”等方面阐述了民生体育的重要意义。随后,沈克印等人发表的《民生体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民生体育给予了界定,认为:“广义的民生体育是指体育层面的人民生计。而狭义的则是指政府发挥主旨作用,以民生思想为出发点,保障人民的体育权益,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所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和公共体育服务的体育活动。”[6]总之,对于民生体育的界定诸多学者分别从或宏观层面或人文层面进行了解释,可以说见仁见智、各有千秋。笔者以为民生体育是党和政府从体育的层面关注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一种人文情怀,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予以揭示:一是物质层面的,即政府须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公共体育服务及相关体育经费方面加大投入,以满足人民在解决基本衣、食、住、行民生四元素之后,对体育健身这一元素的需求;二是精神层面的,即政府须进一步重视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为百姓提供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人们高质量生活的保证。体育是事关大众健康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领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体现,因而“体育离不开经济”也成为了普遍共识。通过调查分析山东省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发现,2013年全省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28264元,而农村居民仅有10620元,市民收入比农民高近2.7倍(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收入较高的是省会及沿海地区。济南、青岛、淄博、烟台、东营、威海、潍坊七个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都在1万3千元以上,而菏泽却只有9千元左右,仅占青岛农民收入的59.18%。然而,就是在这样不高的收入中,农民的消费支出却颇高,集中在农民的医疗费用和子女教育的支出上。这一点我们在走访调查中,从淄博市八陡镇石炭坞村的一位徐姓书记的谈话中得到了印证,他说:“谈到农民的生活,可以说同生不同活,你们城里人叫生活,我们叫活着。我一年的收入还不抵你一个月的收入,但市场上柴米油盐的供应价格是一视同仁的。生病了,医院的收费不会因农民而少收,房价不会因是农民而降低,上大学学费不会因农民的孩子而少交,等等吧,一年为数不多的钱主要消费在这些方面。至于生活,原则上就是吃饱为主,谈不上什么营养。至于说体育健身,只是想想罢了。我爱好武术,年轻时还练得不错,但现在根本没条件活动了。”村书记在村庄中各方面条件比较普通村民而言应该还是好的,徐书记的生存状况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城乡社会结构的失衡。“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得不到人心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7]在谈到村里的民生体育建设问题时,徐书记说用四个字表示,即:有心无力。他说:“村里的中、青年人也知道体育能够健身,但天天在地里不停的劳作已经使他们获得了足够强度的身体活动,再加上因经济收入少而在饮食营养方面又相对欠缺,故而农民的体能也相对差一些,这样他们对体育健身的态度在潜意识里就有一种对加重身体负担的本能拒绝。要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加速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丰富农民生活。他们的生活富裕了,心情舒畅了,自然就会寻找体育活动进行健身。如果只是想当然地将城市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按图索骥照搬到农村,其结果是不会理想的。”我们也不能凭借部分的富裕和繁华来判断社会的快乐程度,而是必须要了解草根阶层的生活。因此可以说,农村民生体育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加速提高农民收入,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才能夯实农村民生体育发展的基石,也才能营造体育惠及民生的和谐社会。
表1 山东省2013年城乡居民经济收入、消费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报(2013)
要搞好农村民生体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全体育领导机构同时配备体育干部或培养体育带头人。在调查关于村里的活动时,当问到“你认为搞好村里体育健身活动的关键是什么”问题时,其中在标准答案“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得力的体育干部”这一栏里分别有57%和51%的人回答:同意。在调查中,菏泽曹县在广东打工农民刘西成说:“村里的体育比赛,关键是缺少组织、领导,村里只要有人组织,大家还是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问题是缺少体育干部。”淄博市博山区的老农民篮球队队员栾尚久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各公社都有专人组织各村的篮球活动,选拔优秀者成立公社农民篮球队。每到冬天,各公社都组织农民集训。但是现在看不到当年那种活动了,因为没人具体来抓这项工作。只要有人组织,农民的体育竞赛活动还是能搞好的。”由此不难看出,农村的体育工作、农民的体育健身活动,或者说政府的农村民生体育建设,关键在领导。在各级政府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有一批为农民健身而认真工作的干部,正如毛主席所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农村民生体育建设这个问题上,也是同样的道理。由此,省政府明确提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政府工程,事关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局。要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成立实施农民体育健身领导小组。按照这一要求,山东省17个地市及辖区的140个区(县、市)全部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组织机构并配备了体育干部。1206个乡镇中有近91.95%的乡镇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或全民健身领导办公室。乡镇全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79.41%。8万多个行政村中全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了69.37%(见表2)。
表2 山东省乡镇、行政村全民健身机构、健身工程覆盖率及体育干部统计表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网数据整理
目前山东省范围内各乡镇的全民健身领导机构有的叫“领导小组”,有的叫“办公室”,有的还称作“委员会”,配备的体育干部有的叫“主任”,有的叫“组长”,虽然在名称上叫法不尽相同,但在组织领导本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搞好农村民生体育工作。
