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清,叶一农,刘全妹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广东528000)
影响瞬时弹性成像检测成功率的因素分析及操作体会
林小清,叶一农,刘全妹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广东528000)
目的探讨操作者熟练程度对瞬时弹性成像(FS)检测成功率的影响及操作体会。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由固定操作者使用FS检测肝病患者2 716例,每例患者检测10次或以上。以3个月为1个阶段,比较操作早、中、后期3个时期2 716例患者的FS检测成功率,共检测28 282次。结果早、中、后期检测对象的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早、中、后期的检测成功率分别达94.74%(8 820/9 310)、96.98%(9 904/10 212)和96.54%(8 457/8 760),不同时期检测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S检测受操作者熟练程度影响,但对操作者进行规范培训后可进一步提高该项检测的成功率和准确性,相应的护理操作培训值得重视。
弹性成像技术; 肝疾病; 超声学
肝组织质地越硬,低频震荡波在其中扩散的速度越快。基于这个原理,无创技术瞬时弹性成像(FS)将肝组织中低频震荡波传播的速度换算成弹性值,该弹性数值越高,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越重[1]。而作为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金标准”的另一种方法——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法与FS相比,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属于有创操作,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故可重复性差;穿刺取样受病情及取样点的影响;病理诊断还受样本质量和阅片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等[2-4]。此外,对患者来说,等待病理报告同样是一种煎熬。FS法更具优越性,无创、经济、可重复性高,检测完后马上知道结果,便于及时准确地判定肝纤维化程度,对慢性肝病的防治及其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5]。但如何提高其检测成功率、减少检测误差,FS检测虽然操作简单,但其受操作者操作熟练程度的影响如何。这些问题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拟总结近年来本院FS检测的相关数据,分析FS检测成功率与操作者操作熟练程度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在本科接受FS检测的慢性肝病患者,将2012年8月14日至11月14日完成的检测定义为早期检测,将2013年 3月14日至6月14日完成的检测定义为中期检测,将2013年8月14日至11月14日完成的检测定义为后期检测,共检测2 716例患者,完成28 282次检测。其中男1 884例,女832例,平均年龄(39.20±11.00)岁。早、中、后期检测对象的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应用法国Echosens公司FibroScan 502进行肝脏硬度测量,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独立完成。测量时患者取仰卧位,右手伸过头部,暴露右侧肋间隙,检测区域选择右侧腋前线至腋中线第7、8、9肋间,被检测部位的厚度在6 cm以上,且无肿瘤、囊肿、结节及大的血管结构。确定好位置后,在检测处涂抹耦合剂,将探头贴紧皮肤并与皮肤垂直,显示屏上会出现A波和M波,当M波强度一致、分布均匀、A波呈线形时开始检测,检测深度在2.5~6.5 cm。要求连续有效检测达10次或以上;10次有效测量的四分位数间距小于中位数的30%(IQR/med<30%);成功率=成功检测的次数/总检测次数×100%,要求成功率大于或等于60%,检测结果才有效[6]。本系列检测共取10次有效测量,如果失败1次,需进行第11次测量,成功率为10/11=91%,失败2次则总共需测量12次,成功率为83%,以此类推,成功率低于60%则为失败。
表1 各时期检测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R×C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早、中、后期检测成功率分别为早期成功率(94.74%)略低于中、后期(96.98%、9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各时期检测成功率比较[n(%)]
FS是利用超声波技术测量肝组织弹性和硬度从而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一种方法[7-8]。该检查方法经济、安全、快捷,操作简便,经过培训,非医生的其他医护技人员也能操作,减轻了医生负担,节省了医疗资源。从检测所得数值可直接判断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为肝病患者的治疗、用药、病程发展及预后提供了临床依据[9],更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信心。该检查方法简单,在病程发展不同阶段检测数值不同,利于动态追踪随访,而且结果客观、量化,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0]。与肝穿刺活检不同,FS虽然操作简单,但其检测成功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操作习惯、选择部位、经验;患者的体位、体型、体质量指数、肝脏大小、有无腹腔积液等。现针对如何提高FS检测成功率进行总结。
3.1 操作者方面 操作者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右侧上衣撩起至胸部,患者左手平放于检查床上,右手抱头,充分暴露肋间隙。为患者选择正确检测部位,检测时检查者手要稳妥,嘱患者放松缓慢而均匀呼吸,每弹一次随患者呼吸放松探头5~10 s,再贴紧皮肤观察屏幕上的A波和M波,当M波形强度一致,分布均匀,A波形呈线形时再检测。在选择检测肋间隙时,选择以剑突平腋中线的点为中心沿肋间左右、上下移动探头,选其中图像最清晰、线条最均匀,数值最稳定的探测点进行连续检测,可提高检测成功率。另外,通过实践对第1次检测失败的患者休息一会后进行再次检测或更换操作者检测,部分患者能检测成功,使总体检测成功率提高3%左右,检测失败除了有患者本身的因素外,也和操作者的操作有关[11]。因此,操作者要经过岗前的培训,挑选操作手法熟练、有经验的操作者进行操作可提高检测成功率,必要时可以对检测失败的患者进行B超定位后再检测,有利于了解检测定位是否准确,清楚失败的原因,提高检测成功率。
