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薇,付景川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财经大学 外语部,吉林 长春 130117)
亨利·詹姆斯后期创作风格探析
包薇1,2,付景川1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财经大学 外语部,吉林 长春 130117)
亨利·詹姆斯是享誉英美文坛的小说家、评论家。然而,从早期辉煌的创作成就到后期艰涩的三部巨著,詹姆斯始终颠簸在文学批评潮流的风口浪尖。詹姆斯后期的规避迂回风格到底是由于专注技巧而变得麻木迟钝,还是在新的艺术高度上的一种独特创造?批评家们对此据理相持。目前国内的詹姆斯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和规模,对詹姆斯的后期风格更缺乏整体观照。对国内外詹姆斯后期创作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比较,重新审视和解读詹姆斯后期风格,全面理解并深入挖掘詹姆斯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亨利·詹姆斯;后期风格;规避;叙事
学术界对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的研究已逾百年。这位小说家兼评论家自幼便往返于欧美大陆之间,新旧大陆的差异和冲突给思维敏锐的亨利·詹姆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的源泉。因为出生于美国而长期定居于英国,亨利·詹姆斯在英、美文学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被一些评论家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英语语言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在生前并未获得如此高的殊荣,相反,“矫揉造作”、“背离读者”等毁誉之辞远胜于对这位文学大师的褒奖颂扬。在他创作的后期,这种状况尤为凸显。美国评论家称“他的艺术受害于他自己的孤芳自赏的态度;他那日益增长的抽象性和刻意雕琢的后期风格要归咎于他做出的移居国外的不幸决定”[1]549。美国人认为他后期的失败是由于他脱离国土,想象力也失去了给养的缘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步入新的时代,变革和发展着的文坛需要对文学创作的风格和技巧进行不断的反思。此时,亨利·詹姆斯的前驱性开始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比国外对詹姆斯后期作品及创作风格的广泛研究,国内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认识也不够全面。本文基于对国内外詹姆斯后期创作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比较,尝试从不同视角审视詹姆斯的后期风格,探求作者独特文风背后的意旨,深入剖析亨利·詹姆斯后期创作的文学艺术价值。
国外的亨利·詹姆斯研究在进入20世纪后开始从零散走向系统,其后期作品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已经成为詹姆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詹姆斯后期创作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研究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丰硕。其中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有马西森、杜比、埃德尔、弗里曼等。截至目前,国外研究亨利·詹姆斯后期创作的论文已不胜枚举,专著数十部。仅以代表性专著为例,马西森在1944年出版了《亨利·詹姆斯:主要阶段》,将詹姆斯进入20世纪的创作,也就是后期的创作称为“主要阶段”(Major Phase)。马西森从詹姆斯的作品《专使》、《鸽翼》、《金碗》以及未完成的《象牙塔》入手,细致分析了詹姆斯的创作意图、形式和风格。同时,他极力反对给詹姆斯贴上“隐晦”之类的标签,并且坚信詹姆斯后期特有的风格是他高明的小说技巧的运用与实践。利维斯于1948年出版了《伟大的传统》一书,将以《贵妇的画像》为代表的詹姆斯前期作品纳入英国伟大的经典之作,而对后期作品则表示出了遗憾,认为詹姆斯职业化太甚,结果反为其害,他脱离生活,“身上起先就存在着某种不足”[2]211-214。2007年,诺维克(Novick)在《亨利·詹姆斯:成熟的大师》一书中充分肯定詹姆斯后期作品的精致纯熟,赞扬了詹姆斯将现实生活素材打造成艺术品的高超技艺。2009年麦克沃特(McWhirter)在专著《欲望和爱情:亨利·詹姆斯后期小说研究》中指出,詹姆斯后期作品是他打造自己全新视野的表征,作品中体现的是他对生活的积极融入而非先前评论家认为的隐退和消沉。
