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宝,孙 放
(1.辽宁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辽宁省自然资源禀赋比较丰裕,同时又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在传统体制下孕育了诸多较成型的产业集群,如以抚顺石油为中心的石油开采加工企业集群,以沈阳金杯为核心的汽车企业集群,以沈阳机床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鞍钢、本钢为中心的钢铁产业集群,以及大连的石油化工、现代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集群。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辽宁又新出现了一些企业集聚区或产业集聚区。如大连的电子信息和软件、宽甸县的硼矿开采硼砂生产企业、大石桥聚集的镁制品生产企业、佟二堡聚集的皮装皮具生产企业、法库瓷砖生产企业等。步入21世纪,辽宁省政府提出要“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则把围绕建设两大基地和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多种形式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作为规划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决策、突破辽西北建设、以及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三个层面的推进,目前辽宁全省规模前100个集群预计可实现收入近5.5万亿,其中:千亿集群21个,500亿到1000亿集群28个;县域集群36个,千亿县域集群2个,500亿到1000亿的县域集群7个。沈北手机、鞍山激光、辽阳芳烃、绥中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也初见规模。综观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无论是旧体制时期还是改革后,政府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推动是辽宁产业集群形成主要动因。当然,这其中辽宁特定的资源禀赋是决定性的比较优势背景。辽宁众多的产业集群中,因外部规模性、市场自发的“历史”“偶然”因素、特殊的供求结构和文化因素等而形成的集群寥寥无几。因此,辽宁的产业集聚,与各地方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契合度较高,大都秉承比较优势,通过优势企业和产业孕育推动发展而成。
从区域分布来看,规模前100的产业集群中,沈阳、大连各有21个,千亿规模以上集群三分之一以上集中在沈阳、大连,辽西北地区平均拥有产业集群数大都在4个左右,且大多是县域集群。从产业分布看,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农产品加工三个行业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83.9%。十二五规划中30个重点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10个,石化冶金行业6个,建材行业2个,农产品加工业3个,纺织行业4个,医药行业4个,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个[1]。
如大连石化分公司、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和大化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了大连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形成,如华晨汽车集团带动了沈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如依托镁资源发展的辽南镁质材料产业集群、依托辽东半岛的独特地理条件大连、丹东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等。鲜有品牌带动和科技资源推动型集群。大多数产业集群发展基本处于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集中办产业、形成产业链阶段,总体上尚未占领产业高地、形成地区品牌。
制约产业集群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有以下方面。
辽宁产业集群大多是政府规划推动而成,且有近半数与旧体制相承。尽管有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五点一线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有近两个周期的五年规划引导,但实际情况是,辽宁产业集群在战略布局、策略推动等方面,高水准规划引导和政策配套仍显不足。囿于资源禀赋和地方利益,省域内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上缺乏准确的区域功能定位和布局的统筹,各区域间集群发展普遍存在定位模糊、雷同重置的症结。一些初见规模的集群和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建设,也往往因疏于管理和引导,无序竞争严重,集群内耗使得发展缓慢。此外,政府针对性的管理服务平台欠缺,资本、技术等要素环境不良,成为制约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掣肘[2]。
100个重点产业集群投产企业数为12 213家,仅有38个产业集群投产企业数超过百家,28个集群企业数不过50家。从收入来看,2015年的目标是21个集群超千亿,但总体上,以2015年规划收入5.5万亿计,辽宁现有产业集群平均规模只有50多亿元。36个县域集群中,大多企业是农村、乡镇起家,起点低、规模小,低水平竞争也使其发展有限。虽然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在不同行业产业的相关性不一样,但因规模的有限性,使得集群内产业价值链短,相关企业没有组织成有序的系统,造成价值链环节缺失外包,大大降低了集群效应和竞争力。因规模瓶颈制约,辽宁的重点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
辽宁现拥有的千亿、几百亿级的集群数也不少见,有的集群也拥有国家级重点企业,但集群内企业大多仅仅是空间上聚集一地,形似集群,企业之间却“聚”而不“群”,相互孤立,缺少专业化分工。集群内竞争无序使得资源整合效率缺失。有数据显示,辽宁产业集群的聚集度,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可达到10%以上,但伴随着近两个五年计划推动,在沿海发达省份的集群聚集度纷纷提高达20%时,辽宁产业集群的聚集度却一直低于10%,表明辽宁产业集群在数量、规模方面虽取得长足进展,但在产业集群质的方面,在集群内企业专业化协同协作方面有待规范提高。
辽宁百强产业集群资源型、传统型产业集群超65%,为数不多的技术密集型集群也大都属于中低端技术集群。因比较优势和现实条件,辽宁产业集群发展只能走“低端嵌入”式发展模式,并且已形成了低端锁定,辽宁的很多产业集群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体系中,从事的是加工、制造、组装等环节,这些非战略环节处于经济学上微笑曲线的低端,其特点是门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这样使得辽宁产业集群效益低下,集群竞争力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同行业领军企业,限于贫困化发展泥潭。
辽宁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优化,从政府推动角度分析,以下几方面是关键。
