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立 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自觉与文明憧憬
庞 立 生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当具有怎样的思想担当和价值自觉?笔者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和文明成就,深入领会和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的文明教养和思想张力;需要把握中国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所蕴含的强大的哲学转化和创新能力。在世界历史的重构与文明转换的关节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正日益体现为民族复兴的价值自觉,并昭示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性文明形态的新气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哲学;文明类型
哲学本质上是对一定时代人民最深层渴望和生活理想的思想领会和理论表达,是对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生存状态的前提反思和价值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中国人反思和改变自己生活命运的思想武器,一直在思想和现实的双重向度中展开着自身艰难的中国化历程。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不仅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深刻洞见,而且取决于我们对时代状况和自身经验的直观能力和把握水平。世界历史时代,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将会把我们的生活引向不同的视轨和方向,世界历史的开放性也将使各种世界观在相互交流、交汇和交锋的历史实践中来伸张和确证自己的真理性。那么,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应当具有怎样的思想担当和价值自觉?如果说,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否蕴含着一种新的文明类型的可能性?显然,这些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重大根本性问题。
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哲学思想景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那里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继承和发展,也在当代更为广阔的思想理论视域中激起绵延不断的思想震荡,产生着深刻复杂的思想效应。随着时代生活的延展,我们会越来越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深刻影响现时代的卓越思想,其所具有的理论开放性和复杂性越来越被彰显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深深地植根于现代文明所能达到的思想成就之中。对于这一点应予更加深刻的领会与认知。如果割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塑造现代文明的各种思想成就之间的内在关联,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其文明的根基,从而沦为没有血脉来源的抽象僵死的形上教条。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例,这一观点的确立其实具有丰富的思想史与文明史基础。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与对古希腊实践哲学传统的批判性改造内在相关,它既扬弃了古希腊人出于对自由、不朽和崇高的追求所表达的对物质生产劳动的蔑视,反过来赋予劳动以普遍而深刻的人性意蕴,同时还在实践概念中保留了古希腊人对生命理解所具有的艺术向度和自由旨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与近代产业革命的发展以及近代政治经济学也具有密切的联系。近代产业革命以来,劳动作为物质文明的支柱,其对人类生存发展所具有的基础性意义日益凸显,人们对劳动的时代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斯密等政治经济学家将劳动视为财富和价值的源泉,将劳动上升为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形式。马克思一方面吸收了政治经济学家对劳动积极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从中看到了政治经济学家把劳动工具化的历史局限。劳动也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主题。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黑格尔精神劳动的辩证法所表达的人经由劳动而实现自我生成和自我确证的合理内核,又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没有看到劳动的特殊形态所导致的异化现象展开哲学批判。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中,汲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且包含西方哲学、经济学等在内的思想文化精华,积淀和负载着西方时代精神的文明成果。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才不仅上升为一种理解人的自我产生、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新的思维方式,而且蕴含着对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通过自觉的实践活动实现自身解放的价值要求。实践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西方传统思辨哲学的根本特质。从根本上说,实践观点就是彻底的辩证法观点,它奠基于对人的生命活动所具有的辩证本性的理论洞见,也在本质上与社会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内在相通。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真理性是历史地生成和获得的,它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真理性当然也就必然地是历史的。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有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史和文明史理解,就不会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人类理论认识和文明发展的历史性成果。
作为历史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文明教养需要持续不断地去体认和领会。一方面,这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常识、科学、宗教、艺术等诸种时代性的文化样式以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等不断发展的学科思想的关联中,去把握其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和独到思想。毕竟,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初就是作为区别于学院派哲学的世界观理论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悬隔现代文明教养的孤寂的沉思默想,而是把现代西方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作为必然性环节包含于自身之内的“文明的活的灵魂”。离开了对两千年来西方哲学和文化发展的真切理解和自觉意识,也就难以掌握吸取了两千年来西方哲学和文化积极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华。如果缺乏必要的文化教养和文明胸襟,自然就难以真正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方式和价值态度的理论自觉,也无法真正抵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历史性本质和文明底蕴。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也需要我们深入到时代生活的根底处,准确地把捉特定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其中心课题,领会时代精神的根本关切与深层渴望。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世界的世界观,究其原因,在于它从根本上触及了人们这一时代人民大众最为鲜活的生命感受和存在经验,提示着人民大众改变自身命运的文明方向。海德格尔就曾经称赞马克思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道出了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基本经验。