其次,研究主题涉及广泛。随着詹姆斯后期创作逐渐走入文学批评与研究的中心,其作品中的文学艺术特色以及文化政治内涵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很多学者从詹姆斯后期作品所呈现的社会性出发,探讨小说中的种族、宗教、战争、民主、阶级、政治、人际关系、性别关系等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是詹姆斯洞悉社会矛盾、探索人类文明危机的切入点。还有学者深入考察作品的文化艺术特质,论述文化冲突、性、自我、救赎、婚姻、道德等主题,这些主题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人物的焦虑和欲望,体现了人们为探索生活的意义而犹豫徘徊的状态。更有学者标新立异,他们的研究涉及同性恋问题、小说中的服饰、视觉艺术、作品对出版业的影响等等。研究者们各抒己见,使研究主题不断扩展,几乎涵盖到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研究理论呈多元化。詹姆斯后期作品中善用二元对立结构服务于主题,例如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冲突,这样的创作手法给批评家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正如弗里曼所言:“每一个文学批评理论的浪潮,从新批评、解构主义到女性主义,再从马克思主义到新历史主义,都声称亨利·詹姆斯体现了他们的理论并以重读詹姆斯作品来展示其理论之精髓。”[3]1-2除了弗里曼提到的批评理论,研究者们还采用其他视角考察詹姆斯的后期创作,例如语言学理论、叙事学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众多批评理论流派都被拿来解读詹姆斯的后期作品,这一点充分说明詹姆斯后期风格的独特之处,也证明了詹姆斯经典作品超越时代的魅力。
国内较为广泛的亨利·詹姆斯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关于詹姆斯创作特色的一般性介绍,90年代以来出现对詹姆斯个别作品的研究以及一些高校硕、博士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文化、心理认知、叙事策略及创作技巧等。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才开始逐渐关注詹姆斯的主要后期作品——《鸽翼》、《专使》、《金碗》。《鸽翼》作为詹姆斯后期三部长篇之首所引起的关注并不多,陈平与郑国锋的论文较有代表性。前者通过对小说意识呈现方式的分析否定了詹姆斯后期小说为现代派小说的说法,认为他的创作是从传统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4];后者从伊瑟尔的读者反应批评论出发,探讨作品中文本、读者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小说中的不确定点和叙述的省略是詹姆斯有意打造的空白,文本符号间看不见的潜在联系是引发读者思维建构的动因[5]。相对于《鸽翼》,第二部长篇小说《专使》受到的关注较多。张伟水和陈丽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解读。前者探讨了詹姆斯的双重文化态度——对欧洲文化的怀疑和对19世纪美国文化的讽刺与批评[6];后者通过詹姆斯本人以及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批评思想对作品加以解读,得出小说的主人公体现了真正的批评精神这一结论[7]。王玲就文体特色指出《专使》中圆周句使用众多,这种结构拖延了句式的完结,体现了主人公推迟执行其专使使命的心态,同时制造了悬念和模糊效应[8]。有关《金碗》的研究涉及道德、婚姻主题以及对写作技巧的论述。王珊讨论了金碗与婚姻的联系,阐述了小说中婚姻观与价值观密不可分的观点[9]。陈秋红从金碗这一象征物出发,探讨作家将隐喻融于伦理及哲学认知等不同层面的高超技巧[10]。王丽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聚焦模式,说明聚焦模式不单单是视觉角度问题,人物形成的意识中心对立模式体现了不同的意识和价值观,对立的结构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重新判断[11]。
以上是中国学者对詹姆斯后期单部作品的研究概况,国内对詹姆斯后期创作的整体研究极少,仅见孙黎的博士论文《孤独的自我反思者——亨利·詹姆斯〈自传〉及主要阶段小说研究》。文章指出,詹姆斯的后期三部长篇以及《自传》对作家本人而言,起到了一种心理诊疗的作用,使詹姆斯对家庭的心态从消极躲避转向积极面对。还有博士论文涉及詹姆斯后期创作——魏新俊的《亨利·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及其影响》和关重的《亨利·詹姆斯小说的成长—认知主题研究》。前者选择了《贵妇画像》、《鸽翼》、《金碗》探讨詹姆斯从传统小说心理描写到现代意识流手法运用的写作技巧。后者选取包括《专使》和《金碗》在内的几部代表作,探讨贯穿于詹姆斯小说创作中的成长—认知主题,点明作家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理性智识的生活理念。
国内学者的研究有效地拓展了人们对后期詹姆斯的认识,增强了读者对詹姆斯独特创作手法的理解。但与国外蔚然成风的研究现状相比,国内学者对詹姆斯后期创作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未来研究的空间广阔。首先,国内学者对詹姆斯后期作品的研究较少。这与学者们对后期创作认识不够以及作品的译介不无关系。后期的三部作品中只有《专使》有汉译本,译介的匮乏对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次,国内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对个别作品的分析上,对后期创作缺乏整体观照,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识。第三,研究视角有待拓宽。与国外的多维度透视相比,国内研究更集中于文化、心理、叙事艺术等几个方向,视野不够开阔。第四,国内欠缺詹姆斯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而国外的比较性研究屡见不鲜[12-13]。詹姆斯后期风格独树一帜,通过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扩展学者们的研究视域。最后,国内研究缺乏创新意识。