3.2 患者方面 FS检测要求肋间隙足够宽(>1 cm),才能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如为肋间隙较窄的患者,检测时要充分暴露肋间隙,探头勿接触肋骨,因弹性波传导在肋骨上也可导致成功率的降低。检测时尽可能避开肋间狭窄的位置或改变探头的方向,必要时换一个肋间,或请患者采用左侧卧位并将右手尽量向左上方拉伸,使肋间隙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以提高检测成功率。实践证明,体质量指数对检测成功率存在影响,这与皮下脂肪层增厚有关。当体质量指数大于或等于28 kg/m2时因超声波在脂肪组织中的传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检测成功率降低,操作尽量避开脂肪堆积的位置,用手指按压皮下组织感受脂肪层的厚度,选择肋间明显皮下脂肪较薄的位置,轻轻用探头拨开测量点的皮下脂肪进行检测,减少脂肪堆积带来的影响及误差。不同体型的患者其选择检测部位不同,体型较胖的患者其检测部位一般在右侧腋前线至腋中线第7到第8肋间,检测时利用探头将检测部位的脂肪向两边拨再固定,使探头更接近肝脏,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成功率。体型高瘦的患者,其检测部位相对往下移,一般在右侧腋前线至腋中线第8到第9肋间。另外,有些患者本身已经是肝硬化中晚期,其肝脏会缩小,检测部位应相对往上移,有可能其检测部位在右侧腋前线至腋中线第5~7肋间。有腹腔积液患者其检测成功率极低,甚至不能有效检测,可采取左侧卧位或建议治疗至腹腔积液消退后再进行检测。个别患者在正常检测部位不能成功检测,可通过叩诊或B超定位确定肝脏所在位置再进行检测。故操作前一定要经过规范培训,而且采用专人操作或操作者相对固定等综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检测成功率及准确度。
本研究中,操作者早期检测的成功率可达94.74%。但操作者的操作熟练程度,对检测成功率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从本研究表2可以看出,3个不同时期中检测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期或后期的检测成功率(96.98%、96.54%)略高于早期(94.74%)。从表1可以看出,3个不同时期检测对象的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3个不同时期检测成功率存在的差异,不是性别、年龄不同造成的。由此可见,操作者操作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检测成功率越可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故相应的护理操作培训及锻炼值得重视。
总而言之,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对检测成功率存在一定的影响,但通过积极培训或长期工作锻炼和积累,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成功率。现通过FS测量肝脏硬度来逐渐或部分替代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法受到越来越多相关专家的青睐,也是许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效果观察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弹性值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因此,患者可根据自己肝纤维化程度来更好地进行自我调养,从而很好地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1]李建成,刘友德,范璐,等.瞬时弹性测定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2,32(3):153-155.
[2]夏长虹,王文欢,王伟芳,等.Fibrotouch与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的临床效能比较[J].北京医学,2014,36(3):202-206.
[3]伍宏兵,王金萍.超声弹性成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1):191-192.
[4]高人焘,朱传龙.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的挑战—Fibroscan技术新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6):467-469.
[5]王宇,贾继东.Fibroscan评价肝纤维化进程[J].肝脏,2007,12(5):336-337.
[6]邹志强,郭砚梅,刘友德,等.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2013,40(2):126-129.
[7]李丽,展玉涛.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研究进展[J].实用脏病杂志,2010,13(2):145-147.
[8]李林芳,戴琳,张琪,等.瞬时弹性记录仪检测肝纤维化影响因素及稳定性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4):595-597.
[9]陈萍,谭有娟,王玲.影响瞬时弹性成像检测成功率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20):41-43.
[10]孝奇,冯爱东,刘志权,等.瞬时弹性测定在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的价值及影响因素[J].临床荟萃,2013,28(8):855-857.
[11]谭有娟,纪冬,牛小霞,等.瞬时弹性成像检测肝硬度失败的因素及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11):30-33.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8.039
:B
:1009-5519(2015)08-1217-03
2014-10-15
2014-11-03)
林小清(1973-),女,广东廉江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E-mail:lxqing@fsy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