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社群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的思考

2015-03-22 04:16:01崔慧广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群成员学术

崔慧广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实践社群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的思考

崔慧广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途径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之一。实践社群作为激发创新的非正式自组织系统,有助于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使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被视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境也为实践社群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提供了良好的实现基础和条件。

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社群;新途径

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是当前社会各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共识和教育现状的诟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此问题尤为突出。究其原因,这固然与高等教育迅速扩张所引发的生源急剧增加、办学资源紧张、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等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高校长期以来相对落后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技术等使然”〔1〕。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也被译为实践社团或实践社区)作为激发创新的工具和组织形式,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实践社群在知识创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促进成员学习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被认为是“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支持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的一种特别有效的组织形式”〔2〕。本文将实践社群“移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探讨实践社群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的相关问题。

一、实践社群的内涵和基本特性

实践社群起源于Brown和Duguid对美国施乐公司修理协会成员的研究,专指“成员间的那种非正式的工作联系性群体”〔3〕。J·莱芙和E·温格在《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正式提出实践社群的概念。实践社群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同样的问题或者对同一话题的热情,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从构成要素上看,实践社群是三种基本元素的独特组合,即“定义一组问题的知识领域,关心这个领域的人们的社群,以及他们所发展的这个领域内有效的共同实践”〔4〕。知识领域产生共同的基础和实践社群身份感,使成员知道什么对分享是重要的,如何提出观点和怎样采取行动;社群是学习的社会情境、创造和分享知识的地方,好的社群会鼓励成员分享知识、交换思想、提出引起争论的问题;实践是指形成的有利于工作的共同的观点、工具、信息、语言、故事以及文件等。

作为激发创新、培养成员创新能力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实践社群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形成的自发性。实践社群是由社群成员自发形成的特定人群的结合体,是基于完全自愿并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在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成员的兴趣或关心的主题领域相一致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二,成员参与的主动性。人们主动加入实践社群不仅能够满足其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兴趣,还能在实践社群中与其他成员共享经验和理解、解决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第三,组织的非正式性。实践社群提供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结构,不受传统制度所属关系的限制,无固定的组织边界。它能够把来自不同组织的人们和各自独立的学术实践联系起来,使成员跨越组织和地域的边界相互联系。第四,良好的沟通性。实践社群非正式、无风险的环境为成员创造了自由表达、坦诚沟通的机会,能使沟通的重点集中在问题的本质上,有利于激发成员创新。第五,实践的创新性。成员不断地把经验带到实践社群中,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互动创造了新知识,然后他们再返回到实践活动中,用新知识解决存在的问题。在这种不断的互动中,成员逐渐形成共享的、丰富的共同实践,并使自身的实践不断得以积累和创新。

二、实践社群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关联

一般而言,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做出新发现、创造新事物、提出新观点、运用新办法、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等”〔5〕。大学生实践社群是指由一群分享想法和问题、对某一主题具有共同兴趣的大学生、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构成的、建立在学习或科研实践基础上的高度专业化的非正式网络组织,他们非正式地组合起来,不断地交流思想与分享信息,相互探求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谈论各自的经验、诀窍及需求。实践社群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核心内容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和契合度,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实践社群有利于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波兰尼认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隐性知识是知识的主体形式,占知识总量的80%以上,而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之一角”〔6〕。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仅仅依靠明确的、逻辑严谨的显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大量的隐性知识。大学生隐性知识主要是“科学的体验、实际成就的标准、对有意义的东西有比较好的感受和发现观察重要事情的诀窍”,是“一种比较宽广的方向”“一种在性质上有特色的思想风格”和“一种未经整理的工作方法”或“如何做事情的感觉”〔7〕。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痴迷于显性知识的传授,忽视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大大制约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以明确的显性知识为基础、以不确定的隐性知识为主导,且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实践社群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促进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实践社群给予大学生讨论的机会和空间,“以便使知识可以通过讨论扩散”〔8〕。目前,大学生更多的是个体的学习,并没有太多的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机会和空间。实践社群是大学生基于共同兴趣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非正式组织,它为大学生提供了进行隐性知识转移和共享的机会和空间。其次,实践社群成员由于共同爱好进行经验学习与知识交流,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促进了隐性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能使大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准确地识别哪些是他们在学习中需要的,然后再根据实践社群的需要以有效的方式传递出去,与其他成员共享。最后,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对知识共享有一种本能的抵制,而在实践社群中,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贡献知识。实践社群中的大学生是在一种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和探讨的,开放的文化、共同的理解和相互间的信任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知识的主动交流;另一方面,知识交流和共享反过来又能改善他们的关系,增强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并进一步促成开放的、共享的实践社群组织文化。