山东省农村体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加速民生体育建设。“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8]6一个得力的,将农民的体育健康挂在心上的农民体育工作领导者,是使体育能真正惠及到农民的基本保证。但在调查中却可以发现,95%以上的行政村委都没有专管体育的干部,1206个乡镇中仅有452个乡镇有分管体育工作的干部,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7.5%,其中淄博、烟台、东营三个市乡镇层面的分管干部都超过了50%,这可以从一个层面解释上述三市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的原因。有专人分管的体育和没有专人分管的体育其结果是不一样,调查中许多典型实例都证实了这一点。例如淄博市临淄区是省级群众体育特色区,该区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全区7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都设有专职的体育干部来组织本乡镇的体育活动。齐都镇的47个行政村,村村都设立了太极拳辅导站。在与该区体育局长杨健交谈时,杨局长自信地说:“临淄区农村体育工作搞得好得力于各乡镇务实、负责的体育干部。”再如青岛市城阳区是我国2012年群众体育工作典型单位,全区230个农村社区均有专人负责体育工作,在农村社区体育干部的认真组织下,城阳区每年有120多万人参加登山健身活动,并每年举办各类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500余场次,参赛人数达到15万人次。“兴办民生体育,打造运动城阳”已成“山东长寿之乡”城阳最闪亮的名片。还有枣庄地区下辖的滕州市由于有一支得力的农村体育干部队伍,全市1246个行政村的健身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这些农村体育惠民成果,都集中说明了农村体育奋斗目标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只有体育干部将农民的文化生活、体能健身等挂在心上,认真组织活动,才能让广大农民在体育健身活动中获得乐趣、增强体质,真真切切体会到政府在体育领域对他们的关爱,农村民生体育建设也才能得以长足发展。
“竞赛是体育运动的最大特点。通过竞赛比高低,分名次,优胜劣汰,激发人们强烈的荣誉感,鼓舞力争上游的劲头。……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竞赛就没有体育运动”。[9]281因此,农村的民生体育也需要竞赛这一杠杆来撬动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首先,通过比赛提高农民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健康水平,并通过轰轰烈烈的运动会,使民生体育的本质功能得以彰显。其次,将人类天性中的竞争欲望合理合法、健康地宣泄出来,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消解无畏的冲动或不安全、不健康的因素,从而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再次,丰富了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增进了彼此间友谊,加强了团结,使农村民生体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之,体育竞赛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刺激出来。也“正是由于这种刺激,使得一些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竭力发展他们的这些能力。没有体育比赛这种显然非实用的活动,恐怕不会有人肯为提高一厘米或缩短一秒钟而鞠躬尽瘁的。没有广大热情的观众,就没有第一流的运动员。因此,只有社会活动兴旺的市民生活,才为体育的兴起准备了基本条件”。[10]虽然,目前山东省的农村生活现状与市民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乡镇的体育竞赛也不能等同于专业运动员的竞赛,但是体育竞赛对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激励,对农村民生体育的兴旺发展,起到了宣传、启发、引导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
走访调查中,绝大部分农民都对体育运动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农民们说得很实在:农村的体育活动不是上级给安装几件健身器械就能开展的,重要的是农民得认识体育,认可体育,从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得到实惠。体育运动会既能使大家认识体育,又能得到休息,得到奖品或纪念品的实惠。因此,大部分农民认为,定期举办体育运动会是搞好民生体育的有效途径。从调查材料统计数字看,农民的回答也支持了访谈中的这一观点。经梳理农村居民对定期举办运动会或体育比赛的态度分析可知,农民对各级各部门定期举办运动会或比赛的支持率达到了64.01%(其中支持的占44.04%,积极支持的占19.97%),而不支持搞体育比赛的农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5.49%(见图1)。
图1 农村居民对体育竞赛态度统计图
数据来源: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在支持举办运动会的人群中,青年人数最多、热情最高,因为他们一旦被选拔为运动员或服务员,从而代表本村或本镇参加上一级比赛或服务,就被视为一种荣誉,一种在同龄人或者父老乡亲面前炫耀的资本。有青年人这样认为“没有什么活动能像比赛那样使参赛者有机会炫耀自己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同时又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其中也包括竞争对手的赞赏”。另外,一个运动员的入选,少则牵动五、六户人家,多则几十户乡邻或一个自然村都为之轰动。这样的轰动效应正是农村民生体育所企盼的。
然而遗憾的是,竞赛这一激发、引导、熏染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有效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据对山东省省会济南、中部城市淄博、西部城市菏泽、东部城市威海和南部城市枣庄五个市的调查统计发现,近五年间,各市没有定期举办综合性运动会的乡镇占62.35%(见表3)。没有组织过体育比赛的行政村有15480个,占全省行政村的82.5%(见图2)。
表3 山东省五市乡镇近五年间举办农民综合性运动会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数据整理
图2 山东省五市行政村近五年未举办体育比赛统计图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数据整理
目前山东省农村的这种体育比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民生体育的发展。因为体育竞赛除却鼓励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体潜能,实现创新、超越的功能之外,还有其巨大的社会宣传、鼓动和熏染效应,“大概没有任何一种活动能像体育比赛那样受到人们颇富宗教色彩的狂热崇拜……因此比赛是为了观众的一饱眼福而组织的,他们把运动员的成就当作自己的成就来庆祝,一时兴起,纵情欢乐一番,而后投入其中……体育运动最大的魅力也许就存在于这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角色的可能性中”。[10]这不正是农村民生体育所追求的吗?因此,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竞赛制度,用体育竞赛这根“指挥棒”,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激发人们的竞争欲望和崇拜心理,“争夺冠军,争夺锦标的拼搏超越精神,永远是人类的精神灵魂,永远受到人们的颂扬”。