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芳,吴 蒙,赵 彪,张云东,夏万昱,刘志三
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高毒性有机杂环类除草剂,我国常用剂型为20%的水溶液,5~15 ml 即可导致死亡,致死率极高[1-2],临床尚无特效解毒剂,也无统一的预后判断标准。有研究显示[3-6],中毒剂量、入院时间、血尿PQ 浓度、血乳酸(Lac)浓度、血细胞计数(WBC)、血肌酐水平(SCr)等对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可提供一些参考。在临床中我们发现,APP 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血尿PQ浓度和血Lac 浓度增高,但对于APP 患者早期尿PQ 浓度和血Lac浓度的变化规律与其预后的关系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42 例APP 患者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浓度变化,探讨两者与患者中毒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为预测此类患者的预后提供一个参考指标。
1.1 临床资料 收集亳州市人民医院北院急诊内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APP 病例165 例的临床资料,排除23 例中毒时间超过12 h、中途放弃治疗、转院、出院后失访和尿中未检测到PQ 的患者,共纳入142 例。纳入标准:(1)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提供服用PQ 农药的病史。(2)虽无主诉或拒绝承认服毒的患者,但在患者尿液中检测出PQ 者。(3)服毒至就诊时间<12h。(4)在取尿和抽血之前未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排除标准:(1)既往有慢性病史。(2)服毒至就诊时间>12 h。(3)合并其他药物中毒。(4)孕妇和中途放弃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服毒后30 d 内死亡或者存活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死亡组103 例,男37 例,女66 例,年龄12~72 岁,平均年龄(31.71 ±15.48)岁;存活组共39 例,男14 例,女25 例,年龄16~65 岁,平均年龄(29.43 ±13.25)岁,2 组间比较患者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服毒剂量(以经口服用20%PQ 计)5~250 ml,按中毒剂量分级:轻型(<20 mg/kg)18 例,重型(20~40 mg/kg)81 例,爆发型(>40 mg/kg)43 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治疗和检测均得到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2 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例数年龄(岁)尿PQ 浓度(mg/L)血Lac 浓度(mmol/L死亡组103 31.71 ±15.4863.42 ±81.364.18 ±2.39存活组39 29.43 ±13.2513.07 ±10.211.52 ±0.98)1.052.132.30 P 值t 值0.180.0190.014
1.2 标本收集(1)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留置尿管,先排出膀胱内的残余尿,然后留取新的尿液标本并记录留取时间,所有尿液标本均在血液净化前留取。(2)入院当时以及服毒12 h内收集动脉血标本,将上述标本收集后立即送至我院检验科检测。
1.3 观察指标 按照设计的表格记录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服毒剂量、入院时间、住院期间的生命体征、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等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根据患者中毒后30 d 最终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数据间的差异,利用ROC 曲线分析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探寻能较好预测患者死亡的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的临界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计量数据正态分布时以±s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预测APP 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曲线下的面积,采用Youden 指数确定截断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ROC 曲线分析 入院时尿PQ 浓度、血Lac 浓度对APP患者30 d 死亡预测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显示,尿PQ 浓度的AUC 为0.843(95%CI:0.716~0.967),截断值为50.12 mg/L,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88.5%,Youden 指数0.671;血Lac 浓度的AUC 为0.782(95%CI:0.693~0.918),截断值为3.76 mmol/L,敏感度为85.4%,特异度为76.7%,Youden 指数0.621。见图1。
2.2 入院时不同尿PQ 浓度的30 d 死亡率及中毒后的存活时间比较(1)入院时尿PQ 浓度<40 mg/L,患者死亡率(21/38,55.3%),中毒后存活6~18 d,平均(8.3 ±5.8)d。(2)40 mg/L≤入院时尿PQ 浓度<100 mg/L,患者死亡率(54/73,74.0%),中毒后存活4~12 d,平均(6.5 ±3.8)d。(3)入院时尿PQ浓度≥100 mg/L,患者死亡率(28 /31,90.3%),中毒后存活1~6 d,平均(2.2 ±3.1)d。结果显示:随着入院时尿PQ 浓度的升高,患者死亡率增加,死亡患者中毒后的存活时间缩短。见表2。
图1 尿PQ 浓度、血Lac 浓度预测APP 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表2 APP 患者入院时不同尿PQ 浓度30 d 死亡率及中毒后存活时间比较(±s)
表2 APP 患者入院时不同尿PQ 浓度30 d 死亡率及中毒后存活时间比较(±s)
注:与尿PQ 浓度<40 mg/L 比较,* P<0.05;与40 mg/L≤尿PQ浓度<100 mg/L 比较,△P<0.05。
尿PQ 浓度(mg/L)例数 死亡率(%)中毒后存活时间(d)<403855.38.3 ±5.8 40~1007374.06.5 ±3.8*≥1003190.3*△2.2 ±3.1*△
2.3 入院时不同血Lac 浓度的30 d 死亡率及中毒后的存活时间比较(1)入院时血Lac 浓度<3 mmol/L,患者死亡率(21/41,51.2%),中毒后存活7~20 d,平均(9.1 ±6.3)d。(2)3 mmol/L≤入院时血Lac 浓度<8 mmol/L,患者死亡率(52/69,75.4%),中毒后存活4~10 d,平均(5.9 ±3.4)d。(3)入院时血Lac 浓度≥8 mmol/L,患者死亡率(30/32,93.8%),中毒后存活1~5 d,平均(2.5 ±1.9)d。结果显示:随着始血Lac 浓度的升高,患者死亡率增加,死亡患者中毒后的存活时间缩短。见表3。
表3 APP 患者入院时不同血Lac 浓度30 d 死亡率及中毒后存活时间的比较(±s)
表3 APP 患者入院时不同血Lac 浓度30 d 死亡率及中毒后存活时间的比较(±s)
注:与血Lac 浓度<3 mmol/L 比较,* P<0.05;与3 mmol/L≤血Lac 浓度<8 mmol/L 比较,△P<0.05。
血Lac 浓度(mmol/L)例数 死亡率(%)中毒后存活时间(d)<34151.29.1 ±6.3 3~86975.45.9 ±3.4*≥83293.8*△2.5 ±1.9*△