因此,面向时代的根本矛盾,把握时代的普遍情绪状态和深层的精神脉动,是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基本的生活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文明教养,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为对这一时代所弥漫的知性思维的扬弃。立足人的生活实践,分析和批判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理性与信仰、个体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等诸多二元对立得以存在的现实生活基础,使其在人类自我解放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从宰制生活世界的各种虚假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步获得辩证的和解和从容的精神栖息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方式的要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思想张力,常常在更加根深蒂固的知性思维的理解中遭到肢解。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为例,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对社会历史的理解上,一方面把社会历史建基于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看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历史发展所具有的奠基性意义,揭示了使人类历史得以可能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他又没有仅仅停留于物的意义和层面上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因素,而是洞察到了物质生产所具有的主体意义,从中将社会历史看作是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被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产物和过程,由此把人理解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和目的,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区别于黑格尔式的主观任性的精神自由,也同时区别于缺乏价值目标和抹去主体向度的实证主义。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超越了抽象的实证主义与观念唯心论的视野,实现了主体性向度与客体性向度、科学性向度与目的性向度的辩证统一。这一双重向度使历史唯物主义呈现为特别的思想张力与弹性。“我们习惯于过分强调唯物史观对历史的科学性理解,忽视其目的论和信仰的一面,但这恰恰是一种抽象的片面的解读,导致把唯物史观看成是经济史观和经济决定论,损害了马克思历史地理解的人性内涵、学术品味和思想力量。超越这种抽象的纯粹科学理解,我们可以看到,革命的历史目的论是马克思历史学说的高度理想特征和信仰维度的实现形式,只有当历史的科学理解和目的论理解结合到一起,才能解释马克思学说经久不衰的思想力量。”[1]我们发现,无论是出于科学主义的价值追求,还是出于实用主义的现实考量,抑或受到日常知性思维的支配,我们常常单向度或实体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文明教养和思想张力遭到损害,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就丧失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可能性空间。至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体化理解,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阻碍性因素。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我们进一步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和文明成就,深刻领会和体认其所蕴含的文明教养和思想张力。
正像马克思所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思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转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哲学所具有的内在张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传播到中国并被被迫进入现代性起点的中国所选择和接受,本质上还是由于它具有满足现代中国改变自身命运的客观需要的实践性力量。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日益与中国的现实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相互作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既充分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哲学所具有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性品格,也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生成和具体实现。
实践的哲学与哲学的实践,始终是近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追求。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3]。毛泽东对于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批评,并亲自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样的经典著作,以此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应当说,这样的哲学著作,绝非是学院派哲学家在书斋里主观构想的产物,而是凝结了中国革命十分沉痛的经验教训。教条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先在本质决定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虚假的主观意识来规范和裁剪生活的偏执粗暴的理论生活态度。事实证明,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片面性倾向的克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需要不断与之斗争的艰难任务。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通过实践标准的重新确立而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得以实现的。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触及的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固守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教条。它超越了在两极对立思维模式下对社会主义仅仅从所有制关系方面进行实体化理解的误区,转变为从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角度,去规定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解的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对社会主义认知概念框架的重新改造和理解范式的实质性转换。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思考为前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成就的中国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践。马克思曾言:“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了理论家”[4]。在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实践探索中,凝结着深沉的理论智慧。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指导中国道路具体实践的哲学理念,那么中国道路就是哲学的实践,它所实现的巨大的哲学转化和创新能力,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实践模式,成就并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新境界。
