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杨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罗 杨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100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系统性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后抑郁评分量表(SDS)评分、焦虑评分量表(SAS)评分及护理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41.2±7.1)分,SDS评分为(38.9±5.7)分,总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52.5±5.7)分,SDS评分为(47.6±5.5)分,总满意度为 9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AMI患者的负性情绪,并提高整体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心肌梗死; 急性病; 护理; 负性情绪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随着现阶段人群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的明显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而AMI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1]。AMI可由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饱餐等情况诱发,其发病率高,疾病早期的死亡率也较高[2]。患者发病时,由于剧烈而持久的胸痛,陌生而复杂的环境使其思想负担重,情绪变化快,容易对疾病的治疗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3]。本院为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本院对50例AMI患者进行了系统性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100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41~72岁,平均(51.3±5.7)岁;其中前侧壁梗死12例,前间壁梗死10例,广泛前壁梗死6例,下壁梗死12例,后壁梗死10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39~71岁,平均(50.8±5.9)岁;其中前侧壁梗死13例,前间壁梗死11例,广泛前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12例,后壁梗死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包括程度、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情况等,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警惕心源性休克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急性期的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小便通畅,必要时给予患者缓泻剂,防止患者用力排便增大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4]。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良好的护患关系与周围环境:由于AMI患者发病时通常疼痛难忍,病情危急,因此,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护理人员应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尽快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并获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病房内保持良好的光线、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注意空气的流通。(2)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饮食护理与运动指导等,同时介绍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3)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发病时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通常会产生明显的濒死感,由此加重了患者的负性情绪,而家属对于患者的病情也十分焦虑,护理人员应当告知家属协同医务人员缓解患者负性情绪的发生,并主动对患者进行关心,询问患者的生活状况、病情变化等,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1.2.2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评分量表(SAS)[5]、抑郁评分量表(SDS)[6]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进行评定,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59~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2~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根据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n SAS护理前 护理后SDS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观察组50 50 t P --54.5±6.4 54.9±6.2 0.317 4 0.751 6 52.5±5.7 41.2±7.1 8.775 8 0.000 0 57.7±7.5 58.2±6.8 0.349 2 0.727 7 47.6±5.5 38.9±5.7 7.766 6 0.000 0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发的心肌坏死,患者临床表现多伴有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能并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者危及生命[7]。该病在欧美最为常见,美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患上心肌梗死,近年来中国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发患者至少50万,现患人数至少200万[8]。患者在病发时由于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产生濒死感,造成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由于负性情绪能通过神经调节系统发挥作用,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刺激性增高,引发患者出现继发性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心搏骤停等[9]。负性情绪对患者造成的较为直接的表现为影响血压的稳定性,扰乱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质量,降低治疗依从性,加重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10]。随着目前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工作对患者不仅仅是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而更多的是结合心理-社会模式。在护理的同时,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对于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疾病康复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系统性护理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还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达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AMI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提高了整体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董爱霞,金蓉,马爱琴,等.系统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15-16.
[2]周丽,张青娟,董丽格,等.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8):73-74.
[3]庞群.心肌梗死70例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5):109-110.
[4]彭锐,廖容,张雪兰,等.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21-22.
[5]曾碧媚,吴少群,张转转,等.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256.
[6]张志侠,王凤梅.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14-315.
[7]刘红平,戴红果.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7):3600-3602.
[8]白安芳.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9):2999-3000.
[9]潘丹丹.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增5):89.
[10]甘海洁.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1(3):276-27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8.051
:B
:1009-5519(2015)08-1241-02
2014-08-28
2014-12-01)
罗杨(1982-),女,湖南长沙人,主要从事心内科临床护理工作;E-mail:luoyangc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