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国,姜 洋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和谐共赢
——全球化时代人本理念的主题
周育国,姜 洋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在全球化时代,从人类整体角度来思考人的问题,探讨人类的共同利益,使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和谐共赢,意蕴着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在,意蕴着人类的生生不息。和谐共赢、共生共存的思维方式与认识理念不仅为科学的理性思维所必需,更为走出现代人类生存危机所必需。
全球化;人本理念;和谐共赢
在全球化的今天,“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对象化不仅成就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而且成就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类的和谐之中;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人类共同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应仅仅为物质需求和工具理性所充斥,今天更应该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类存在等关系的协调与融合、和谐与共赢、共在与共生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所牵引。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284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作为人的认知运行模式和认识取向惯势的总和,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既是以往社会实践的理性积淀,又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变革。社会实践状况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但反过来,思维方式对社会实践的发展也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处在根本利益的冲突与斗争为主要矛盾的历史阶段,人们往往形成斗争意识和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用两极对立的观点认识矛盾,用对抗的方法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显然,这一思维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使今天也是不能完全放弃的。但是,长期以来,种种因素使这一思维方式产生了定式作用,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极端而僵化的。无论何种情况,无论什么变化,人们总是习惯于以两极对立、非此即彼、零和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一切,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外部自然界。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把问题简单化、绝对化,往往陷入“非此即彼”、“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指导行动。
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28日出席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主席向全世界呼吁:“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2]这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本质上体现了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即从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事物本身是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事物之间的关系则更是复杂多变的,不是固定僵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而绝非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因而,对现实事物而言,任何对立的双方,其对立只是在确定的时空和条件下才是确定的,超越这样的时空和条件,它们之间的对立就具有相对性。而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作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正是没有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固守于片面与极端,孤立而僵化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恩格斯曾指出:“如果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这个观点出发,那么关于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人们就始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然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人们对于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即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也不再敬畏了;人们知道,这些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同样,今天已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认识也有它合乎真理的方面,因而它从前才能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1]244因此,在任何时候,处理任何问题,都应该坚持辩证思维,反对僵化、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当突破原有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时,就会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尤其是彼此间的相互依存性与互补性。所以,在类存在日益凸现的全球化时代,应该摒弃以往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和谐共存”、“共生双赢”(win-win)思维方式和认识理念来明晰“以人为本”问题,将新时代的人本理念具体化、现实化。如果说,全球化既是人类活动新架构的出现,也是新的人类生存条件的到来,那么,全球化时代也必然要促进人们思维方式和认识理念的转变,确立和谐、共赢的新理念。和谐共赢的思维方式是与两极对立思维方式相对的,它反对零和思维;和谐共赢思维方式更立足于建设,“它面对的是对象的整体性价值,强调事物对立双方的互养相成、共生共存,强调把握事物的平衡之点,做到不偏不倚、允执厥中”[3]。可见,和谐、双赢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理念更符合全球化时代多元主体的需要,也符合人类整体的、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
所以,在全球化时代,从人类整体角度来思考人的问题,探讨人类的共同利益,使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成为必须。如欧文·拉兹洛认为,“今天,我们正目睹一场思维方式的转换:转向严谨精细而又是整体论的理论。这就是说,要构成拥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和关系集成的集合体,按照同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来思考”[4]。
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当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现实和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趋势日益鲜明时,世界各个区域人们的社会生活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性问题、现代性危机要求人们必须站在人类整体生存与未来发展的高度,去反省和设计人类当下的实践行为。
全球化是世界上各个存在体(国家、地区、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趋深化和不断增长的过程和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全球化消解着民族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区域性界限,人们生活世界的时空被压缩,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被增强。在全球化的情势下,多元价值文化、多极利益主体的“同时在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各利益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凸显的时代,彼此之间的生存和发展日趋紧密,并呈一体化态势。这意味着人们之间的交往跨越了民族、国家、地区的界线,使个人、民族之间的交往形成了世界性普遍交往的局面,时空被压缩了,人们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没有一个人、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于全球化的潮流之外。换言之,全世界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都被纳入到这一共时态的发展轨道中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置于一个“太空舱”中,人们的活动成为一个互动整体,没有谁的行动可以与他人无关而独立发生。