中国道路所体现的哲学洞见,在以下关系中得到集中体现: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解,不仅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和总体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对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以唯物辩证的态度处理和对待这一关系。在此意义上,中国道路的要义就在于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围绕发展这一主题,用“建设的逻辑”代替“革命的逻辑”,通过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充分占有和辩证否定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其中,重要的是,中国道路既对资本主义文明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没有采取漠视态度,同时又对资本主义文明所具有的历史限度具有清醒而冷静的认知。历史事实表明,对资本主义文明采取掩耳盗铃般的无视态度,也就无法从中汲取文明的成分使其充实、转化并提升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环节,社会主义的发展就会丧失了必要的文明基础;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限度缺乏深刻的把握,就会使社会主义的发展丧失应有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应当说,中国道路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在诸如计划和市场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上,超越了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教条化、主观化的知性理解,真正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体现出实事求是、内在超越的实践哲学态度。
二是政党、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全体人民开展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创造性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厚重、民族多元一体、人口规模庞大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持国家稳定、凝聚民族精神、实现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基础。中国道路的价值自觉就在于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现代性社会的建构内在统一起来[5]。始终葆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关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具有的思想品格和文明素养。通过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和推进依法治国和现代性社会的建构,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中国道路不断彰显的价值选择。如果说,资本主义所奉行的是物化的“资本的逻辑”,那么,社会主义所遵循的则应是人本化的“社会的逻辑”。社会与个人不是抽象对立的。在创造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使物质文明的发展服膺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使社会的发展成为每个个人发展的内在环节和必要条件,从而把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辩证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的社会主义关怀。中国道路的主体性力量就在于政党、国家、社会、个人的整合与凝聚,它所形成的不是分散的离心力,而是统一的向心力。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道路实践哲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造性成果。
三是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三大精神资源之间的关系。以何种思想资源来支撑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便为之注入先进的文化精神与文明动力,这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颇费周折的价值选择。现代中国在众多的思想资源的辨析与取舍中,最终选择了符合时代精神趋向的马克思主义,由此开启了重构世界历史和民族命运的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并不是一种先验的可以拿过来就套用的抽象普遍性,它需要以中国化的方式重新获得自己的现实性。唯有一种思想文化被充分地消化吸收并取得了自身的现实性内容之后,这种思想文化才能真正深入到社会现实的内在处境中并成为现实道路的内在支撑。“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必然地蕴含着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与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性吸收。中国道路的展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找到了自身新的生长点。海德格尔曾言:“一切本质的和伟大的东西都只有从人有个家并且在一个传统中生了根中产生出来。”[7]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优秀基因,从中开显出文化传统的当代意义,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会通,从而共同融汇于中国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智慧。对西方文化及其文明成果的批判性的积极占有,则使中国道路获得了必要的思想滋养和世界性的内容。可以说,三大精神资源的相互营养与视域融合,使中国道路获得了充盈的精神活力和辩证的思想张力,创造、生成并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哲学智慧。
当代世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世界历史的重构与文明转换的关节点上。我们看到,在世界历史时代,现代性的全球化扩展使现代性与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东方与西方、全球性与本土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矛盾关系更加紧密、更加复杂。反思世界历史时代的根本问题,我们会发现,如今的世界历史时代,虽然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修订了资本主义的价值逻辑并顽强地彰显了自身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认,世界历史在总体上依然顽固地体现为全球资本主义时代。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限度由于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的震荡而日益显现出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进一步放大和凸显了西方现代性的问题与弊端。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展开根本性批判的思想理论,它敞开了一种通向新型现代性文明类型的内在必然性。无论是当代资本主义历经何种形式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都不能掩盖其资本逻辑宰制和扩张的本质,也不能取消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走向没落的根本性趋势。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智慧,逐渐显露出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另一种现代性文明形态的新端倪。这种现代性文明形态的端倪之所以可能在当代中国产生,从根本上看,首先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得中国不可能也根本无法在对西方殖民体系的依附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在今天,我们如何既能享有西方现代文明的物质生活,而又不丢掉中国文化的精神生活?一百多年的探索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文化所固有的内在整体性使得我们很难将西方文化的某一层面简单机械地嫁接到我们的文化母体上。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和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叛,以及苏联模式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危害,使得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不得不自觉地在理论建构与道路设计上,寻求和探索自主性的特色道路。此外,中国文化传统在基因上所具有的中庸之道、辩证转化的思想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命精神以及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使得它具有经由传统的再生而孕育出新的文明形态的文化底蕴[8]。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和文明碰撞中站稳脚跟并能有所创造的根基。
