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仔猪副伤寒

2015-03-22 23:13王平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下痢副伤寒白头翁

摘要:仔猪副伤寒亦称仔猪坏死性肠炎和猪副肠热,是一种由猪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该病以急性败血症和慢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猪持续下痢、耳尖和部分皮肤出现紫斑。该病在南方很多地区呈现不同程度的发病与流行,特别是在饲养管理不善和卫生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呈地方性流行。

1 病例介绍

2014年11月20日,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某养殖户饲养体重约12kg的仔猪4头,有3头在当天下午拒食,表现为被毛粗乱和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到41~ 42℃,伴有便秘和寒颤。确诊为仔猪副伤寒后及时肌注卡那霉素40万IU、地塞米松3mL,内服酵母、诺氟沙星和新诺明,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中药治疗。第4天病猪开始吃食,精神好转,体温恢复正常,被毛光亮,第5天痊愈。

2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流产物和粪尿经消化道感染,仔猪食用被病原污染的饮水和饲料后极易致病。一些外界因素和应激,诸如猪舍潮湿、环境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方式不当和长途运输等是引发该病的主要诱因。该病多发生于3~4月龄的仔猪,6月龄以上则很少发病,气候多变、阴雨连绵以及冬春时节多发,呈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3~30天。急性病例体温升高达41~42℃,腹泻,排黄绿色粥样腥臭粪液,呕吐,四肢、腹下及耳根等部位皮肤发绀,有紫斑,多于2~3天死亡。耐过猪多数因营养不良成为僵猪。临床多见慢性病例,病初症状不明显,随病情发展出现下痢、寒颤及精神颓废。病猪喜挤堆卧地,并便秘下痢交替,排灰白色或灰绿色粪便,体表皮肤充血发红,高度消瘦,往往于数周后死亡。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急性死亡病例主要呈败血症病变,以肠胃急性炎症为特征,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肠黏膜出血,呈局限性增厚;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在肠胃黏膜、肺和心外膜等处有少量出血点。慢性死亡病例病变主要集中在回肠、结肠和盲肠,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性病变,肠壁增厚,肠腔内有黄色泡沫样内容物,黏膜上附有一层黄绿色和灰白色麸皮样假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5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采用细菌学检查、分离培养及ELISA等方法。要注意该病与肠炎的鉴别诊断,根据仔猪副伤寒病例的股内皮肤、胸腹部、四肢及耳尖出现不同程度的紫色斑点即可鉴别。

6 防治措施

(1)预防。在该病的流行地区,给1月龄左右的仔猪口服仔猪副伤寒疫苗。通过临床观察,部分仔猪副伤寒病例与猪瘟混合感染,因此仔猪除口服仔猪副伤寒疫苗外还要加强猪瘟的预防接种,旨在对两种疫病产生免疫力。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仔猪断奶时避免突然更换饲料,避免应激因素刺激。定期用5%来苏儿或20%石灰乳对猪舍进行消毒。饲料中适量添加抗生素、饮水中添加氟哌酸粉,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2)治疗。西药治疗可对肌肉注射地塞米松3mL、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40万IU,每天1次,连用3天;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和25%氟哌酸各5mL,每天1次,连用3天;用诺氟沙星胶囊2粒、新诺明和酵母各3片,共研细末给病猪灌服,每天1次,连用3天,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扶正健脾为本,同时配合西药治疗,能够巩固疗效。

处方一:甘草、陈皮、青藤香各6g,苦参、栀子各8g,木香、金银花、生地和龙胆草各10g,苍术、白芍各12g,黄连、白头翁各15g,每剂煎3次,每天灌服1次,连用3天。

处方二:枳实、黄连各10g,槟郎、黄柏各15g,茯苓、金银花各20g,白头翁25g,煨葛根30g,煎水去渣,候温,每天分2次灌服,连用3天。

方解:中药苦参、生地、黄柏、黄连、白头翁有止痢杀菌、凉血生血、清心火和散风利湿之功效,金银花、青藤香、陈皮、木香有镇痛、活血、清热解毒、消肿胀、化滞和行气之作用,栀子、苍术及白芍有止渴、通便、利尿、平胃气、健脾及泻肝、胆、肺之火的作用,煨葛根、茯苓、槟郎及枳实有治疗伤寒、泄泻、痢疾、行气、大便秘结、泻痢后重及利水渗湿、健脾之功效,甘草具有调和药性、下火益气之功效。因此采取中西药治疗仔猪副伤寒能够取得良好疗效。

猜你喜欢
下痢副伤寒白头翁
白头翁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鸡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中药喂产仔母猪防仔猪下痢
仔猪下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仔猪下痢鉴别诊断
石榴皮巧治子猪下痢
想改名的白头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