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趋势下高校综合性自然科学类期刊的定位与发展

2015-03-22 07:29凤,冯
关键词:办刊科技期刊学报

张 凤,冯 颖

(1.《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 大连 116023;2.《计算力学学报》编辑部,辽宁 大连 116023)

一、引 言

截至2013年,我国科技期刊共4944 种,数量位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教育部统计的高校科技期刊共1347 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27%。而在高校科技期刊中,高校综合性自然科学类期刊,即学报占比25%[1],分量不可谓不重。但在现行的期刊评价体系下,学报的地位有下滑趋势。1999年10月、2003年1月、2005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三届国家期刊奖获奖名单中,高校学报获奖数分别为国家期刊奖7/64、3/30、1/30,国家期刊奖提名奖4/22、8/50、5/50,获奖数均呈递减趋势。只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连续3 届获得国家期刊奖。从提名奖构成变化中也可发现,高校学报渐渐减少,而更为趋于专业性的如《武汉大学学报》的信息科学版和理学版后来居上。2005年公布的第三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中,高校学报占17 种。而在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高校学报仅占8 种,300 种中文出版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仅有29 种,比例均不到10%。由此可以看出,各类期刊评比有越来越向专业期刊倾斜的趋势。

中国主要科研力量分布在高等院校,尤其是教育部所属的“985”“211”建设的院校,科研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从2014年9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SCI 论文所属机构类型分布统计中可以看出,有82.77%的作者单位为高等院校。2013年,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3年SCI 收录我国第一作者论文中)第一作者分布于68 个机构,包括46 所大学(75 篇)和20个研究机构(25 篇)。而作为高校科研水平窗口地位和学术机构一部分的高校学报,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随着高校的蓬勃发展,依托高等院校的高校学报为何不再具有资源优势?本文通过考察期刊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报面临的种种困境,分析各种制约下其发展的契机。

二、期刊国际化趋势加剧对高校学报的影响

期刊的国际化首先是编委会、作者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其次是指按国际化的标准办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数字出版与传播的迅猛发展,国外期刊集团集约化和垄断性越来越强。期刊集团化的优势在于专业化与规模化,如国外的Elsevier 和Springer 出版社,旗下期刊分别为3110 种[2]和3054 种[3],其通过合并和创办新刊扩大期刊规模,形成集约化效应,抢占优质稿源。国内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至2015年共有130种,分为中华系列、国际系列和中国系列,遍布医学的各个学科,种类齐全,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最具权威的医学期刊系列,受到了新闻出版署、科技部、中国科协等相关机构的多种奖励,且大部分期刊是盈利期刊[4]。集约化战略形成的强大垄断和竞争优势抢占了大部分市场,对其他单兵作战的期刊造成了极大的压倒性威胁。

另外,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期刊社,在编辑出版流程上也与传统出版模式形成了极大的区别[5]。不同于传统的编辑出版一体化,现代编辑出版流程采用编辑、出版、营销分离的方式,通过对读者和市场深入的调查,容易形成期刊品牌特色,保证稿件的学术质量;专人负责的期刊推广和销售与其他环节相辅相成,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地位。数字出版与传播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许多大的出版集团已经完成从印本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的演变。我国在国际化、产业化和数字化方面和国际大的出版集团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正如尚勇所说,“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为应对国际化挑战,2013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展大联合、大协作,通过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交流平台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和影响力”和“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重要指示精神,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能力,期刊影响力计划设A、B、C、D 四类支持项目给予一定资助,最后获得资助的共199 种期刊。2015年又开展了D 类项目资助计划。对中文期刊则没有任何资助,中文综合性高校学报的劣势更是日趋明显。

三、现行科研和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下高校学报的劣势

科学技术成果的传播主要以期刊为载体,但并不是唯一的载体,期刊整体的学术水平不代表所刊发论文的学术水平,这一点已在业内达成了共识。目前单一依靠文献计量学对期刊进行评价,进而成为对所刊载论文的评价已经越来越受诟病,有些学者建议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期刊进行评定。但在现行的科研和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下,高校学报由于受其办刊体制所限和刊载内容的综合性,处于一定的劣势,具体分析如下:

1.影响因子等期刊技术指标的制约

目前评价科技期刊的主要指标是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数的比值。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其专业化程度关联非常大。据中国情报信息研究所统计[6],2013年综合大学学报平均核心影响因子为0.335,师范大学学报、农业大学学报、医药大学学报、中医药大学学报、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影响因子分别为0. 272、0. 548、0.439、0.435、0.356,除了农业大学学报外都低于平均值0.523。为消除影响因子这一单一指标对期刊评定的非客观性,一些评价机构增加了其他一些评价指标的权重。在中国情报信息研究所按照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统计的综合评价总分排名前100 位中,只有偏重于专业化的《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位列其中。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的领军刊物,《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仅位于109 位。高校学报由于其综合性,专业繁多,重点学科不突出,各高校主办的学报同质化现象严重,期刊订阅数量和读者忠诚度逐年下降,因此影响因子大大低于优秀的专业期刊,导致其在期刊评定中处于劣势地位。与专业性期刊越来越受青睐的现状相比,综合性导致的高校学报技术指标的制约短期内难以克服。

2.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机制的制约

2013年,国际发表SCI 论文较多的10 个学科中化学、物理、数学分别占第1、3、7 位。SCI 收录中国作为第一作者论文20.41 万篇,位于世界第二位。这是因为目前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评价科研水平的首要指标是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SCI 源刊上的论文数量。这对于因为综合性难于进入SCI源刊的高校综合性自然科学类期刊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在各高校的职称评定中,本校学报的权重分通常低于其他同类的专业期刊,越来越多的优秀论文流失,办刊的资源优势越来越微弱。

3.办刊体制的制约

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为高等院校,期刊社或者期刊编辑部为学校内设机构,通常不是法人单位,办刊经费为学校拨款。因此与经营性期刊相比,编辑不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等靠要思想严重,大大制约了办刊积极性,阻碍了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另外,高校学报编辑在编制上大部分被定位为教辅人员,在职业规划和工资待遇上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年轻编辑流动性较大,导致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而随着数字出版与传播的普及,稿源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与高校学报一校一刊的现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际一流学术期刊通过集团化和扩大规模等,越来越占据业态领先地位。

四、高校综合性自然科学类期刊的出路

存在即合理。高校学报虽然因为其综合性、办刊体制所限各项技术指标偏低,影响了其在科技期刊中的地位,但其不同于其他科技学术期刊的特点,使其在当前时期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高校学报既是高校科研交流的平台,又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7]。当务之急是要找准定位,坚定办刊信念,办出刊物特色。

1.高校科研交流的平台地位不动摇

高校学报办刊历史悠久,期刊的连续性使得学报能够成为记载高校科研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翻开学报,能看到高校科研水平成长的整个脉络,高校学报名副其实地应该成为反映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但受目前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许多优秀论文外流,学报这个学校科研窗口的地位有所动摇。在内忧外患的处境中,一些高校学报在期刊的技术指标上做起了文章,虽然短期内影响因子等指标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治标不治本,短期效应下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为此,高校学报应该重视期刊的技术指标,但不唯技术指标是从。如,基金和论文的相生关系。盲目追求高的基金论文比,可能扼杀成长期的优秀研究项目,失去科技创新孵化器的作用。高校学报还是应该以本校师生的论文为主,发挥本校的科研优势,才能真正成为本校师生科技交流的平台,进而扩大国内外交流。各高校应该在科研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学报一定的倾斜,如要求纵向科研项目结题和博士生毕业时在学报上发表一篇论文。另外,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抓住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先期给予培育,积极跟踪其进展,结集集中出版,形成品牌效应;对学校新建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给予较大力度扶持;对于优秀的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开通快速发表通道,抢先占有优先发表权。在专栏建设上,也要多下些工夫,多邀约本校代表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教授专家,撰写综述性论文,充分反映学校的科研水平。