国内学者固然可以借鉴国外研究作为重要参考资源,但在参考比照的同时,我们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掘我国文学及哲学等社科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阐发研究,为詹姆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学界对詹姆斯后期的创作评价不一,各据一词。一方面,詹姆斯生前就遭致许多人用“晦涩难懂”来评价他的作品,后期的文体更因烦冗费解而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利维斯对詹姆斯的后期风格批评道:“詹姆斯的技巧不是在有力表达他最为敏感的感知;相反,对技巧的专注使他的敏锐感觉变得麻木迟钝。”[2]211-214另一方面,他细腻的文笔以及追求完美的努力赢得了很多评论家的认可和钦佩。马西森认为詹姆斯后期作品的晦涩完全不是他无能,而是一种高度的、高明的技巧。马克斯·坎利夫也指出,詹姆斯后期创作中对事物理解之深,不是别的小说家所能比拟的。詹姆斯后期的创作在批评与赞誉声中释放着永恒的魅力。
詹姆斯后期风格的转变是詹姆斯作品走向经典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詹姆斯后期作品的批评和质疑缘于认识上的不足。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詹姆斯后期作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研究詹姆斯的后期作品首先要细读文本,只有通过与作家的文本对话并反复思考才能逐步透视作品委婉文风背后的意旨。文本是作家的生命,也是读者了解作家的最重要途径。文本的复杂性是难以用任何单一的文评方式进行阐释和肢解的,对待詹姆斯的作品更应如此,“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14]从文本出发,就是从文学的本位出发,贴近作家的生活、感受作家的气息,从而深刻体会作家的创作心境。詹姆斯后期作品中的间接寓意和复杂修辞使情节规避躲闪,要充分领略其后期风格的动人之处,“不能把风格作为某些隐秘故事的不透光的屏障来研究,而应在很大程度上把它作为故事本身来加以研究”[1]549。
其次,研究詹姆斯的后期风格要立足于其整个创作历程——从早期的名篇到中期失败的戏剧,再到后期的长篇小说。正如坎利夫所言,詹姆斯后期写作方法的种子早已播撒在先前的作品之中。所以,詹姆斯前期和后期的风格对比研究前景广阔。另外,这中间詹姆斯曾尝试戏剧创作,可受到欢迎的剧目并不多,多数情况是反响平平,甚至遭到观众喝倒彩。詹姆斯的戏剧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卡尔森曾说:“詹姆斯的戏剧对批评家们有着一种潜在的威胁,也许批评家们认为承认詹姆斯是剧作家就等同于承认詹姆斯那些读起来费力,并且令人困惑的拙作,于是研究詹姆斯的戏剧著述之少就不足为奇了。”[15]虽然詹姆斯的戏剧生涯从来都不是他作家生涯的一个亮点,但它确实是作家创作经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詹姆斯研究的必要补充。里昂·埃德尔挽救了詹姆斯的戏剧,将他的大部分剧作收在《戏剧全集》里。詹姆斯生前正是由戏剧尝试的失败转向后期的小说创作,戏剧创作经历对后期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见证着詹姆斯向后期风格转型的心路历程。詹姆斯在几部作品序言中表达了他在小说情景设计中采用戏剧手法的创作理念。可见,詹姆斯的戏剧创作与其后期风格的形成有密切的关联。
最后,在探索影响创作的因素之外,还要不断审视詹姆斯所置身的整个欧美小说的大背景,深入探讨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学的过程中为小说艺术所做出的贡献。詹姆斯的后期作品文风严谨,体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写作特点,这是詹姆斯秉承传统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对完美艺术的追求又使詹姆斯尝试摆脱传统模式的桎梏,大胆创新,实践自己的小说理论。例如,詹姆斯在小说中应用了对称等绘画艺术手法;创造性地选择叙事焦点与人物焦点;融入场景描写等戏剧手段;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强化道德审美意识。詹姆斯和他的后期作品所处的时代正值英美文坛世纪之交的转型期,社会矛盾日渐激化,作家的敏感和责任感促使詹姆斯重新审视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探索前进的方向。因此,探究其后期作品与欧美当时的文艺思想以及文艺思想走势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16]。
亨利·詹姆斯的前期创作固然因其帮助作家确立“经典”和“伟大”的地位而变得重要,但后期创作却是能够使他从19世纪走进20世纪,甚至走过百年而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詹姆斯后期风格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体现在以下不同层面。
詹姆斯的后期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洞察极其敏锐,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及人际关系的交错变化探幽入微,其理解力之深,是很多小说家所不及的。作品中的精湛技艺体现在作家能够用文字捕捉人物主观意识上的内省、深思熟虑以及幻想。他精致细微而又繁冗错综的高超技巧使很多评论家无法看到他的全部,这也正是责备之声鹊起,批评之声不绝的渊源。但是,就连他的质疑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亨利·詹姆斯影响了无数作家。他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沃土,他的尝试与构想已经融入21世纪的文学思想中。很多作家从詹姆斯的创作技巧和美学思想中汲取能量,包括约瑟夫·康拉德,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格雷厄姆·格林,多萝西·理查德森等。“即使是他生前同时代的小说家,也有人直呼他为大师”[17]。