要在战略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集群发展规律。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存问题和瓶颈形成,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规划过程中,对产业集群内涵的认识狭隘偏颇,认为集群就是相关行业企业的区域集聚,结果在制度设计中,没有从产业集群内生共存和经济联系角度规范发展。在下一步的新一轮经济发展规划中,辽宁应结合全省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需求,增强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遵循产业集群发展一般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开放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原动力。要充分把握利用自身雄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立足全国和国际分工,战略上把优化空间产业布局、明晰区域定位和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规划重点,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特别强调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打破地方分割,促进区域分工与协作,构建新型利益分配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3-4]。
辽宁要想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就应重新定位政府职能,避免政策“越位”和“缺位”现象发生。特别是要规避政府以自身资源介入经济活动,杜绝“行政撮合”“拉郎配”式的行业集结。科学引导产业集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规律,把握集群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增强地方政府的服务角色意识,强化企业市场主体身份,矫正过去重大企业轻小企业、重硬件设施的投入而轻软环境培育的错位做法,切实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和配套设施。此外,产业集群发展也离不开工商税务、金融科技、教育培训、商务代理等诸多环境因素,政府要尽快完善政策法规,加快专业市场和配套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现代物流、信息传媒、科技咨询、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能力,为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集群效应提升,提供公平有序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政府部门可以考虑促进集群内企业间建立产品、技术关联,使集群内部企业间既分工合理又相互促进,彻底改变集群发展的“聚而不集”局面。辽宁产业集群聚集度低,主要表现为集群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集群内企业之间缺少横向或纵向的内在联系,产品结构趋同。其结果不仅没有合力,反而产生无序竞争和集群内耗。因此要着力理顺各产业集群内企业价值链,加强集群内部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引进不同类型内驻企业(如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注意引导企业异质性发展),来促进集群完整产业链的形成,这样不仅可以改善集群内企业分工,也有利于优化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至于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其集群结构往往使集群内企业竞合关系异化,这样的集群往往看似价值链完整,分工明确,但由于大企业的支配地位,使得关联性企业大多处于依附地位,结果容易使得整个集群运行趋于僵化,阻碍集群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提高集群集聚度和产业关联度,政府不应只是对大企业“偏爱”,应运用“看不见的手”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定,以促成集群内天然的“竞合”关系的形成。
在发展过程中,辽宁存在传统产业集群的“低端锁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高端不足”。经过十几年的积淀,辽宁省已建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节能与环保为主导的技术型新兴产业群体,也具备一定的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条件,但创新意识不强、创新体系建设滞后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未根本解决,这导致产业结构持续低度化和产业集聚低水平低端化。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的到来,辽宁应尽快开展科技创新体制深化改革,把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以现有技术型新兴产业群体为载体,完善全省创新型集群发展规划布局,使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的聚集地,并支撑带动全省集群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政府可创建或鼓励组建形式多样的创新平台和专业化孵化器,在政策上扶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培育创新能力强、辐射性强、主营业务突出的集群骨干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动性,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创新研发和科技转化[5]。
总之,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和升级优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有效路径。辽宁应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顺应产业发展融合化、开放化、生态化、创新化趋势,遵循集群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面评估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明确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完善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争取通过产业集群的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摆脱辽宁省经济发展困境,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的转折。
[1]辽宁省计经委.100个重点产业集群基本情况表[R].2012(6):3-5.
[2]进一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集群发展水平[N].吉林日报,2014-11-15(8).
[3]何艳,黄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集聚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3):93-95.
[4]王志,武献华.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区域经济,2010(8):75-79.
[5]李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瓶颈与破解对策[N].光明日报,2014-08-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