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侵害猪只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皮肤瘙痒。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猪只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规模化猪场一旦感染则会造成巨大损失。
1 病原
该病的病原是伪狂犬病毒(PRV),属疱疹病毒科,常存在于脑脊髓组织中,倘若猪只感染致病,其实质器官、血液、阴道分泌物、奶液、唾液及鼻液中均含有伪狂犬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差,在污秽的干草及圈舍中可存活4周以上,在肉中能存活5周以上。在0.5%的石灰乳中1分钟可灭活,高温或1%~2%的苛性钠溶液能够立即将其杀灭。
2 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猪、鸡、鸭、牛、羊及猫、犬等都是易感动物,但常见的感染致病者是15日龄内的哺乳仔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在自然界中,伪狂犬病毒可能寄生于以鼠类为主的啮齿动物体内,所以当畜舍内鼠类较多时该病的发病率就会上升。病猪、带毒猪和带毒鼠类为该病的重要传染源,而健康猪如果与带毒猪或病猪直接接触则会感染该病。病毒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体内,特别是当皮肤黏膜有损伤时极易感染发病。环境恶劣和饲料霉变等一些应激因素也会诱发该病。
3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6天,短则36小时,长则达10天。病猪因年龄不同而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
(1)哺乳仔猪。多发于15日龄以内的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哺乳仔猪发病具有全窝性且症状重急。病初病猪精神不振、厌食、呕吐,体温升高达41.5℃,部分病例伴有流鼻涕和咳嗽等症状,随后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猪盲目行走,兴奋不安,前肢张开呈“八字形”,全身发颤,个别病例表现出空口咀嚼、呼吸急促和四肢无力倒地等症状。侧卧时四肢划动如泳状,叫声嘶哑,直至昏迷而亡。病程通常为2~3天。
(2)育肥猪。同流感症状类似,病症较轻。病猪体温呈稽留热,升高达41~42℃,数天后体温恢复正常,流鼻液、咳嗽、呼吸急促,个别病例伴有腹泻和呕吐症状。如果未产生神经症状且无继发感染,通常2周左右自行康复,耐过猪大多生长不良。
(3)怀孕母猪。怀孕母猪感染该病后多在2个月左右流产,个别病例超过预产期产下弱仔和死胎,弱仔往往在出生2~3天内死亡。哺乳母猪出现泌乳障碍而导致泌乳停止。
(4)50kg以上的后备猪。大多呈隐性感染,个别病例可产生类似流感症状,但症状较轻,容易耐过康复。
4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猪通常无肉眼可见的特征性病变,呈多样性。部分病死猪扁桃体坏死、咽喉黏膜水肿和肺水肿,肝脾表面有针尖状坏死灶。病死仔猪如有神经症状,则可见其脑脊髓液增多,脑膜出血和充血显著。
5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具体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诊断该病时,还应注意做好同猪瘟(急性呈败血性变化,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猪细小病毒病(亦称猪繁殖障碍病,病变主要在胎儿)及蓝耳病的鉴别诊断。
6 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圈舍环境卫生并制定严格的消毒措施,实行仔猪全进全出制度,提供全价饲料。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种则一定要对引进的种猪进行1个月隔离和观察,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饲养。严把检疫关,猪群应反复多次进行血清学检查,对阳性猪予以淘汰,直至猪群全部呈阴性。此外,还应消灭猪场的鼠类,控制猫、犬等动物进入猪场。
(2)该病发生后,采用百毒杀对圈舍、用具、设施、墙壁和地面隔日喷雾消毒1次,采用2%烧碱溶液对病猪栏和分娩栏消毒,每隔一周消毒1次。仔猪吸乳前用2%高锰酸钾(KMnO 4)溶液清洗哺乳母猪的乳头。对病猪要及时隔离扑杀、深埋,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3)做好免疫接种工作。通过高滴度的基因缺失疫苗进行鼻内接种,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推荐免疫程序是留种仔猪在断奶时注射1次,间隔4~6周加强免疫1次,以后根据种猪的免疫程序进行。种猪第一次注射后间隔4~6周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次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1次,能够取得很好的免疫效果。商品猪断奶时注射1次,直至出栏。在该病发生和流行的猪场,对未发病的猪只要紧急免疫注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苗,对于预防感染具有显著效果。
(4)对于病症较轻的病例可通过肌肉注射复方盐酸吗啉胍注射液,按照0.05~0.1mL/kg体重的剂量进行治疗,每天1次。对于发病重急、病情严重的病例,可每天注射2次,连续用药5天。也可根据使用说明给病猪肌肉注射猪白细胞干扰素,每天1次,连用3~4天,对治疗猪伪狂犬病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