(二)实践社群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创新能力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一种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不无动于衷的强烈的尝试冲动”〔9〕。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关键部分,创新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关键是对问题的强烈兴趣和问题意识。首先,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而实践社群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活动载体,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大学生培养的课程阶段以传授显性知识为主,在绝大数时间里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惯性思维模式状态。实践社群是基于大学生对某个领域主题的强烈兴趣自发形成的,大学生具有参与的主动性特征。他们能主动地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形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创新思维习惯。其次,实践社群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大学生之所以自发地形成实践社群,绝大数是基于对所感兴趣的问题的解决及与同行交流的极大期待。大学生只有对所关注的领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后,才有可能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主动学习、研究找到答案的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不断丰富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当大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时,实际上就找到了突破点,通过在实践社群中的请教、交流及研究,就有可能获得创新性的成果,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创新意识。

(三)实践社群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创新活动载体

培养创新型思维,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逻辑思维的规律和方法;不仅要有科学的逻辑思维,而且要有非逻辑思维;不仅有自觉的思维活动,也要有顿悟的出现和灵感的闪光。创新思维的主导成分是发散思维,即在发现和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受限制,可从各种不同或完全相反的角度、方向寻找各种不同或完全相反的解决方法,它具有“多向、灵活变通、新颖独特的特点”〔10〕。第一,实践社群具有形成创新思维所需的开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开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大学生缺乏激发、鼓励创新活动的环境和氛围,大多数大学生处于一种聚敛性思维状态,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社群天生具有开放、自由、信任的组织文化,可以对大学生产生熏陶与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思想深刻。第二,实践社群良好的沟通性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保障。实践社群实质是一个将对某一主题感兴趣的人联系起来的非正式网络,“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兴趣、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似的背景、相近的知识领域,知道应该交流什么、以何种方式表达以利于别人接收和理解”〔11〕。通过在实践社群内的相互交流、学习、融合和碰撞,开拓了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加强了大学生的创新理念训练。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可以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天马行空似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断的头脑风暴中使创新思维得以形成。

(四)实践社群是增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场

“实践社群的理论基础是情景学习理论”〔12〕,情景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社会特征和情景性特征,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交行为。大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把自己独特的学习、科研经验带进实践社群,在共同的学习、实践中不断讨论新的观点,共同探索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样就会产生学习、科研等的最佳实践、方法诀窍、经验教训等新知识,形成了巨大的知识储藏库。大学生不断地参与实践社群,就会积累创新实践的经验,增强其创新实践的能力。大学生在实践社群里的学习过程不是机械记忆他人所教内容而是自主性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互动、互信、互悦、互助的发现解决问题新途径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创造的过程。从组织层面上看,大学生在实践社群的非正式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共享的知识库,使组织记忆内嵌于其中。这种组织记忆保留相关的实践知识和解释它的能力,保留在大学生非正式协作的经历中,形成了实践社群任务规范、描述工作、学习和创新行为中可能的线索。当再次遇到问题时,“社群成员可以依赖实践社群记忆和共享的知识库,成功地解决每个新问题”〔13〕。此外,实践社群这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也可以促进大学生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能够促使他们快速解决问题,加快他们的学习曲线,发展他们的专业技巧,进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三、实践社群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的现实基础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着力发展和培育大学生实践社群。大学生在实践社群中自愿地就共同关注的主题进行各种非正式的交流,通过持续不断的互动来加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科研经验及技能的认识,从而促进他们的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环境为发展和培育大学生实践社群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条件。

首先,学术型社团是大学生实践社群的重要潜在形式。学术型社团是以“传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结合有关课题、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深入社会实际进行实践探索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活动型大学生组织”〔14〕。据北京大学招生网数据,2013年北大学术科创类的学生社团就达81家;清华大学也有众多由学生自发组建的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突出代表有“三角洲”工作室、合成生物协会、maTHμ团队、天空工场等。学术型社团除了具有一般学生团体的特点和功能外,也具备了实践社群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实践社群的重要雏形。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学生学术型社团和实践社群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判断一个学术型社团能否发展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社群,必须观察这个社团怎么发挥作用,怎样组合领域、社群和实践这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平衡地发展这三种元素才能使实践社群成为承担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的理想结构”〔15〕。