PQ 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在皖北部分地区APP 在各种急性中毒中比例高达30.13%[7],其口服中毒是最主要中毒途径,尚无特效解毒药物,致死率极高。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如果能通过监测中毒患者早期敏感而特异性的指标变化,为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做出一些早期预测,其价值重大。虽然国内外关于PQ 中毒预后评估的研究已开展,但尚无多中心大样本的系统研究,另外由于一些条件所限,有些监测指标无法广泛开展,所以寻找简单有效,与患者中毒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的指标,不仅有利于早期临床干预,对患者病情发展的预判及治疗方案的制定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用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作为监测APP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预测的指标,是因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5,8-12]APP 后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由于血PQ 浓度检测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特殊的设备,在基层医院无法广泛开展,以及PQ 进入体内在肾、肝、心、脑、肺等组织中聚积且代谢缓慢,导致血液浓度快速下降且维持在较低水平,而大多数中毒患者就诊相对较晚,后期尿PQ 浓度作为预后指标的敏感性高于血[4,8],所以血PQ 浓度未纳入本次研究。
通过对APP 患者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的整理分析,显示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对APP 患者30 d 死亡预测的AUC 分别为0.843 和0.782,表明对患者死亡的预后预测有较高价值;ROC 曲线确定的预测死亡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在75%以上;两者的Youden 指数分别为0.671 和0.621,正确诊断指数值均较高;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0.12 mg/L 和3.76 mmol/L,浓度大于该截断值死亡风险高;以上结果提示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对APP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在得出以上两者可作为判断APP 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后,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与患者30 d 死亡率及中毒后的存活时间呈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尿PQ 浓度越高,患者的死亡率越高,存活时间越短,当入院时尿PQ 浓度>100 mg/L,患者死亡率高达90.3%,存活时间平均缩短至(2.2 ±3.1)d;血Lac 浓度也有相同的趋势,浓度越高患者死亡率越高,当血Lac 浓度≥8 mmol/L,患者死亡率达到93.8%,中毒后存活时间缩短至(2.7 ±1.9)d。但Lee研究显示[2]APP 患者中毒后3 个月的死亡率为81.6%,初始平均Lac 浓度在死亡组为8.3 mmol/L,存活组为2.8 mmol/L,ROC 曲线分析最佳截断值为4.4 mmol/L,均高于本研究结果,其与本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Lee 收集的样本为中毒后24 h 之内的患者,而本实验收集的为中毒后12 h 之内的患者资料,并且排除临床上引起血Lac 浓度增多或清除能力下降的其他常见疾病;另外Lee 未监测PQ 浓度,不能客观反映血Lac 浓度与中毒程度的关系,而本研究同时监测两者浓度,并且显示入院时尿PQ 浓度和血Lac 浓度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尿PQ 浓度越高,血Lac 浓度水平也越高,中毒患者存活时间越短,两者对评估APP 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同的趋势,这些都表明两者对中毒患者预后判断具有同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入院时尿PQ 浓度(≥50.12 mg/L),和(或)血Lac 浓度(≥3.76 mmol/L)可作为预测APP 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但本研究单次监测某一时刻的浓度不能动态反应疾病的转归情况,动态监测可能比单次监测某一时刻浓度更有意义,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另外从严谨角度出发,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以便能发现更早期更有效更准确的评价指标,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1]Noicharoen D,Parkpian P,Shipin OV,et a1.Effect of salinity on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paraquat in Pak Phanang river sediment,Thailand[J].J Environ Sci Health A Tox Hazard Subst Environ Eng,2012,47(12):1897-1908.
[2]Lee Y,Lee JH,Seong AJ,et a1.Arterial lactate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nment patients witll paraquat intoxication[J].ClinToxicol(Phila),2012,50(1):52-56.
[3]Sun L,Li GQ,Yan PB,et al.Prediction of outcome following paraquat poisoning by arterial lactate concentration-time data[J].Exp Ther Med,2014,8(2):652-656.
[4]Li CB,Li XH,Wang Z,et a1.Serum paraquat concentration detected by spectrophotometry in patients with paraquat poisoning[J].World J Emerg Med,2011,2(3):179-184.
[5]才 权,刘 志.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6):379-382.
[6]陈 敏,陈 锋,朱日进,等.早期动脉血乳酸值与6h 乳酸清除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影响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11):1204-1208.
[7]刘媛媛,李宗琴,王 冉,等.急性中毒事件375 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06-207,253.
[8]刘 鹏,何跃忠,王浩春,等.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1,29(3):212-215.
[9]刘晓伟,靳 妍,刘 志,等.动脉血乳酸浓度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1):1219-1225.
[10]Liu XW,Ma T,Qu B,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initial arterial lactate level and lactate metabolic clearance rat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raquat poisoning[J].Am J Emerg Med,2013,31(8):1230-1235.
[11]Xu S,Hu H,Jiang Z,et al.APACHE Score,Severity Index of Paraquat Poisoning,and Serum Lactic Acid Concentration in the Prognosis of Paraquat Poisoning of Chinese Patients[J].Pediatr Emerg Care,2015,31(2):117-121.
[12]陆明峰,夏仲芳,王 晨,等.动脉血乳酸浓度及碱剩余对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4,31(9):66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