詹姆斯的后期作品中蕴含着作家对人性的细致关怀,而作家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则源于作品人物的情感纠葛。作品中一贯纠缠的忠诚与背叛、善良与罪恶,理智与情感等冲突赋予后期作品强烈的感染力。埃兹拉·庞德表示他曾对亨利·詹姆斯的后期作品深感困惑,但是如果深入小说,“詹姆斯所预期的感知与理解,会让新世纪的读者豁然开朗。”[18]庞德将詹姆斯小说中对立的因素称作“Armageddon”,这个词源自圣经,意喻“善恶大决战”。詹姆斯擅长用对称的方式将道德、婚姻种种问题的动机和冲突客观地展示出来,而如何评价则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詹姆斯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或事件,而把下结论的权利留给读者。“……由此想来,我只要让徽章任意悬挂着,其正面和反面,前面和后面就都美妙地变得能让看的人随意可见了。”[19]正是这样的动机,詹姆斯才在晚年时展示了独特的技艺。
詹姆斯的后期作品常给人言犹未尽之感,而其未尽之处正是读者发挥想象的源头。后期作品中的模糊、暧昧似乎掩盖了应有的情节,人物也都在用细微的触须进行相互的探索,作品中常缺席的是人们期待的一个俗世的解释或说法,这些手段技巧赋予了作品无限的空间。现代读者在阅读詹姆斯的作品时“不仅要认识到他的机敏,还应该看到詹姆斯给我们提出的挑战——如何应对我们因处于独特的历史时代而产生的自满。”[3]1-2詹姆斯的作品发人深省,其后期创作中泛用隐晦模糊的格调,采取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给读者留下遐想、判断、分析的空间和余地。詹姆斯自己也说,在为小说“安排的相当长的行程中,我把车票收藏得好好的。”[19]詹姆斯精心策划了所有的细节,情节的进展因技巧的渗入而变得迂回婉转。
后期的詹姆斯并不是一个“悖谬的隐士”[2]211-214,如果说他像一个隐士,那也是这个天才作家想要在喧嚣背后探索人类文明而选择的独特方式。他在隐忍中传递着更为强烈的力量。布莱克默描写过自己读《鸽翼》的感受:“《鸽翼》一书读毕,我感到一个大师的手轻放于我的肩头,书里的美挥之不去。我感到镇定,清醒,高兴,轻松。周遭的一切似乎都有了他们存在的必然意义。外面下了一会雨,凉意使我逐渐入睡,和我一起入睡的还有艺术的力量所赋予我的无比自信和热切渴望。”[20]詹姆斯的作品在委婉中蓄力量于无声,其魅力远超传统艺术,作家由此将自己对艺术的完美苛求推向极致的巅峰。
亨利·詹姆斯在他的写作技巧和生活圈子里追求着同样的完美,他所留下的浩瀚篇章是他锲而不舍地献身文学艺术的明证。后期的詹姆斯成熟而敏感,语言迂回,文风雅致。也正因如此,詹姆斯一直颠簸在文学批评潮流的风口浪尖,冒着失去朴实隽永而招致诟病的风险,带着对艺术的执着热爱,他雕琢堆砌,追求并实践着自己向往的高雅和完美。詹姆斯获得了赞誉和名望,也遭遇了失败和唾弃。不管外界对他评价如何,对他而言,“艺术的真实和人生的真实是一回事”[21]。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寻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也是詹姆斯本人创作和生活的历程,这些都真实的体现在了作家晚年的创作中。詹姆斯后期作品涉题广泛,作家以自己独有的敏锐思维为触角,探索文明社会的各个角落,挖掘文明下人们的焦虑与不满。他在后期作品中经常用对称手法展示某个极具争议的社会问题的两面,使读者做出判断之前必经深思熟虑,这样阅读的同时也能够使读者对作品中人物以及善恶的理解更为丰满。总之,探索詹姆斯的后期创作风格对全面理解并深入挖掘世纪之交英美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意义深远。
[1] 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M].朱通伯,等,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2] 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 [M].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
[3] Freedman,Jonathan.A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nry Jame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 陈平.意识呈现的方式:《鸽翼》的现代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28-32.
[5] 郑国锋,陈丽.《鸽翼》中的“空白”[J].国外文学,2008(2):78-84.
[6] 张伟水.从《专使》中的情景反讽看詹姆斯对美国文化的讽刺 [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38-142.
[7] 陈丽.《专使们》与文化批评精神 [J].外国文学评论,2003(4):61-65.
[8] 王玲.亨利·詹姆斯《专使》的圆周文体效应 [J].外国文学研究,2004(3):93-99.
[9] 王珊.亨利·詹姆斯的《金碗》:婚姻的寓言[J].外国文学,2004(6):88-92.
[10] 陈秋红.秘响旁通:亨利·詹姆斯《金碗》隐喻的诗学品质探识 [J].国外文学,2012(1):54-63.
[11] 王丽亚.聚焦折射下的人际关系——亨利·詹姆斯《金碗》聚焦模式评析[J].外国文学评论,1998(4):90-98.
