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荣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马克思恩格斯群众思想探析
张志荣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群众思想,主要表现为历史的发展造就自觉的历史创造者、党群利益的一致性是决定党群关系的根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自觉的群众运动的内在要求、理论掌握群众是党依靠群众的必要条件等。这些深刻的思想对于认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基础、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和认识、在新形势下继续坚持这一路线、认识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系以及充分认识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党群关系;群众路线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论犹太人问题》《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群众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7。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个体主体意识逐渐发展,对活动的目的的“关注”程度将日益增强,而群众对于活动目的本身究竟怀有多大的“热情”将越来越取决于活动(或革命)的原则中是否能体现他们的现实的利益,或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现实利益,而不是仅仅包含着能够激起暂时热情和掀起表面风潮的对象(思想)。“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286历史发展本身既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的结果,同时又决定了现实的人——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越来越自觉的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一) 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决定了人的现实状态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519-520在以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为前提的部落所有制阶段,社会结构表现为部落首领、部落成员、奴隶。在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时期,随着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充分发展,整个社会结构表现为帝王、作为有产者的公民、平民、奴隶。在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阶段,社会结构表现为君主领导之下的两大分支:一是王公、贵族、僧侣和农民;二是师傅、帮工、学徒、平民短工。在私有制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基本的组成部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由原始的部落氏族发展到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以人们对于自身利益的关注、要求和争取为出发点的。而在私有制发展到极致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任何历史上能够实现的少数的“群众”的“利益”,如同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在最初出现于世界舞台上时,在“思想”和“观念”中都会远远超出自己的现实的界限,而同一般的群众的利益混淆起来,因而才能够在一般的群众中激起暂时热情和掀起表面的风潮,使之配合少数更为自觉的“群众”的活动,帮助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而后接受他们的统治。在私有制发展到极致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社会划分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开始走上越来越自觉地反抗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争取自身解放的道路,并且在一些国家取得了这种斗争的实质性的胜利: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二) “高度自觉的群众”是当前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的群众基础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路线,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出身,也是党的性质和工作目标及工作方式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不是要通过大规模地使用强制手段而使群众遵从,而是要借助于建立在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基础上的自愿服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要获得政治合法性就必须同以往的任何执政的阶级或政党一样,去努力争取和赢得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
在1895年版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指出,“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应该拥护什么”。今天,与作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相对应的,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需要领导和团结的对象——广大人民群众也是“高度自觉的群众”。这支群众大军的主力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各不同年龄段的群众组合,其中流砥柱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具有“高度自我意识、高度自觉的”群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的群众基础。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像以往一样继续拥有群众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将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的社会力量,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终将实现。反之,不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难以实现,党的政治权威也必将弱化甚至丧失政治合法性。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50-5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但这种政治合法性不会因以往的功绩和中国共产党的出身而自动持续。群众对党的拥护和认同取决于群众对自身生活条件、存在状态、党群之间的关系的满意度,从根本上讲是取决于党群利益是否具有一致性。
(一)“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灵魂与核心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政治领域同社会领域、公民同市民的分离只有通过建立“真正的民主制”才能消除,而真正的民主制只能是现实的人民群众的自己的创造。“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3]41只有当“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时,国家制度才是先进的。马克思在此一方面指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的实质是自我解放,一方面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尽管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部分,推动所有其他部分前进的部分”,但是,无论是先进的国家制度的建立还是人的解放的完成都只有在充分信任群众的基础上通过发动和组织群众、并最终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
群众一时愿意跟党走,不意味着会一世跟党走;群众今天响应了党的号召、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意味着明天仍然会响应党的号召、团结在党的周围;这一代的群众是党的忠诚的拥护者,不意味着下一代的群众会自动成为党的忠诚的拥护者。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永远保持自身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同一性,党才不会脱离群众,才会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一切为了群众”,党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才能具有团结、组织和发动群众的能力;只有充分信任群众、相信群众具有自我解放的能力,党才会自觉地去团结、组织和发动群众跟自己一道奋斗,才能做到“一切依靠群众”。没有前者作为依托和内在的支撑,后者就无从谈起。党虽然脱胎于人民群众,但却不能够再回到群众当中,反而会日益脱离群众,党对群众的影响力、号召力就会弱化甚至丧失。因此,“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灵魂和核心。