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开启的中国道路,正在日益实现着对自身精神基础的文化自觉。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等思想话语,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述的更新,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为对民族复兴和文明走向的文化自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意味着政治、经济、军事的崛起与强大,更意味着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明复兴。如果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是建基于原子化的个人基础上,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并在发展中体现出支配性、扩张性的本质和普遍主义、中心主义的倾向,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提示的新的文明形态,则是建基于群体性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向内用力”和实现内在超越,更加关注社会共同体的共同理想,体现出整体性、和谐性的特质以及文化天下、道德世界的价值情怀。体悟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展开和深化,越来越激起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化自觉,唤醒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自信,并在时代的理解方式中重新表达和复活了我们的传统。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经过百年来的实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新传统,并越来越与中华文化传统的活的本土性元素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近年来,习近平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的“亲、诚、惠、容”理念,将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繁荣联系起来的“一带一路”构想等等,无不浸润并透溢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智慧,昭示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性文明的新气象。
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世界秩序和文明图式深度调整的世界。正如戴维·施韦卡特所言,“中国需要处理的问题有多庞杂,它取得的成就就有多伟大”[9]。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历史情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被认为是能够有效思考当代世界根本问题的思想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将引领中国新型现代性社会的建构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相信并憧憬,一种新的文明类型正日益开显并终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仍需更加深沉的责任担当,需要触及人类生存经验和中国发展中最为紧迫、最为迷茫的根本性问题,更为准确、更加深刻地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要求,在此基础上,思辨、反思地给出民族生活的基本价值和文明发展的最高尺度,从而为民族复兴进行新的存在论奠基,提供更加坚固的本体论支撑。我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的当代使命和价值期许。
在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具有文明重构意义的既伟大又艰巨的历史性实践。我们唯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我们有效思考当代问题的世界观,成为我们深层的生活依据和深刻的精神支撑,成为一种新的文明类型的思维方式的基础,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必要的思想力量和理论信念。可以说,直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正内涵和普遍意义仍然有待清晰地提炼出来。人类历史的经验是,生存的问题越是艰难和复杂,生存的动能和势能越是突出和强烈,生存的碰撞越是激越和深刻,它所掀起的精神浪花也就越加壮观和惊艳。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上,“在这青春化和强有力的实体性基础上培养起哲学的发展”[10],在这发展阶段的行程中取得它的真理和自觉,这是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明憧憬,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赋予自身现实性内容的必然要求。
[1] 张盾.“历史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9(1):2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6.
[5] 邹诗鹏.当下中国道路的三重逻辑[J].探索与争鸣,2013(12):15.
[6] 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怎样的国际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26(2).
[7]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1305.
[8] 盛海英,李秀华.从趋古到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趋古思维模式的创造性转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49-251.
[9] [美]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M].李智,陈志明,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8.
[10]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3.
Value Consciousness and Civalization’s Vision of Marxism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NG Li-sheng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In current times,what kind of ideal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 Consciousness should Marxism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seek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ivalization literacy and thingking tension of Marxism philosophy,based on the height of thinking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of Marxism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need seize the strong ability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as the practice of Marxism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is time of reconstucting world histo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Marxism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more and more achieving the value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showing the new climat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ivilization.
Marxism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actical Philosophy;Type of Civilization
2015-03-2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A00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817)。
庞立生(1971-),男,山东郯城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B15
A
1001-6201(2015)03-0015-06
[责任编辑:秦卫波]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