[12] Luria,Sarah.Reviewed The Architecture of Manners:Henry James,Edith Wharton,and the Mount [J].American Quarterly,Vol.49,No.2 (Jun.,1997):298-327.
[13] Hutchison,Hazel.The Other Lambert Strether:Henry James’s The Ambassadors,Balzac’s Louis Lambert,and J.H.Lambert [J].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Vol.58,No.2 (Sep.,2003):230-258.
[14]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7.
[15] Carlson,Susan.Henry James the Dramatist.In:A Companion to Henry James Studies[M].Daniel Mark Fogel eds.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93:407-426.
[16] 王丽亚.新中国六十年亨利·詹姆斯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1-8.
[17] Edel,Leon.Henry James [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3:8.
[18] Pound,Ezra.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M].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1954:297.
[19]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M].朱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03.
[20] Blackmur,R.P.Studies in Henry James [M].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1983:2.
[21] 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M].方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19.
A Review of the Writing Style of Late Henry James
BAO Wei1,2,FU Jing-chuan1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2.Publ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Department,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chun 130117,China)
Henry James was the well-known novelist and critic in both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Whereas,from the early brilliant achievements to later three elusive works,Henry James was all the way bobbing up and down in the tide of literary criticism.Whether the later elusive and circuitous style was a numbness resulting from the author’s devotion to techniques or a unique creation based on a higher level of artistic pursuit? Critics stalemate according to their just grounds.The study on Henry James is still on the way for its systematization and dimensions,let alone the integral contemplation of the style of late Henry James.This paper hackles the researching work on Henry James,especially his later phase,both in and outside of China,which aims to helping readers fully understand Henry James and appreciate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values in his writing.
Henry James;Late Style;Elusive;Narration
2015-01-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WW030)。
包薇(1976-),女,吉林白城人,蒙古族,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外语部教师;付景川(1952-),男,河南漯河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I106.4
A
1001-6201(2015)03-0132-05
[责任编辑:张树武]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