(二)重视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确保党群利益一致性的关键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4。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人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的理论上的界定和说明。从理论上讲,无论从共产党的性质、成立的目的还是从其在实践中的目标追求上看,共产党人的利益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是直接统一的。但是当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之后,这个政党如同其他以往的一切政党一样,同样存在着脱离群众的蜕变风险。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关于民主的思想的论述中实质上就隐含着对无产阶级政党由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的担忧。为此,马克思在高度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民主措施及其在建设“廉价政府”方面的有益探索的基础上,特别明确、具体地提出了防止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由于立法和行政大权集于一身而导致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发生质变的新型民主的具体构想。比如马克思强调,要防止官僚的出现,最重要的是必须强化人民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建立新型的“人民监督制”。新型的“人民监督制”应包含公社的选举应受到人民监督、公社的政务应公开并受人民监督、公社的行政开支应受人民监督等几项基本的原则。其根本的目标指向就在于通过建立和完善真正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使党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始终保持一致性。
当前,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只要党在实践工作中能够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党和群众的利益也就具备了当然的一致性。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从根本上讲都是部分党员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群众的利益之上的结果。如果放任这种情况蔓延或不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治理以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群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就会由点到面地蔓延开来。因此,党中央适时开展了以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为主要任务,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当前所出现的新的情况和问题,基于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全国各级党组织有义务、而且必须不仅在思想上重视、更要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到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并自觉将其作为今后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以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确保党群利益的一致性、密切党群关系以增强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4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向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历史证明,群众要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有能够真正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党的领导,有真正属于群众的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在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没有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党的领导的群众运动和活动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思想的武器和行动的指南的群众运动都注定归于失败。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意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个路线,党才能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这个路线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对党的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一是规定了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宗旨——为群众,二是规定了这个最高宗旨的实现的基本途径——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如何为群众。从群众路线的产生来看,实质就是为党的工作服务的,是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提出的,并在后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一直为党所坚持和发扬。从192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看,群众路线发生偏移或扭曲的时候,也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工作遭遇挫折甚至发生历史的倒退的时候;群众路线得以在实践中很好地坚持和贯彻、真正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时候,也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获得成功、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坚持党的领导,不意味着无视或轻视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相反,是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前提下,发挥作为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作为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的作用,组织和推动群众为实现群众自身利益而奋斗,是为了通过这样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使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创造历史的活动成为更为自觉的、更有组织性的活动,从而使活动能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本身并不矛盾,它是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领路人
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需要有强大的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思想武器,并在实践中将这一思想武器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但是,思想的闪电不会一下击中所有的无产阶级群众,它首先能够击中的是那些群众中的最先进的、能够推动所有其他部分前进的那一部分,即由于其先进性理所当然地成为群众代表的那一部分。如前所述,作为最先进的、推动所有其他部分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革命的运动,需要革命的理论。正是因为过去“共产党人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2]66,于是有了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最终在一些国家成功地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在把马克思与中国的革命实际、建设实际和改革发展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但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经验、教训和规律的科学总结,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将之上升为抽象的理论概括,就不会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积极地传播、推动这一理论,就不可能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活动。可以说,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以往的成就,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成功,未来也不可能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实现。共产党人为群众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2]65,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领路人。