[11]总之,组织好农民的体育比赛,对于农村民生体育的发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搞好农村民生体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因为体育锻炼可以弥补生产劳动给农民造成的片面发展,补充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运动不足。体育通过促进人的自然化来塑造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使得体育成为人们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一种“乐生要素”,这也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12]406正如斯宾塞所说:“在不需要从事谋生的休闲时间里,高等动物的闲置不用的器官就会自发地倾向于运动。”[13]65正确引导并保障农民在休闲时间进行有组织的身体性游戏——体育运动[14]22可以充分彰显党和政府从体育的层面关注农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大众情怀。应该说,政府关心民生问题,将农民体育纳入民生的范畴,充分说明政府已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渐转向关注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因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不在于经济的无限增长,而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健康与强壮、体能、智能和道德情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财富最根本的重要性在于如何明智地促进健康”。[15]53由此,体育是最基本的民生,关注农村体育,关心农民健康,生活要幸福,必须要强体。因而从体育的层面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就成为政府需认真思考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考虑增加农民收入,因为,经济是民生之源。虽然山东农民收入由2002年的2953.7元,提高到2013年的10620元,增长了3.6倍,但和城市居民收入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离富足的、有保障的物质生活,从容优雅的生活情调,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这些美好生活的标准还相距甚远。因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农民生活早日市民化,才是农村民生体育的初衷。其次,要加强农村体育组织机构的建设和体育干部的配备,山东在农村体育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应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全省140个区县的1206个乡镇中有1109个乡镇健全了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1.95%。但在农村体育干部的配备方面,尚有较大缺口,特别是84036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基本上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如果有一名专职的体育干部来组织村民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政府的农村体育惠民政策无疑会得到更好的落实,对设置农村体育干部问题,一种替代办法就是政府直接管制……硬性规定必须做什么或不得做什么。如果省政府利用政策强力介入解决农村体育干部问题,山东省农村民生体育发展必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再次,要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这一杠杆,调动农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体育健身事关农民健康与社会和谐,是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竞赛制度,可以让广大农民通过参加体育比赛、观赏体育比赛、服务体育比赛等方式,对体育的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有更加充分的认识,进而热爱体育,强健身心。[16]
总之,本文作为农村民生体育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只是实用研究展开的一种探索思路,涉及问题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因为农村民生体育是一个包含内容较多的研究体系,它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解决好农民的生活问题。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拟将对农村民生体育中的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农民的体育权利保障、农民的体质与健康、农村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置、农民的休闲生活以及政府对农村民生体育的财政投入等问题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山东省的农村民生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1]陈小林,王正伦,周瑜.民生体育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刘琦,平萍.体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N].中国体育报,2013-12-31.
[4]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5]孙志鹏.我国民生体育发展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沈克印,周学荣,李荷皎.民生体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2).
[7]周建国,靳亮亮.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野的政府自利性研究[J].江海学刊,2007, (4).
[8]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张彩珍.以亚运为镜·论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0]金杭宁.试论体育运动的青年教育意义[J].体育与科学,1995,(1).
[11]韩丹.论不应反对锦标主义[J].体育与科学,1995, (1).
[12]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13]董中草.艺术与游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卢峰.娱乐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5]世界银行.1991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6]谢宏伟,赵克,等.城市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有效供给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科学,2011, (11).
(责任编辑 杨 爽)
2014-10-18
李鸣晓,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G812.42
A
1672-0040(2015)01-0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