其次,大学生交流、分享信息、建立关系和声誉的各种非正式网络组织也是大学生实践社群的重要基础,主要有各种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兴趣团队等。例如清华大学的“咖啡厅学术沙龙”“未来通信”“未来汽车”和“未来航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模协会、北斗巡星会等兴趣团队。真正的实践社群也不同于上述那些组织,因为它有更明确的目的。实践社群不仅仅是一组关系,它的领域给予大学生一种身份,而对这一领域的承诺又给了它内聚性和目的性,这超出了非正式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另外,实践社群也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兴趣小组。拥有共同的兴趣不一定能够形成实践社群,比如一些人可能对中国古典文学很感兴趣,喜欢在一起阅读、讨论并形成兴趣小组,但小组的成员并不是在发展一种“实践”。实践社群要求发展共同的实践,而这会直接影响成员的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培养。

再次,创新型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也是大学生实践社群重要的孵化器。创新型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具备了实践社群的基本要素和组织形式。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型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易于建立志趣相投的非正式交流社群,逐渐形成真正的实践社群。创新型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是一种正式的创新组织,而实践社群是一种非正式的创新组织,一个正式的创新型科研团队中可能存在着若干个实践社群。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与实践社群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科研团队的任务是有组织地确定的,而实践社群的主题是成员在共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科研团队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和较明确的边界,实践社群是非正式的网络结构且边界模糊;科研团队拥有精心设计的研究计划,而实践社群成员是自愿参加、主动发挥自我创造力;科研团队有可度量的科研成果,实践社群则强调创造新知识和发展共同实践等。

实践社群理论自产生以来,就引起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极大关注。实践社群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且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实现基础,可被视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实践社群作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还需要关注以下问题:首先,为大学生实践社群积极地创造发展环境,包括保障基本的物质资源需求、营造信任和自由的组织文化;其次,还需注意识别潜在的实践社群、关心核心成员的成长、协助聚焦战略性的主题,合理界定实践社群组织边界等问题。

〔1〕余蓝,刘丽.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三条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3(7):21-26.

〔2〕Von Krogh G,Spaeth S,Lakhani K R.Community,Join⁃ing,and Specialization in Open Source Software Innova⁃tion:A Case Study〔J〕.Research Policy,2003,32(7): 1217-1241.

〔3〕Brown J S,Duguid P.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40-57.

〔4〕埃蒂纳·温格.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边婧,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3.

〔5〕叶海智,丁楠.基于默会知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5-26.

〔6〕Michael Polanyi.The tacit dimension〔M〕.London:Rout⁃ ledge&Kegan Paul,1966:78-89.

〔7〕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旭,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68.

〔8〕Bielaczyc K,Collins A.Learning Communities in Class⁃rooms: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M〕∕∕C.M.Reigeluth.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269-292.

〔9〕常顺英,林彤.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106-109.

〔10〕刘艳,姜爽.论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 510-512.

〔11〕Wenger E,Snyder W.Communities of Practice: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1∕2):139-145.

〔12〕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J〕.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13〕Boland J,Tenkasi R V.Perspective Making and Perspec⁃tive Taking in Communities of Know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4):350-372.

〔14〕杜昕,宋丹.研究生专业学术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59-161.

〔15〕Maura Soekijad.Learning and Knowledge Processes in Inter-organizationalCommunities ofPractice〔J〕.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4,11(1):3-12.

A New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Community of Practice

Cui Huiguang
(College of Politics,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Nowadays,one of the goals and directions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explore new way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Communities of practice,as an informal self-organized system of inspiring innovation,can be beneficia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reasonably build up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to enhanc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lso provides a sound basis and condition for the new way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college student;innovation ability;community of practice;new way

G642

A

1672-2345(2015)01-0075-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5.01.015

(责任编辑 胡 椿)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AGA08034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研究课题(08QG01013)

2014-10-11

2014-11-20

崔慧广,副教授,主要从事知识管理、创新管理与公共财政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社群成员学术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社群短命七宗罪
现代家电(2019年4期)2019-06-12 15:59:52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23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07:53:43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