2.高校教育功能的深化和延伸

作者队伍的培育和发展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发现和培育人才是高校学报的一个重要职责。高校学报植根于高校的科研沃土,自然不能为单纯提高刊物学术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而忽视其教育和服务功能。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高校学报的教育功能,是对硕、博士研究生课堂教育外的深化和延伸,是对他们走向科研道路所上的非常重要的一课。主要教育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道德建设。硕、博士研究生在投稿之初,经过编辑初审,要求作者提供保密和原创等方面的承诺,并经论文内容重复性检测,帮助作者树立严谨的科研作风。二是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初审和编辑加工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辅导作者构建正确的篇章结构、严谨的数据和图表、准确的参考文献著录。

在各高校学报网站上应设置一些知识性和互动性的板块,宣传重要数据库、期刊和论文的学术评价指标,以及国内外论文投稿指南和写作指南等,帮助作者了解从文献检索到论文写作的全过程。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成为中文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会员,一些学者申请了学者唯一标识符。将其与高校的学者介绍等仓储性数据链接,将会出现扩大高校、高校学报、学者的影响力的三赢的结果。

3.加快网络化出版步伐

世界上最早的电子版是1976年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ELES)”项目和国际联机电子期刊机读磁带版,如美国的《工程索引》等书目数据库,通过DIALOG 等大型联机系统提供文献检索服务。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电子期刊已从软盘期刊、CDROM 期刊、联机期刊发展到网络化电子期刊。中华医学会2004年开始创办电子版系列,充分体现了多媒体的优势。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有三种形式:印刷版与网络电子版同时发行、光盘出版、网络版期刊在线发行。网络化出版打破了编、印、发各自独立、各成系统的出版模式,给期刊发行量不大、综合性太强、读者受众面窄小的高校综合性自然科学类期刊拓展了新的出路。最近十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更是加快了网络化出版的步伐。OA 期刊内容具有片段化、知识化、语义化、可视化,一次编辑、多渠道出版的特点。OA 出版指通过互联网自由获取或再利用学术作品,是为应对经济利益为先的商业出版集团对出版资源的垄断日益加剧应运而生的,逐渐成为研究论文的重要传播方式,目前几千家期刊参与了OA 出版,一些研究基金机构制定了OA 出版的强制性政策。OA 期刊有各种免费方式,通常为特定机构财政支持,因此更适合高校全额拨款的高校学报。OA 出版首先要求期刊有自己的独立网站,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已有自己的网站,但多把网站作为纸质版的推荐平台,没有对其进行深度挖掘。高校学报应该利用好发展契机,加快OA 出版步伐,扩大影响力。

4.充分利用海内外校友资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高校都形成了庞大的校友资源。高校学报应该积极利用各地校友会,借助微信平台等,推荐高校学报,让校友实时关注学报的发展,形成归属感,既拓展了稿源,又扩大了刊物的影响。

五、结 语

在期刊国际化的趋势和期刊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报应该坚持其既具有期刊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其特殊性的办刊宗旨,正确对待当前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不妄自菲薄,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坚持学校科研交流的平台和窗口地位不动摇,继续成为高校科研成长的承载体。

[1]亢小玉,宋轶文,姚远.中国高校自然科学类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4(5):409-411.

[2]Elsevier. Journals[EB/OL]. [2015-05-11].http://www.elsevier.com/journals/title/a.

[3]Springer. Journals[EB/OL].[2015-05-11]. http://link. springer. com/search/page/4?facet-content-type=%22Journal%22.

[4]蔡丽枫,游苏宁,王旌,等. 传承经典 再创辉煌——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发展历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1):1-7.

[5]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5):701-704.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7]彦帅,郑进保,佟建国,等. 论高校科技期刊的6 种属性[J].编辑学报,2009(2):97-98.

猜你喜欢
办刊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