无疑,一个现代意义的、健康的全球化,必须是和而不同的、多样式的共在,而不是强势之下的单一或同质。近代以来在资本力量推动下的全球化,更多的是以“同”的态势表现出来,体现为西方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但是,今天的全球化必须要以“和”的理念来构建,“和”就是要以多样式生命的共在来表现人类共通的类本性、类利益。“和而不同”、“和实生物”,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基点就是既要超越个体当下狭隘的自我利益的局限,从类整体、类存在的视野思考人的存在与发展,又要使类存在、类利益通过多样式的生命个体来体现,这样才会有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类的和谐。“为了在解决全球问题中成功地取得进步,我们需要发展新的思想方法、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当然也包括建立新的行为方式。人类正处于其发展新阶段的临界点。我们不仅应当促进加强我们的物质、科学和技术基础,而且,最重要的是,促进人类心理上新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愿望的形成,……我们需要新的社会、道德、科学和生态概念,这些概念应由今世和后代人的新的生活条件所决定。”[5]地球是一个整体,人与地球也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也是一个整体。因此,现代人只有从全球的视野来认识和考察国际社会中那些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只有而且必须共同应对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能源过度消耗等关系人类整体生存根基的生态危机、生存危机,也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复归人性。
所以,全球性问题、人类困境都要求人们必须放弃那种二元分立对决、非此即彼争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改变那种“两极对立”、“零和”(zero-sum)博弈的思维方式,以发展的、宏观的、超越的视角看待问题和事物,突破时间、空间、文化、民族等界限,把个体存在与人类整体发展结合起来,确立一种“和谐共存”、“共生双赢”(win-win)思维方式和认识理念。“两极对立”、“零和”博弈意味着一方得必然是另一方失,整体得失相加的结果则为零;而“和谐共存”、“共生双赢”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理念体现了“太空舱”的生存法则,表明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休戚与共的关系,其最终的整体结果是彼此得失的“加和”(add-sum)。拉兹洛认为:“主导的逻辑不是我或你,我们或他们,而是你和我,他们和我们。它用伙伴们的‘你赢,我赢’的正和博弈代替对手们的‘我赢,你输’的零和博弈。只要局中人把彼此的利益看作相互抵消,那么一个所赢既另一个人所输(因此输赢之和将等于零)。但是当局中人见到他们是追求高级目标的伙伴,他们将觉察他们的基本利益重合。他们将要玩输赢之和为正值的博弈:虽则有些人赢,其他人并不输。”[6]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各利益体分明、矛盾冲突仍在、利益纷争不断的世界,但是,全球化日益凸显了人的类整体性,消解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势在必行。事实上,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沟通、对话、合作、共赢成为主流,和谐与双赢的认识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共筑和谐世界,追求人类美好的明天,成为人们的一种诉求。一句话,和谐共赢方能和合共生。
和谐共赢,意蕴着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在,意蕴着人类的生生不息;坚持和谐共赢、共生共存的思维方式与认识理念,这不仅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为科学的理性思维所要求,更是人类走出现代人类生存危机所必需。
从人类开始进行理性思考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问人的存在,探索人本地位,迄今为止人类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朝着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基地上,既超越传统哲学的人本思想,又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的异化问题进行革命性批判,实现了人本理念认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一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即揭示了人的问题现实存在的基础——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和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又指明了如何改变“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的现实通路——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消灭一切奴役性关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为人的地位。
进入现代化阶段,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在现代科技高速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由以往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了全球性社会,并从经济领域不断扩展到其他领域,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往关系被置于全球性平台,具有全球性色彩,全球化成为当代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景。由此,一方面将人类整体生存内部相互关系的依存度、影响性极大提高,“蝴蝶效应”显现;另一方面,现代困境、生存危机的全球性色彩愈加浓重,又将整个人类置于“太空舱”这样的利益体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实现越来越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利益的实现相关联,表现出共振性,这不仅使其矛盾被置于更大的时空平台,而且凸现了矛盾的全球性、共在性、危机性。特别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匮乏、贫富差距加大、可持续发展、反恐问题等,已成为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主题和必须共同应对的现代危机,这关涉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各利益体彼此之间这种相关性、共振性关系,特别是“太空舱”的境遇,使得这些矛盾与冲突在全球化的“场”中能够被求同存异,使各利益主体在这种关联与共振中认识到彼此利益相一致性之所在,不断求得价值认同。无论是文明共享还是风险共担,全球化时代呈现出愈加鲜明的全人类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生存方式,这表明人的类整体性成为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特征。
全球化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存危机关系到人类的世代相继的问题,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并且此危机的消除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国家或地区力所能为的。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2]因此,应该全面把握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动态的、整体的、长期发展的眼光,主张以和谐双赢、共生共存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理念来消解对立双方的矛盾与冲突,携手行动,拯救危机。从类存在、类利益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一个地球、同一片蓝天,共生共在、和谐共赢等的时代认识理念和思维方式取代两极对立的零和思维方式,这是时代的反映,也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正如习近平主席阐明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所以,从人类社会进步,从人类自身完善,从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而言,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人类只有共同携手、齐心应对,才能走出现代人的困境,消解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
因此,摆脱当代人的困境,消解现代危机,避免人类自残,使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不仅需要在理性认识上确立类存在、类利益理念,而且还要在实际中转变思维方式,修正以往人们在发展观上的种种偏颇,消除人类社会现代进程中的畸变,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和谐共赢的思维方式与认识理念。只有这样,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人类既分享着现代文明和高科技成果,也能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总之,从思维方式来说,全球化的到来,公共性问题的凸显,在逐步消解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不断树立和谐共赢的认识理念;从现实层面上讲,现代性、全球化所引发的全球性问题,使多元主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便共同应对现代人类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所面临的危机。中国哲人讲究“天地之心”。其实质就是人能以宏大的视野、整体的思维方式、超越自我的认识理念来认识一切,这是一种境界,也是真正的人本状态。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2015年9月28日,纽约)[N].人民日报,2015-09-29(2).
[3]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7.
[4]拉兹洛.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4.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7.
[6]拉兹洛.第三个1000年[M].王宏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1.
2015-10-15
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13JDSZ2063)
周育国(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uguo_zhou@hotmail.com
1671-7031(2015)06-0092-04
D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