理论只有内化为人的主观意识,即上升为主观意识范畴,才会具有能动的作用。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论述道:“我们决不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述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争取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争取德国无产阶级拥护我们的信念。”[4]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国家的发展任务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一样,都不是只要具备了科学的理论、只要有了掌握科学理论的少数的先进分子就能够实现的。它必须要争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为了获得这种支持首先要做的就是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的理论的拥护和信服。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要在以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依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来实现。因此,对于党和政府来说,当务之急仍然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群众、发动群众,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拥护和信服,从而让理论真正地成为人民的理论,从而在实践中能够并放心地“一切依靠群众”,从而让理论转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以促进总任务的实现。
(一) 社会力量是人自身的固有力量
“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这样才能实现德国人民的不可抗拒的要求,而各国人民的要求本身则是能使这些要求得到满足的决定性原因。”[3]203为了激发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的热情与勇气,同样需要唤起人民的自觉意识——既要意识到已取得的成就以确立自信,又要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以激发斗志。只有现代化的目标和民族复兴的梦想能够真正地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改造社会、创造历史、追求自身美好生活的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力量。
人民群众能够成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就在于群众本身所拥有的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这种社会力量。这种足以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社会力量不是单个人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社会个体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将单个人的力量汇聚成为社会力量。人们所期望的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乃至于个人对于社会的要求,都不可能凭借单个人的力量予以实现。在当代中国,党和政府在推动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致力于促进人民群众自我意识的社会归属。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家还是让私有财产、文化程度、职业以它们固有的方式,即作为私有财产、作为文化程度、作为职业来发挥作用并表现出它们的特殊本质”[1]30,因此,当前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政治国家的普遍性存在的基础仍然是对这些特殊要素的超越,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仍然是不能忽视的客观存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所提“促进人民群众自我意识的社会归属”意即促进现实的个人向抽象的公民的回归,促进个人自觉地意识到作为个体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和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是类的存在,也就是要促进个体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的辩证关系方面能够形成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确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组织、整合人自身所固有的社会力量,逐渐改变、弱化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异化现象。面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以及现实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共产党要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不断摆脱异化、不断解放自身的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 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207。作为科学的理论其“科学性”的根本恰恰在于它是专注于“现实”、致力于“实践”并且是“可实现”的。理论如果不致力于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就只能停留在彼岸世界——抽象的思维;理论如果仅仅依靠少数掌握它、信服它的人去实践,那么这种力量就会由于自身的羸弱而注定走向失败。“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320理论要转变成足以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强大的力量,就必须在社会中拥有足够多的信徒——广大人民群众。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再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为少数人效劳,人们参加革命、参加建设的热情和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利益要求,来源于自己所归属的阶级、群体或阶层的利益要求。科学的理论所要实现的利益是实现大多数人本身的真正利益,并且在其实际实现的过程中由于亲眼目睹而令人信服,就会为人们所认识。伴随着实践的深入,那些正好是明确而合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自己尚未理解,而只是刚刚模糊地感觉到的要求的思想就会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人民群众真正信服的理论。在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时,这种建立在理性认同基础上的、不同于被瞬间点燃的狂热的信服,相对于那些建立在个人魅力基础上的权威以及基于传统的习俗或不自觉的习惯来说就会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热情不会被暂时的困难和挫折所浇熄,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态度不会左右摇摆甚至转到相反的方面。这样,科学的理论由于收服了群众而找到了契合实际的物质载体,从而能够转变为足以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物质力量。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只有做好理论掌握群众的工作,群众才能放远眼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才能无惧风雨,无论任何时候、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都不会动摇对党的领导的信任,从而坚定地同党站在一起,共同迎接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三) 理论只有满足现实的需要才能内化为群众的理论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12-13这就是说,能够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满足社会需要是理论内化为群众的理论、从而能够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的必要前提。理论不能通过外力强加给群众,更不可能强行附着于人民群众这样的能动的社会主体,也不能长久地借助于强制力对实践横加干涉。丧失了这个前提,理论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抽象的思维层面。
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抽象的观念中的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那些抽象的思想观念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这些现实的个人都有着自己现实的需求,并且随着个体主体意识的不断发展,这些现实的个人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便越来越不愿意随便接受、认同外界强加给自己的思想和观念。那些脱离了现实的抽象思辨或完全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抽象理论最终的命运只能是观念式的存在。而那些基于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最一般的概括则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只有基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理论才能够具备思想的要求和现实对这些要求的回答之间的一致性,与此相应,人民群众和国家之间以及和人民群众本身之间才会有一致性。这样,理论就具备了内化为群众的理论的必要前提。
因此,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中那些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将其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予以发展。归根到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具体运用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3.
2015-05-04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ZZ02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32015134)
张志荣(1977-),女,博士,副教授;E-mail:wanderingclouds@126.com
1671-7031(2015)06-0109-06
A811
A